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4505|回复: 2

[新闻媒体] 注册“千分一”坤叔有点后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8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千分一”坤叔有点后悔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2-10-08



     执着且直率的坤叔,不讳言注册带来的困扰。南都记者 陈奕启 摄

    南都讯 对于坤叔而言,过去的一年历经风云变幻。去年8月,坤叔注册“千分一”遭拒,引起省委书记汪洋的关注。在汪洋的批示下,10月1日,“东莞市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注册成功。其后,全国媒体蜂拥而至,坤叔成了镁光灯下的焦点。如今,一年过去了。注册到底给坤叔及“千分一”带来了什么变化和影响?日前,南都专访了坤叔。坤叔袒露心迹:“有点后悔。对助学团队本身,注册‘弊大于利’,唯一的好处是助学团队再也不会担心散伙了。”


    心累,应付各类社会活动


   9月下旬,刚从江西寻乌助学回来的坤叔,背比以前更佝偻了,头发也更花白了。谈及“千分一”注册以来的这一年,坤叔总结为忙得‘不亦乐乎’。”


    这一年里,前去采访坤叔的媒体共有六十多家,还有不少电话采访。“我的空当都让记者填满了,很多人要求我们说好话,要说取得巨大进步,有时觉得很烦。”

     除了应付采访,邀请坤叔参加的论坛、研讨会等也增加了很多。“能推的推,不能推的只能勉强参加,每次参加都会吵架,因为有些人的观念我往往接受不了。”


    坤叔举例,有一个北大的教授在一个论坛上说,现在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已落实了,又在推行免费午餐,在经济上资助小孩已经完全没有必要了。现在的任务是要向对贫困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转移。“难道,每天给一个贫困学生提供3元钱的午餐,孩子们就从此不再贫穷了?简直是胡说八道。”


   “千分一”坚守固有方式


    坤叔坦言,注册后,“千分一”有资格接受社会捐款了,有些人也想借此扩大资源。“我们内部一直有争议,我是坚持不接受社会捐款的。”坤叔说,“千分一”曾举行过一次义卖,为这次义卖所得的几万块钱,内部也争吵过几次。后来决定把这个钱拿去买衣服送给孩子们,要尽快用完,及时给社会一个交待。


   “现在,大家都明确了,以后还是不接受社会捐款,不搞义卖,所有的理事也都同意了。”坤叔称假如有人愿意捐钱指定用途,比如给孩子们买衣服、买文具,“千分一”也接受。“我们将物资买好以后,就马上在网上公布,尽快让捐助者知道他捐的钱去了哪里。”


    对话


    弊 压力增大 不实的指责增多


    南都:这一年里,注册给你们带来了哪些改变?


    坤叔:注册了要应付官方的一些报表、总结、报告,不断有官方、民间的慈善方面的活动要我们参加,在时间和精力上,应付不过来。


    南都: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变化?


    坤叔:我们的压力加大了,社会对我们的期望值更高了。我们在河源紫金县助学,河源其他县就有人提出来,东源县也有读不起书的学生,为何不去资助呢?


    河源有5个县,我们只能一步一步来。我们不是只打算帮助紫金的,可是光是紫金都有几万名待助贫困学生,可能我这一辈子只能在紫金资助一两千个学生,我们能力就这么大。我们在凤凰助学,搞了13年,现在资助的学生才两千多人。


    东莞有一个自闭症儿童服务中心,他们说,你能不能帮助患自闭症的儿童?


    还有一个慈善组织的负责人,借“慈善本土化”的名义,公开指责东莞的慈善团体在外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忽略了东莞的穷人。这个问题是很荒谬的。慈善无国界,看到就去帮,不应该分本地还是外地,本省还是外省,不应用狭隘的地域观念来代替宽广的慈善。东莞本地贫困人群也有人在帮助,谁看到都可以去帮助,包括提出慈善本土化的人。


    南都:这些“质问”和“指责”都是在“千分一”注册之后出现的吗?


    坤叔:前后都有,注册之后更多。官方、民间对我们期望高了,好像我们是万能的,给我们压力太大了,超过了我们的负荷。特别是“帮他为什么不帮我”的质问,我们根本无法跟他们争论,因为跟不讲理的人是讲不清道理的。


    总的来说,我有点后悔注册,注册对我们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利 不再担心助学团队会散伙


    南都:难道注册没带来一点好处吗?


