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3540|回复: 0

[社工交流] 如何对待文字差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11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何对待文字差异?

6 H. A% N: T- c3 D* V
2 a+ z: R: ?& K; |4 F4 }1 y" D伴随着香港社工专家在内地对一线社工的督导深入,两地的文字差异也越来越多在服务文档和服务过程中表现出来。一贯接受内地规范的中文教育的社工如何去协调其中的差异不清楚,而我经常为文字差异陷入“想一想”才能反应过来的境地。举例如下:, U, \& I4 e& n" n- _, R. [
          第一是“素质”与“质素”,两个字的颠倒有没有差异?我们习惯用“素质”来形容人的综合能力,包括教养,所以有时候面对不讲礼貌不懂规矩的人会用“什么素质!”来表达不满;在香港的语言里的“质素”应该是指物品的材质和质量,比如“服务质素”,但是“服务质素”的表达是否用“服务质量”更好些?它起码可以让只懂中文不会粤语的人第一时间读得明白,知道你在说什么吧?
3 h3 v! [$ Q! p) O          形容人是否也可用“质素”这个词?在很多文法不规范的人看来大概是可以的,而且让人感觉很“洋气”吧?好像用质素形容人就沾了港味了,自己也就“正宗”起来了。这种感觉就像有些为了标榜自己中文说不好需要英文补充的“文化程度特高”的“学者”们,一谈社会工作和社会学就喜欢在嘴里蹦英语单词,让你觉得这人就是中文极烂,找不着规范中文了,只好用也很烂的英文(母语都说不好,找不着北,那英文能好到哪里去?无非是哄骗俺们这些不懂英文的老百姓罢了,凡是连中文单词都找不到的人,英文好不到哪去,逻辑推理)。
4 h7 d2 `7 b. C         总之我听到过也见到过用“质素”去形容服务对象和社工的,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有一种怪异的感觉,接受中国内地小学、中学、大学的中文规范教育应该对文字形成习惯了的年轻社工,接触几个月的香港督导,形容别人就从素质变成了“质素”?恐怕还是有所区分好些吧,母语不能这么乱来吧?! T4 ]% @1 o: ^( V9 U
          第二是“缅怀”与“怀缅”,两个字的颠倒含义相同吗?中文习惯用语是缅怀,在老年社会工作服务领域,面对服务对象的精神困扰和轻生倾向,社工经常会使用“人生回顾疗法”、“缅怀往事疗法”、“验证疗法”等等去开展服务,这本是极好的事情。0 C6 U* P5 `: M$ D
          但是也有社工把“缅怀”写作“怀缅”,一开始我觉得是否文字撰写的笔误,后来发现服务档案记录一会儿“缅怀”一会儿“怀缅”的,只好请教同行的香港评委,“缅怀”在粤语中是否可以作“怀缅”解,答复是肯定的,理由呢?歌词啊,这位香港专家就唱了起来“怀缅过去常陶醉,一半乐事一半令人流泪,梦如人生快乐永记取,悲苦深刻藏骨髓,韶华去四季暗中追随,逝去了的都已逝去,啊常见明月挂天边,每当变幻时便知时光去……”
! U* i* N& P& \         歌很动听,也是听过的,只是我从来没有刻意留意粤语歌曲的歌词习惯,比如“因为爱,所以爱”,没有任何文法的“因为……所以”,一样在歌里肆无忌惮,所以,不能考究。“怀缅”到底在文法上通不通,要查阅广州话字典,疑问尚存吧。
& w+ |0 g7 h9 O" `  }         第三是“暖心”还是“窝心”?如果是规范的含义,窝心是心里不舒服、难受、受委屈的意思;但是在粤语里,窝心大概又可以理解为暖心、贴心、心里很舒服的意思。如果听到服务对象这样说“社工的服务让我觉得很窝心”,我总是很习惯抬头看看说这话的人,我需要判断这“窝心”一词相伴随的是面带笑容的称赞(也就是暖心、贴心的意思)还是难受、委屈的意思。不管是访谈还是看服务档案,我都需要判断和再翻译再解读,确实挺麻烦的。其实就用暖心不也很好吗?总不能香港人习惯用窝心,我们也就一股脑窝心起来。如果是粤语习惯,能接受。不要在社会工作规范的服务里窝心来窝心去就好。0 y! ^" X+ g8 I. e
