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东莞清流 于 2012-12-13 09:56 编辑 % k3 f: g$ q! l, @* q, l. e4 n: c 
  P5 w# X2 r* }! t2 ? 
              大学生社工"成长烦恼":缺乏身份认同 人员流失严重: ?# x0 @' j( f$ f1 `5 c: q, x 
                                                                       2012年12月13日 09:40:20来源: 光明网   C! h6 j' v( H( y) l7 H1 Y 
 
/ X! H7 E; b% i  ^       作为一个以助人为己任的职业,社工本应与教师、医生一样备受尊敬。但如今的社工队伍,正面临待遇偏低、流失严重、价值难体现等诸多“成长的烦恼”,急需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理解、认同与支持。      “身份模糊,收入偏低,晋升通道不明朗,自身价值难体现……在很多人眼里,社工不是一种职业,更像是一份谁都可以替代的‘临时工’。”       “居民有需求,哪怕事再小也要赶去解决;上级有任务,哪怕不休息也要按时完成……” 这段日子,有个题为“一个社工的困惑”的网帖颇受关注,杭州不少大学生社工还特意收藏,“因为它说出了大多数社工的心声”。         困惑:        苦恼何其多       从2009年到现在,自己也算半个“老社工”了。      什么是社工?读了4年书,毕业时对社工的认识也只能用“助人自助”来形容。      在国内,社工还处在很尴尬的摸索阶段。就如调解,大学社工教育根本没有涉及,毕竟学校老师没有实际社工服务经验,只能靠自己摸索。        这些年,社工薪酬提高了,但物价也在高涨,尤其在房价坚挺的城市,刚毕业拿三四千元工资还可以生活,但过了几年,面对结婚、生孩子时,这样的薪酬水准就会让你过得很没有尊严。因此,社工的流失率很大,其中大部分人还很优秀。一个行业在发展之初缺少精英,堪忧。        现在,社工还经常被迫做一些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行政性事务。试问,有多少社工不为写报告头疼?有多少人的工作报告里面没有掺水?做得好不如写得好,在这个行业也同样存在。        ……       ――以上摘自网帖“一个社工的困惑”。       网帖所言,不是个别现象。       杭州市有关部门就调查发现,这些年,杭州社工的待遇不断提升,去年工资福利待遇为人均6.95万元,但在结构上仍不合理,9600多名社工,平均年龄37岁。缺乏高素质的人才,特别是年轻人、大学生把社区工作作为跳板或权宜之计,有机会就跳槽,不利于社工事业的稳定发展。        那么,杭州社工自己又是如何看待这些“成长的烦恼”?       下城区朝晖街道稻香园社区是一个五星级社区,拥有全国防灾减灾示范社区、省和谐社区等众多荣誉。记者到该社区作了一次微调查。         微访:为家而坚守       稻香园社区有居民4500多人,在编社工12人,其中大学生社工4人,年纪最大的52岁,最小的27岁。记者重点选取较具代表性的3个社工。         社工史廷谷:      “垃圾专管”与大学生        戴着手套、口罩,拿着钳子,打开一个个垃圾箱检查,若分类不准确,就重新分捡……        早上7时多,27岁的史廷谷骑车从吴山社区的家出发。半个多小时后,来到社区,他来不及暖身子,就赶去检查垃圾分类。        一开始,很多居民带着诧异的眼光看他:一个本科毕业生,这样又脏又累的活能干得下去? 但去年7月考试成为社工以来,看上去有些腼腆的小史,很快就用他的认真劲儿赢得好评。像重新分捡,本不属职责范围,但他觉得:“厨房垃圾是各种难闻的味儿都有,尤其夏天,有时恶心得想吐,但不重捡示范给居民看,以后垃圾还是分不好。”        做社工越久,小史也就越有满足感。有一次,他上门慰问一位老人,她唠叨说有人养狗,老是跑下楼。他立刻找到那个居民,提醒他带狗下楼要慢点。       “这件事情很小,但那位大妈后来一见到我就特别热情,还到处说我好。”小史坦言,与很多大学生社工一样,他也在利用业余时间准备公务员考试,不过他心里早已把社区当成了另一个“家”,“尽管外人对大学生社工还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我现在工作得很开心,这就够了”。         社工吴萍:       “社区猎头”与幼教师      “我现在可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文艺猎头’。”表面看,吴萍实在与“猎头”搭不上边。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她,从浙江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做过12年幼儿教师,如今举手投足仍很优雅。       “准确地说,我现在是一个社区文艺人才的‘猎头’。”