    坤叔:有。除了我之外,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还有20个理事。注册之后,每一个理事都有法定的责任,他们都是我的接班人。注册前,他们只是一个松散的2000多人的助学团队中的一员,在法律上没有接班的身份。现在,他们的身份跟我是相同的,都是这个机构的理事,大家都是平等的,都有相同的责任。


    我们有7个助学点,每个点都有固定的理事去管,以后组织探访、送助学金、送文具、送寒衣等,都有人负责了。当然,现在每个点我都兼管,但我随时都可以放手。


    注册以前,大家老是忧虑,哪一天我干不动了,这个团队就散了,现在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就算我不在了,他们甚至可能会做得更好,因为可以不受我的思维模式约束了。假如我不在了,另外20个跟我同样身份的人,自然也会形成一个核心,产生一个理事长。如今,大家都明确自己的身份和责任,我也没有后顾之忧了。


    业界影响 大家都还在摸索


    南都:但是“千分一”注册后,对东莞,乃至全省的社会组织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坤叔:是啊,可是也鱼龙混杂,没有场地、没有资金、空手上阵的所谓慈善团体也风起云涌了。


    我曾经加过一个全省公益团体的Q Q群,是他们拉我进去的。第一次进去的第一分钟,就看到一个清远志愿者在发火,他们队长要求每个人在十天内帮助五个小孩。他说,“谁给我钱?不给我钱,我怎么完成任务?”我说:队长凭什么下达慈善任务给自己的队员呢,没有钱怎么搞慈善?太荒唐了吧?我马上退出群了。


    南都:所以你觉得虽然社会组织放开登记了,但是社会组织的质量参差不齐?


    坤叔:我不敢说百分之百,但也有百分之八九十,全省新注册的慈善组织都是面临着没有经费、没有场地的问题。可是他们偏偏要搞。没钱没场地搞什么慈善团队?有些人带着不同的目的,赶公益慈善的时髦。一年不到,他们自己就发觉,最多熬个一年半载,就可能搞不下去了。


    南都:你怎么看待这一年来东莞乃至全省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的变化?


    坤叔:现在实质性的改变不是很大,大家都没有找到一条适合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路。从东莞到全省,大家都在尝试。


    他们在注册前想象,东莞有钱人多,广东有钱人多,搞公益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他们都立足于大家向他们捐款,由他们来使用。他们总觉得,坤叔一个退休老人都可以搞那么大规模的助学团队。可是他们没有去体会我们的运作方式跟其他慈善团体不同,我们的经营成本和行政费用都是自己掏的。


    现阶段,大家都还在探讨。但大家都得到探讨、探索的机会,得到了实现梦想的机会,这就是一个进步。政府对大家的探索也表示支持,包括道义上的支持和实质性的帮助,所以才会有孵化基地,这也是一个进步。希望慈善团体都能够真正利用好这个机会,探索出自己一条搞公益的路子。相信大家总会有办法的,殊途同归,不久的将来,慈善公益事业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专家说法


    初生组织未必“鱼龙混杂”


    马骅(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中心研究员)


    公益慈善团体的专业化与规范化是一个过程,而注册是往这个方向去的第一步。不能轻易地给一些初生组织定性为“鱼龙混杂”,有些组织虽然没有强大的资源,可是他们扎根社区,为社区服务并带来改变。真正混杂的,可能是一些既不服务,又捞资源的组织,也就是一些“空壳机构”或者是一些只因为经济利益而存在的机构。


    现在的公益慈善团体确实有些面临着资源的问题———想要“存活”或者想要扩展项目,而大家都在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找到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路,而有些支持性机构也在探讨如何给这些机构以支持。广东省讨论公募权开放已有一段时间,但一直没有重大突破。如果公募权的开放也能在广州以外的地区实现,并且得到好的落实,那么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慈善资源的垄断问题,也能为公益慈善组织带来更多资源筹集的可能。


   采写:南都记者 田玲玲





原文链接:http://gcontent.oeeee.com/0/18/018b59ce1fd616d8/Blog/23a/f09554.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8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确实是个现实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31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5-1-11 04:19 , Processed in 0.151544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