         第四是关于“持份者”的表达,在社区很多时候人们习惯说“社区资源的持份者”,这也是一个越来越被广泛使用的外来名词,但是理解上似乎有偏差了。持份者应该是利益相关者,比如社区居民都应该称为社区资源的持份者吧?但是在分析评估过程中,似乎成为拥有权力(基层政府)和物力(企业等社团)者才是持份者,比较少谈到社区居民也是社区资源的持份者,用“社区资源拥有者”和“利益相关者”似乎更通俗易懂,毕竟在中国老百姓看来,持份者这个概念比较拗口。为什么要说持份者?一说持份者似乎就有了西方和香港阅历,似乎就有了文化品位了,第一时间让人读不懂的就是深刻的,果真如此?依旧存疑。7 z8 _% [9 j# m, _- n% h
         第五是“痕迹管理”,我历来对于词语不太用心,因为小学阶段碰到文革,没有受到严格的词语训练,所以只要在我可以理解和判断的范围,容忍度较高。在督导的过程我第一次很严肃让社工改正的是某社工项目的自评报告,上面用了一个词——“痕迹管理”。
, [% B0 ~2 m) _1 A' c+ N        “痕迹”一般指某种物体经过之后的可觉察的形迹,比如船经过水面划出的航迹、人走过雪地沙地留下的足迹、汽车驰过留下的轮辙等等。我认真阅读社工的“痕迹管理”的表达,发现就是服务记录的归档和管理:6 ?( ]5 D4 G  O6 ?% `. O
         “为什么使用‘痕迹管理’来表达文档管理?”* f' y/ s; ?. b2 E: T: J0 ]& ^& K' z
         “香港督导用这个词,就是社工服务留下痕迹的意思”,
- L" n3 ^% g, F0 [+ w         “社工服务要讲究的是成效还是‘痕迹’?评估专家是香港专家,你要照顾别人的阅读习惯吗?”, N4 ^* l! r$ j* g1 G, g0 g
         “……不是,我觉得这个词比较新颖,在香港流行”,
/ H) S* i  K/ ~: T5 A" R" _         “你在哪里做服务?为什么要考虑香港的新颖和流行?在内地没有规范叫法吗?这个社工项目是香港克隆版还是内地本土与本色?……”
! ~, J! x2 Y4 a/ A8 H8 }0 [+ `         “好的老师,我马上修改过来”。
3 Y+ [) T; [2 X0 i9 l, E% u. a         希望我们的一线社工都明白,我们要学习的是香港社工的服务理念服务手法,而不是看似洋气的个别名词。  o3 L8 y9 v8 e+ u( i, b7 N
         当然语言有的时候被同化是不知不觉的,记得去年我在吉林长春的授课,谈到家访我就不由自主用了“洗楼”一词,台下一片茫然,赶快解释就是挨家挨户的家访,把一栋楼的居民家访都做了,俗称“洗楼”,老城区挨家店铺访谈,俗称“扫街”,社工说“洗楼扫街”,我们都明白说什么,但是对于社会工作尚未开展的内地,不熟悉社区工作方法的人,可能也是问题。这说明我也一样会犯文字错误。
$ e: l; C: ?. }5 ?         文字总是有差异的,语言也会被同化,这个过程不可避免。文字差异,只要没有歧义还是可以宽容的,但是如果产生歧义,尽量使用规范语言更好些。
6 ?5 ?* w" [# ~7 e, {3 N* H: D+ \, ~: n% v! H% x+ h* N$ B

0 W9 C, R9 `) t
) g# W; r4 V! U1 N2 {7 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5-1-23 20:18 , Processed in 0.068331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