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名15岁~18岁的青少年在一起做着游戏,在社工的帮助下,他们互相协作解决一个个游戏中遇到的难题,既懂得了互相合作的重要性,也玩得十分开心,这些青少年常被称作少年犯。 这些天真浪漫、原本应该背着书包上学的青少年,人生的轨迹发生偏离,只能生活在高墙之内。这些误入歧途的少年犯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社工们用什么方法来感化和帮助他们? 近日,记者与团内蒙古自治区委权益部下设的内蒙古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晨曦站的16名社工一起体验了帮教的全过程。 社工们来到内蒙古未成年犯管教所第二监区,为那里的105名学员开展了以“奉献 接纳”为主题的体验式活动。 活动通过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5个环节,使青少年在高度参与、积极协作的团队活动中,感悟奉献,学会接纳。 活动中,这些青少年首先分享了上次作业的完成情况——为朋友做3件好事。虽然只是一些帮助朋友拿衣服、叠被子、打水等小事,却让他们觉得帮到了好朋友,很开心。 活动中“大风吹,小风吹”、“跨越彩虹”等游戏,激发了现场的气氛,社工们用正向竞争的团队氛围凝聚每名少年犯。在“心心交换”环节,社工借鉴感官学习方式引导少年犯感恩父母、理解父母。“心有千千结”则为了培养少年犯沟通、接纳、协作的能力。 记者发现,虽然这些青少年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但是在两个小时的体验活动中,这些对自己缺乏自信心的少年犯,逐渐有了自愿融入集体的举动。他们彼此间相互认可、相互扶持,活动受到青少年和干警们的热烈欢迎。 少年犯小王对于社工大哥哥、大姐姐的到来十分高兴。“自己已经悔悟,当时一时冲动犯了错,感谢社会没有抛弃我。”小王说。 记者通过与这些少年犯交谈发现,他们都感觉到很后悔,也很希望有人关注他们,尤其希望能够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所以说到自己父母时,这些孩子都会泣不成声。 内蒙古未成年犯管教所副所长李冬介绍,这些少年犯的父母绝大多数长期在外打工或离异,他们经常处于隔代监护、亲朋监护的状态,长期失于管教而导致犯罪。 “这几年,很少有社会上的人关注这些少年犯,团内蒙古自治区委社工们的到来,帮助了未成年犯管教所对少年犯的管教工作,尤其是在对少年犯的思想教育上帮助很大。”李冬说。 内蒙古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尤文静介绍,中心将针对未管所实际情况,逐步实施帮教罪错青少年的社工服务项目,包括爱心剧场、电话访谈、法制教育讲堂、兴趣培养课程、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员们重新认识自己、建立自信,帮助他们解决自身困惑,融入家庭、适应社会。 据了解,内蒙古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们在与内蒙古未成年犯管教所结对帮教少年犯之前,与管教所的民警们进行了多次座谈,最后签订了为罪错青少年提供心理疏导、矫正行为偏差、社会资源连接、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等方面的专业青少年社工服务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从2012年11月开始的两年里,社工们每个周一都会来帮教少年犯,每次活动后,社工们都要形成书面的调查评估报告。 在一份评估报告中记者看到,通过对105份调查表的分析,对活动内容非常满意的学员达到85%,满意的有10%以上,有1%的学员对活动内容表示不是很满意。 针对“您参加了这次活动有什么收获”的问题,有60%的人回答,这次活动使他们体会回到亲情氛围的重要性,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以及自己对父母的不理解,希望以后可以更加关心父母、亲人,多了解他们,使他们感受到来自子女的的温暖。有25%的人懂得了奉献的可贵之处,“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要多为他人着想,给予朋友关心关爱,努力做一个懂得奉献的人”。有8%的人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一个团队里面不仅要有决策者,还要有执行者,只有每个人都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才能事半功倍”。还有5%的人想要参加社工队伍,为社会做一些好事,温暖社会。只有2%的人觉得本次活动没有收获,对自己没有太大的影响,有消极抵触心理。 尤文静说,有90%以上的人提到增加团体项目和互动环节,还有一部分人建议多开展关于亲情、感恩这方面的活动,因为他们在内蒙古未成年犯管教所很少见到自己的家人,增加亲情这样的环节,可以使他们感受到温暖,向往家的感觉。 通过活动评估量表的分析,尤文静认为,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使少年犯们感受到了奉献、感恩的力量,让他们感觉到社会没有忘记和抛弃他们,增加了他们回归社会的自信心。 ) A) Q/ a9 X0 d3 a&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