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3138|回复: 0

[交流] 督导知识之谁说社工一定是好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7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粤清流社 于 2014-1-8 09:02 编辑 ) k4 U+ G' V: r; t) d7 p
$ k: B5 z9 }# w; x( m% Z" E
                        督导知识之1 s0 K& V; ~" w& [6 e/ Y
                     谁说社工一定是好人
- t( @9 z" m+ g3 q5 W( w" _1 b

* ]& V- f! p7 i& Z8 D* Z8 M' o3 G/ p  C' q& H$ u% G
    “助人为快乐之本”、“施比受更有福”、“送人玫瑰手余清香”……这都是我们熟识的关于助人行为的美好描述。诚然,助人是一种美德,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爱精神更是一笔重要的社会资产。但助人是否就只是一种情操、一种良好的意愿?每个真诚的助人行为是否就应该支持、赞扬?4 W6 H* M& t5 L0 ?  J+ q* c- v8 }( d2 }
    去年5·12汶川地震后,全国激发起了一股“血浓于水”的关爱情怀,全国人民都凭着自己的能力、专长,投身到支援灾区的行列里。捐款、捐物、慰问的行动铺天盖地。志愿者,包括各地的社会工作者(以下统称助人者)纷纷行动起来,希望能为灾区的人民奉献一份力量。大半年过去了,检视这些助人行动时,我们就发现问题不少。
" J" f2 Y+ t7 X; E/ S3 ^$ L& |    首先,灾难发生后,助人者本着良好的意愿赶赴灾区,据我了解,大多忽略首先评估自己的能力和灾区的需要是否配合。以现时国内普遍缺乏专业辅导队伍的情况下,助人者基本上都是凭借似是而非的方法,甚至是道听途说的“民间智慧”,这对灾民来说,可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 P9 Q8 w1 q: D# H$ {9 k    去年5月,有些志愿者团体临行灾区前要求我的同事为他们办一个辅导技巧工作坊,实行“现炒现卖”。同事征求我的意见,我眼见他们已经整装待发,欲罢不能,只好提醒同事在工作坊里尽量让他们掌握一些重要的辅导原则,同时强调辅导背后的专业责任,并半开玩笑地说,看看能否劝退部分没有准备好的人。之后看到一些相关报道,也颇有商榷之处。比如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国内名人与孩子会面,动情地鼓励孩子“挺住!挺住!”虽然我不知道他前面做了些什么铺垫,但只要孩子“挺住”很可能不是一个介入治疗的适合方向。
" x# m& U; a" K* I- {% u- S    其次,一拨接一拨互无关联的助人者走进灾区,灾民不断地向每一个“有心人”重复那一段伤痛。我们认为,人们向助人者说出个人伤痛,理应得到治疗,但事实上,重复回忆伤痛会加深伤害。本来已经开始结痂的伤口,又不断被揭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错误。
0 }# {: H( W6 g# N: T    随后,潮涌般的助人者带着助人后的满足感慢慢散去,灾区人民心灵重建的后续工作便悬在半空。纵有专业的接手者,也不知从何接起:没有受助者资料、没有进度记录、没有介入方案、人手转动频繁……更可能留下当地人民对专业助人者的负面印象。这类事件中,是否也有社工的身影?; ]$ k, R' n! b) V, ?  z
    有这样一个社会工作机构,去年6~8月共派了3拨共6名社工到灾区一带考察、研究,每次做好相关记录、观察报告及社区评估,同时评估服务对象需要及资源需求,回来后进行详细的分析、讨论,又拟定了一个计划书,征求社会团体赞助,最终募集了约30万元的资金。根据资源(人手、专长、财力)现状,最后决定从2008年9月调派3名社工进驻灾区某村已建立合作意愿的一个小学,以那里约600个学生为基础,在资深督导人员每月来回督导下开展工作。因该村居民点分散,工作策略是以小学为中心点,同时接触家长,联系老师及社区人士,逐步铺开服务至该区约2500人的范围,开展为期一年的灾后心理重建社会工作服务。其间因服务的推进,不断评估需求、修订计划,必要时再筹集资源,而强调扎实的工作及具体的成效就成为募集资源的凭据。此外,他们也知道这个工作可能需时多年,要把服务植根当地才是长远之计,因此也注意发展当地本土的社工力量,所以在服务队伍中也特意聘用川籍人员。
$ Z, D( b- o( _7 e+ i    这个社工团队尽可能掌握社区的状况,了解自己的专长和限制,也秉承社会工作的专业精神及原则,量力而为把工作扎扎实实地做下去。也许你在媒体上看不到他们勤劳的身影,没关系,因为他们相信那是一种细水长流、润物无声的专业服务。
" N( H* _1 I1 Z& I; Z9 L    几年前一位社会学教授写了一本小书,叫做《谁说家长一定是好人》,指出现代家长以爱之名含辛茹苦,为孩子付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牺牲,最后却害苦了孩子。我也大胆地借用一下,说一句“谁说社工一定是好人?”但我这样说不是批判,更多的是一种与同业的互勉。
' p* B4 t) F$ |6 I7 k2 Q8 P6 ]0 X# w; J2 j0 y$ Y0 }, Z
$ q* X& F7 o7 a2 U- s8 U, c7 R

: Y- g9 h! ?3 K6 |  T原文链接:
http://cncasw.blog.163.com/blog/static/169137968201099112835160/! g- o/ T" P8 ]0 i: E4 Z) @
4 d& ]$ d) v5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5-5-14 03:23 , Processed in 0.062881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