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2009年公开招募的1000名大学生社工,目前已经离开了近一半人。扬子晚报记者近日从市民政部门了解到,薪资待遇因素并非社工离岗的主要原因。记者调查发现,“不适应”基层、工作压力大,考核标准高,甚至太年轻都是导致一半社工离开的原因。
先看看收入 大学生社工年薪已超6万元
扬子晚报记者了解到,玄武区在2009年全市的社工招聘指标中,分得100名社工,到报道时少了8人。
“2009年社工的工资待遇全市没有具体标准,一般由区里和街道自己定,那时较低,拿到手大概2000出头。”玄武区民政局负责人介绍,那8个人不想来可能与工资待遇低有关。本报对此事也持续报道。
2011年5月,南京市出台“专职社工薪资待遇”的细则标准,明确“按照城市上年度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标准”来执行。今年6月份显示2013年度上述工资标准是6.04万元。7月起,全市各区及时按新标准为社工造新的工资表,再加上学历补贴、社工资格补贴、工龄补贴及正副职岗位补贴,以及街道帮助缴纳的五险一金,在基层的专职社工每年实际收入将超过6万元。
为什么放弃?工作琐碎考核又多,压力太大
玄武区当年招聘的社工现在已离开了41人,现在还有51名大学生社工在岗;建邺区当年69名大学生社工离开了33人,还有36人在岗。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2009年招聘的千名大学生社工已离开近一半人。那些沉不住气离开的社工,是不是因为不能适应社工岗位呢?记者倾听了几位社工的心里话。
易遭误解,都不敢登居民门
“收入方面应该不是他们离开的主要原因。”建邺区一位大学生社工告诉记者,他来社区5年,身边先后有四五个社工离开这个岗位,他们选择离开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不适应。
究竟是什么方面的不适应?“打个比方,做人口调查时,我不敢自己上居民家门,一是会遭到误解甚至谩骂,还有一次有个独居的男居民竟然流露出猥亵的嘴脸。”说话的女孩子是某社区一位普通社工,她坦言尤其遇到上级单位分派的硬性任务时,感觉压力很大,常常夜里失眠还做恶梦。父母知道后,坚决要她放弃社工工作,她眼下也想放弃。
考核太多,工作压力大
建邺区一位社工说,工资虽然有保障了,但并不高,尤其在家里挑大梁的男生,往往无法满足于每月拿到手3000多的薪水,而跳槽去考公务员、事业编,有的还努力进了效益较好的企业。“女社工还是比较多,哪个社区都差不多。”秦淮区一位社工透露,社工岗位的压力真不是外人能想像的。
去年至今,主管的民政部门千方百计为他们呼吁减负,如今文字台账确实少多了,但电子台账一样没少。再加上各部门临时下派的硬性任务,全部需要考核结果的,他们一样都不能马虎放松,每天都觉得很紧张。
杂事太多,让人心烦躁
记者上半年走访几个社区,看到的情况几乎雷同:没有几个社工在社区接待居民,几乎都在大街小巷扫马路,或站岗执勤。一周前,记者在建邺区某社区采访时,见到一位社工桌上堆满了一串串钥匙。“这是区相关部门为居民做好事,给楼幢安装智能防盗门,我负责发放2000户居民家的钥匙。”他需要打多少电话、跑多少次居民家,还可能会遭遇不理解,不言而喻。然而遗憾的是,这位社工透露,他们做这些并没有补贴。一些社工正是无法理清这一摊一摊、永无止境的烦乱杂事和内心骚乱,一咬牙一跺脚,走了。
“企业或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单纯,又不需要考核服务效果,年轻人学习能力本来就强,下个苦劲能考走的就走了。”朱华福说,为了留下他们,社区也尽可能想办法,比如帮他们租房或减轻他们不擅长的工作内容。
为什么坚持?渐渐挑起社区的大梁
那么,坚持留下并逐渐担起社区主要职责的社工怎么想的?
