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东莞清流 于 2012-11-9 09:29 编辑 , j7 @5 L- ?( B
* w9 m3 B. ^/ k7 W0 r6 C9 i: Z 社工的无奈与困惑:常被当成免费劳动力与出气筒
& f0 f& {2 L4 X3 I7 x, e 2012-11-08 09:56南方都市报. e' M2 l' L% m' g" C% Z2 J% i
, w3 L3 H) a, j+ t) i. B: N8 Q
社工中心贴满得到过帮助的人写的感谢卡。实习生 梁莹菲 南都记者 钟锐钧 摄
9 e: A3 c& q: v0 v% g- [! O
" L/ F: ]" |. k# ]; ]) H8 ^ 何国良。
A5 Y5 s: _' b$ J# w" u, r r
社工是什么,社工干什么的?在不少街坊眼中,他们是聆听唠叨的好听众,解决烦心事的最佳跑腿。不过,社工们的烦心事又有谁知?11月2日,在海珠区新港街南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广州市恒福社会工作服务社发起“社工嘉年华”活动,近10个社工机构的新旧社工们一起“大吐苦水”。
+ v: K: ]' A& ^6 F: i# J 尴尬:常吃“闭门羹”被当成“小姐” 一线社工们主要服务对象是社区里的“老弱病残”。为了融入社区,社工经常会“洗楼”,上门进行陌生拜访。金沙街社工国良说,被拒绝是常有的事,有些中年人还以为他们是搞传销的。“看到我们就喊传销仔又来了。”加入社工行业近一年的梁寓菲已经被“喊”过多次。 “有时候明明家里有人,但是敲门没有人应门。”即使有人应门,社工热情地递上宣传单介绍后,有时候得来的答复只是冷冷的一句:“哦,社工啊。我不需要,你们走吧。”就此拒之门外。 半年前加入社工队伍的小静,觉得社工给她的感觉是“求别人来让自己帮忙”。去探望老人家时可能被当成“卖药党”,要提供免费服务别人也不相信。 一些城中村的外来工对“社工”一词更不了解,甚至把女社工当成了“小姐”。海珠区某街道“外来工组”的社工阿德便有过这样的经历。小组成员常在外来工下班后,跟路边的外来工搭讪,介绍中心提供的免费服务,却遭到几个外来工调戏:“那你是不是免费的啊?” 无奈:常被当万能 成免费义工 除了拒绝,社工们经常会遇到另一个极端:街坊以为社工是万能的。在恒福社金沙中心的个案室里,一位家长找到了社工曹姑娘。家长希望中心的社工能给他的家庭一些物质资助,并想社工出面帮他申请低保。 “如果家庭情况确实困难,我们可以帮助联系像狮子会等慈善机构。低保申请有专门政府部门负责,社工机构也没有这样的能力。”曹姑娘只能这样解释。“有些街坊把我们当成政府部门。” 也有一些街坊把社工当成了长期的免费义工。阿友就遇到相似的案例。一位独居老人致电希望社工能帮她买饭,背她下楼看医生。虽然社工在跟进,但也要花一天的时间联络和协调。“不是帮人解决困难吗,为什么不能立刻派人上门?” 社工不是来解决一件又一件具体问题的,“助人自助”才是社工们的最高理念。阿友无奈地说,“社工达不到街坊的要求,街坊往往就会失望,以为他们是在做秀。” 委屈:常成出气筒 成发泄对象 除了上门探访,不定期举办的小组聚会、社区活动等也是社区服务的重点工作。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学毕业生李梅(音)在负责一个美食小组活动时,就受过不少委屈。 由于小组每次参加的人员比较固定,有些街坊便以为社工“大细超”,把资源都留给了某些内定的居民使用。尽管李梅向她们解释了无数次,材料工具是街坊自己负责,中心只是提供场地作为交流平台,但是部分街坊依然不相信。 同样是女性社工的阿华说,街坊的不理解有时候会带来过激言辞,一些新入职的女社工常委屈得要哭,甚至有的连班也不想上。 为了维持社区和谐,社工们很多时候需要进行矛盾调解、心理疏导,在社区内散发正能量。 2011年5月,金沙洲芳和花园一妇女突然纵身从18楼跳下。国良接到消息到现场协助安稳家属,对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当时死者就躺在一边,家属在另外一边大喊大哭。我一直劝他们说,‘不要再看了’。”身为基督教徒的国良并不忌讳死亡,但直面生死离别的场景,他说“心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往往有调解需求的街坊都带着情绪,而社工们常常是“躺着中枪”,成为了街坊发泄情绪的对象。一次“洗楼”期间,一位上夜班的阿姨一见曹姑娘上门连忙大吐苦水,投诉周围的噪音问题。说着说着阿姨的婆婆也加入进来,两个人情绪激动地你一句我一句,缠着曹姑娘足足聊了一个下午。“她们投诉无门,心里面有怨气。我们社工所做的就是赶走负能量,发出正能量。” 专家说法 社工服务如中药花时间才能见成效 “社工往往会说‘我们提供专业服务’。问题是对方还不熟悉你,也不明白专业服务是什么。”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郭伟信指出,社工频频碰壁的原因是双方还未建立信任感就急于开展服务。他还指出了现在社工在服务社区时存在的一个常见问题:想当然。社工常常会自己在心里想:“我想他应该有这样的问题,我需要去帮助他。”而没有从实际上去发现对方的真正需求。 他“教路”各位社工,首先要全面熟悉社区,包括社区的文化、历史、人口构成等等。然后要根据街坊的实际需要给予帮助,从而建立信任感,而这个过程最少要花3个月到半年的时间。 对于社工变义工的现象,他提醒,首先要充分认识社工是提供专业服务,要清晰知道自己应该为服务对象做什么,而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连接资源。他指出,广州现在绝大多数社工机构还未能建立完善的社工心理疏导机制。他建议,社工自身应多向同事、督导倾诉,学会心理调节,而机构也适当安排减少其工作时间或者先暂停工作。 资深教路 厚脸皮 薄嘴皮 先评估 后行动 2009年开始从事社工工作的国良在金沙街采取的方式是: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要打招呼。 “早晨阿姨,我是这里的社工阿良。这么早去买菜啦?”虽然很多人对于国良的热情不理不睬,甚至觉得他“脑子有问题”。但是从进驻金沙街的第一天开始,这已经成为国良每天坚持对街坊说的话。“第一次不认识,第二次可能也不记得。但是不停主动地打招呼,总有一天会记住我这个人,记住社工这个名词。” 国良告诉记者,为了建立良好关系,在进驻社区初期,对于街坊的要求,即使不在职责范围内,社工都会尽量满足。但他同时提醒,对于一些超出职责或能力范围的要求,要学会巧妙处理。 “比如说,老人家要求社工帮忙打扫卫生、搬搬家私。初期的时候可以帮忙,但同时要向其解释清楚社工的概念。”后期再遇上这样的情况,可以帮忙联系义工,与老人商量时间上门进行服务。遇上求助个案,社工应该按照“非紧急、非重要”原则先进行评估,优先处理紧急的求助或协助对方找相应的部门单位寻求协助。
" G9 ]4 [; e% F7 C. M+ g3 j$ J3 j3 l% h( ] w1 l5 D
* _& R; n- z* E2 B
6 I2 F& ~7 R2 _原文链接:http://gongyi.qq.com/a/20121108/000018.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