评论:公益培养人才不应局限于专才 京华时报 2013年08月19日 作者 黄英男 上周,公益领域有两件关于人才培养的项目启动,一个是由民政部和香港赛马会合作的“中国公益慈善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第三期培训班在呼和浩特开班,另一个是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发明协会共同主办的第九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在北京开幕。 作为一项事业的核心要素,近年,公益领域对人才的重视也在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公益项目也不再沿袭过去扶危济困的传统领域,而开始致力于社会软实力建设。 在今天的中国公益领域,人才稀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造成人才稀缺的一个隐性原因,来自于人们对公益观念的认识还未到位。 虽然自2008年以后,中国公益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还是有相当数量的人群对公益提出了非理性的道德要求,将公益视为带有奉献成分的事业,公益从业者不应该拿高薪,公益机构不应以商业手段获得资产的增值等等,这一系列错误观念,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公益行业的发展。 在此情况下,一些有志于公益事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因为现实原因无法全身心投入公益事业,或者在从事了几年的公益职业后,无奈离去。 没有人才,任何事业的发展都将陷入无水之源的窘境,令人欣慰的是,这个问题也正在公益机构越来越多的人才培养计划下得到逐步缓解。而在人才培养中,不仅限于培养公益专才,也是公益走向民间,获得越来越多普通公众理解的方式。 如同因现实原因离开公益机构的前从业者群体,必然成为可以向社会传递正确公益理念的传播源,受助于公益机构人才培养的群体,也必然会在人生中植入公益基因。本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在活动启动之初,得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上万件参评作品,许多孩子正是通过参赛,了解到了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进而认识了什么叫公益事业。一名来自河南的小学参赛选手表示,自己在网上无意中看到了这个比赛,在参赛的过程中,知道了什么叫基金会,并表示“公益很有意思”。 虽然人才目前仍是中国公益发展中的关键瓶颈,但客观分析,在种种公益人才培养计划中,并不应止步于培养公益专才,只有放眼于各种人才的培养,才是建设良好公益环境的最好选择。 只有获得更多人群的了解、理解,才能得到推动公益发展的正面力量。 ) q- {: @8 W- q. t
来源:http://cncasw.blog.163.com/blog/static/1691379682013719112147162/. _2 P% U/ e/ ^3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