吴萍告诉记者,稻香园社区目前有腰鼓队、拳剑队、合唱队、百岁俱乐部、书画摄影队、快乐健身操队、编织队等10多支队伍,“但骨干人才还是相当短缺”。         于是,吴萍每次接触居民,都会“职业敏感”地问:你有没有什么文艺爱好?你身边有没有文艺特长的人?民族舞队队长崔航就是这样被她“挖”出来的。       “我有时还到外面找人才,那就更不容易了,甚至还很尴尬。最近,有居民提出想组建一支交谊舞队,但缺少男队员,我就厚着脸皮到附近一个公园找,对方勉强答应,过来看了一下,说‘不成气候’,又走了。”        吴萍告诉记者,社工工作的确很琐碎繁忙,但看着日益活跃的社区文体活动,感觉再累也是值得,“如今最大的烦恼,还是来自社会各界对社工的认同。像社工文体活动,在一些中青年居民眼中,似乎只是年纪大了,没事找找乐子,缺少积极性”。        “看来我这个‘猎头’还有待努力……”吴萍笑了笑。         社工周君:       “看门大妈”与女主任        今年45岁的周君,已做了13年的社工,现在是稻香园社区居委会主任,但她更愿意称自己是“看门大妈”,“社区是个大家,我就是守门的”。         一走进稻香园社区居委会,左侧就是周君的办公室,特别热闹,“咨询的、求助的、问路的……什么都有”。        “烦?我不觉得。很多居民习惯有什么事都先找居委会主任反映,我的办公室在最外面,更方便他们办事。”         周君告诉记者,对社工来说,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居民的理解与信任,“我是从南京来的军嫂,刚做社工时,天天捡垃圾、搞卫生,手都开裂了,这些都能忍。但当一些居民大妈,埋怨我听不懂杭州话怎么做社区干部时,委屈得眼泪都要流下来了。”       “现在社工的任务很多、压力很大,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的社工队伍十分重要。如传统的纠纷调解之类,更需要老社工的经验、威信;新颖的信息管理之类,则更需要年轻社工的学识和技术。”周君说,作为社会矛盾的“缓冲垫”和社会和谐的“润滑剂”,社工队伍不仅要尽快职业化、专业化,还应健全完善机制、改善待遇,“留住人才,肯定价值,发挥作用,才能真正迎来社工的春天”。          企盼:         春天不再远       这些天,采访的社工、专家和相关部门负责人有10多位,但一聊起社工的未来发展,他们不约而同地谈起香港。        “香港只有700万人口,但注册社工多达1万6千人。也就是说,平均每四五百人中就有1个社工。”11月21日,在杭州举行的2012年度浙江社会管理创新暨浙江民政论坛上,中山大学教授罗观翠就把香港当作范例来介绍。        在香港,很多年轻人以做社工为荣,因为不仅能够实现为他人服务的理想,也能获得体面的收入和身边人的尊重,目前已有近90%的社会福利服务由社会组织代为“打理”。      “在学校里,老师也经常拿香港社工案例作为教学内容,我们都对这份专业充满期待,觉得可以大有作为。”一位大学生社工对记者说,成为社工后,她才明白,虽然社工事业蓬勃发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现在还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地从本职工作开始做起,“这种努力还需要很长一个过程”。        浙江大学民政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胡文木认为,在内地,人们对社工不是很了解。“如果有一天,社会上对社工有了正确的理解和评价,社工有更多的自我价值认可,那整个社会工作的发展将打开新的局面。”        我省社工事业发展较为迅速,目前全省共有7000多人持有社工证,浙江大学等7所高校还开设了社工专业。         不过,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指出,现在少数地方还存在互相等待的现象:政府等着合适的社工人才队伍出现,才推出购买项目;社工等政府推出购买项目,才成立社团和机构。今后,我省将公开招标一些导向性项目,以引导、推进社工事业的良性发展。        为打造高素质社工队伍,杭州已采取措施鼓励社工参加学历教育和资质考试,对取得专业资格证书的给予一定津贴,还面向社工定向招考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记者朱海兵通讯员 杨磊 ) ; v3 `: X, Q% H7 B3 W1 E
. }: e% ?; Q0 Q% q( e$ Z! \# u  O* O% G0 n/ X! e
) B! n8 A, Q8 E
. d+ X  p  X2 @8 y, Q+ N
, X. a+ X, P3 N) _8 N# @7 Y0 R4 b! f  s: X" j6 Q# h+ B2 o3 l  T8 T
原文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yzyd/edu/20121213/c_114010912.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