记者了解到,以建邺区为例,当年那批留下的36名社工中,有一人被居民选举成为社区主任,还有13人被推选为副主任。在其他区,当年招聘的大学生社工渐渐挑起社区的大梁,除了社区里基本的救助、保障、保洁等工作外,有的还利用所学或计算机特长,尝试开发社区管理软件,对居民信息档案电子化,帮助街道和社区进行智慧管理。
新街口唱经楼社区社工王刚,不仅担任社区支部书记,还经常出现在各类公益组织活动及论坛上。原来,他代表社区组建的最关注高龄独居老人的“夕阳天使”公益行动,获得了市公益创投资金帮扶,每月发动社区中小学生志愿者上门为独居高龄老人送生日蛋糕。“社区杂事确实多,不仅到居民家耗时费力,即便坐在办公室,也要处理干不完的麻烦事,关键看你怎么想的。”王刚表示,作为男社工,家庭压力很大,但他和妻子对这份工作早就做好心理定位,他们更希望能在基层岗位上干出一点成绩,也历练自己。
一名留下来的社工告诉记者:去年以来新毕业的大学生只能拿到2000到2500元月薪,就业形势紧迫,自己算不错的了,眼下跳槽的成本很高,到其他地方结果很难说。
深度追踪
居民PK大学生:各说各的理
2009年南京出面公开招聘千名社工,是政府为减轻大学生就业压力推出的新举措,尽管社会学或社工专业的毕业生只占当年招募者的10%,但他们为现代社会治理注入了新鲜血液,年轻人也因此而获得就业机会。这种全市统一招聘的形式仅这一年,此后由各区自己招募,这是什么原因呢?记者调查发现,眼下城市社区正处在一个新老交替时段——现代与传统的管理思路及模式并存,加上当前老龄化社会下服务主体更多是老人,居民对年轻社工一时还难以全面认可,年轻社工对岗位有抗拒感。
住在新街口的马老太对大学生社工不太中意:他们哪里是干居委会工作的,戴着墨镜、穿着高跟鞋,手上玩着数码产品,都不往我们身上瞧!大家经常去社区活动室,以前见到居委会的人还经常聊几句,现在满眼都是“年轻白领”,坐在电脑前专心致志的样子,张家长李家短想和他们聊也没了兴致。
但年轻社工观点相反,秀气白净的南京艺术学院毕业的社工小刘说:每次社区在玄武湖或紫金山搞大型活动,我都是主持,刚开始时台下居民扯着嗓子问:“漂亮的主持人哪里请来的啊?”知道就是自己社区的,一脸的自豪呢。以前的居委会都是一帮退休的老人“主政”,现在的社区不是这样,年轻人不仅可以干他们的活,也可以干他们不能干的。
比如人口普查登记,几个人几个晚上就把社区所有居民的信息输入完成,街道还表扬了我们。而由我们几个参与做的“智慧街道”软件,真是让从前的居委会大妈惊艳到了。至于居民们对我们外表穿着等方面的评价,我觉得没有什么需要解释的,我穿高跟鞋戴墨镜,一样把事情给做了。
建邺区国泰民安社区朱华福,他曾带队获得全国和省市各种模范社区奖的老主任,他客观地分析说:有些事确实年轻人不可替代,但与居民套近乎,年轻人不占优势。这几年社区老主任也在努力身体力行带头做示范,但还有个时间段。
记者了解,按照每300户配备一名专职社工的要求,面对不断离开的社工,街道和社区不得不零星地招募,一些富有社会工作经验的中年人被重新看好。玄武区民政局副局长汪拥政认为,大学生选择社工更多出于就业前途考虑,居民呼唤的是能帮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形成一对矛盾。
专家观点
政府应拓宽社工职业发展前景
南京大学河仁社会慈善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陈友华认为,眼下除了公务员、教师等体制内有保障性的岗位较为稳定,其他各行各业的员工都普遍存在跳槽和流失现象,一半社工坚持5年,这流失率真不高。
但他认为,社会工作需要长期与人打交道,在知识结构上占一点优势的年轻人,做群众工作显然不如上年纪的老居委会工作者。这也是居民更容易接纳中老年社工的主要原因。
正因为社会工作实践性、互动性强,能够坚持下来的社工,也就有了日后的机会,政府相关部门正在强化现代治理,如果再能拓宽社工职业的发展前景,提高针对年轻人的激励机制,那么再过几年,一批具有扎实社会管理经验、年富力强能力过硬的社工,将迅速成长起来,那时候社工岗位,很有可能成为大学生毕业后炙手可热的选择。
来源:http://trade.swchina.org/trends/2014/1014/18248.shtml
+ E: }9 K3 L. L, {9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