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359|回复: 0

[新闻媒体] 80岁与80后在一起的时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24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东莞清流 于 2012-9-24 08:53 编辑

                                  80岁与80后在一起的时光
                                                              2012年09月24日07:37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陈淑仪

       正午的阳光移到了对面家的石板上,11点过了,女儿就要送午饭过来。陈敬贤终于挪动了下身子,歪着头望着巷口。她已经88岁,看不清,也听不见。一天里大部分时光,她在门口坐着,不声不响。

  “更重要的是解决老人的精神孤寂”,负责中堂镇养老计划的社工督导周巍介绍。在莞推进6年,东莞居家养老计划开始向另一层面拓展。

  今年1月起,中堂镇在全镇80岁以上的老人中推开居家养老服务,费用全由政府买单,在东莞首创“社工+社工助理+护工+义工”的模式。一群“80后”社工开始走入一群高龄的“80岁”身边,陪他们唠嗑,给他们上高血压的课,甚至组织过一次“大逃离”,乘着大巴逃离乡村。


  “多吃青菜”,重复四五遍


  到目前为止,中堂镇纳入服务的80岁高龄老人已有1519位。不过,主导整个项目推进的只有5个社工。“他们是项目的核心,不是要做什么,而是指导社工助理和护工做什么,介入特殊个案”,周巍介绍。


  5个社工都是“80后”,年纪最小的1989年出生。年纪最长的李汝吉也才26岁,这个白净斯文的大学生在镇里走了一圈,发现农村的空巢化远远高于市区。“一条小巷里20来户人家,可能就只有两三户有年轻人住”。连片的老砖房里,都是老人独居或是老年夫妻相守。“每天坐在巷子口,看着太阳升起来,又落下去”。


  老人受各种疾病的困扰,多行动不便,更大的障碍则是受教育程度。项目开展之初,社工调研就发现,镇里每个社区近60个老人中,识字的只有七八个。


  今年1月起,这群年轻的“80后”开始游走在各个社区,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季度生日会、趣味运动会,还有不断重复的高血压和糖尿病课程。“提醒老人要多吃青菜多吃鱼,重复两遍不行,要重复说四五遍”。李汝吉笑了,“跟老人们呆久了,感觉自己也迟钝很多。”


  40岁的护工70岁的义工


  整个养老计划中最庞大的人力投入则是护工,有175个护工负责老人的家居清洁等服务。以中堂马沥村为例,64个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8个护工护理,都是快40岁到50岁的中年妇女。政府人员解释,将这一计划覆盖到闲赋在家的农村妇女,可促进就业。


    不过,稳定护工队伍却耗费了一段时间。“压力很大”,马沥村37岁的花姐介绍,大多数的独居老人家中多年都未清理,一清就清出了一整车的垃圾。


  她嫁入马沥村已17年,虽然住同一个村,不少老人她也叫不出名字。“陌生人进入家里,老人也有猜疑”。双方都需要磨合。尴尬的时候,甚至有些小口角。比如,有眼疾的老人屋里一团糟乱,东西放在哪里却是“心里有数”。勤快的护工把杂物都整理了一遍后,反招来一阵大骂。花姐笑道:“他们就像孩子一样,要顺着他们。”


  此外,一群特殊的“70后”也被拉了进来。李汝吉笑道,农村里大部分70岁的老人热衷参加粤剧私伙局,或是在村口打打麻将。有一次,社工将村里一群运动老将集合了起来,办了个篮球赛,这群70岁老人的投球命中率甚至高于20来岁的年轻社工。

  他们也被调动起来,以“义工”身份参与到整个居家养老的项目中:一个星期两次,探访附近的高龄老人,查看老人的身体状况等,及时向社工和社工助理反馈信息。“这更多是一种预防教育,让即将迈入80岁高龄的老人,有一个心理准备。”


  点评


  中堂养老支出全市最高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社会工作教研室主任周巍介绍,2006年东莞就开始推行家居养老服务。目前,包括莞城、东城、黄江、麻涌等多个镇区都有社区在试点推行。不过,6年来的服务主要关注到老人的家居清洁,有些社区甚至直接将服务外包给家政清洁公司,并未关注老人的精神层面。中堂镇最先引入了社工,还是广东第一个在全镇推广居家养老服务的片区,“社工+社工助理+护工+义工”的模式逐渐在全市推广。中堂镇一年的投入约600万,由市、镇两级财政支出。这一投入远远超过其他镇区。


  账本


  硬件120万/年


  全镇20个社区中共有17个服务点分布,每个服务点都有为社工和社工助理等办公配备的电脑,以及简单的健身器材等。每个服务点的投入大约是5万元,加上日常水电开支,总投入约12 0万。


  工资480万元/年


  全镇5个社工,每个社工每年的工资约7.2万元,共3 6万;另外有5个社工助理,每人每年的工资约5万,共2 5万;最重要的一部分支出则是护工,全镇175个护工,一个月的工资约2 0 0 0元,总支出将近42 0万元。


  个案


  A


  她听不见,一样需要陪伴


  马沥村二区三巷,93岁的李平清和88岁的陈敬贤相隔不到一米坐着,一个上午都没搭上一句话。李平清朝南坐着,去年摔了一跤后,老人在床上躺了一年,最近才走出门口,晒晒太阳。她不喜欢看电视,“声音太小了,听不见”。别人要用力大声说话,老人才会简单回应一两个字。


  旁边的陈敬贤面向她坐着,却望向巷子的北端,小女儿家在的方向。她的眼睛看不清,耳朵也听不见。即使隔天上门清扫一次,大半年过去,陈敬贤也认不出护工花姐。每次看时钟,她把鼻子贴到了钟面上,分辨好久,才看得见是几点。


  她有3个女儿,小女儿六岁时,丈夫就去世,她一个人把孩子拉扯大。现在陈敬贤牙齿也都掉光了。“她听不见,能聊什么?想煲点什么给她吃,她也咬不动。”下午,隔着两条巷子的小女儿慢悠悠走过来看她,靠着墙壁看着她,半晌,也是没一句交流。


  社工李汝吉介绍,农村里大部分高龄老人都是这种生活状态。今年初,政府还组织了社区剧场,希望能激发一些高龄老人动起来,参演一些粤剧。不过,推了3场,却坚持不下去。“八九十岁的老人,精力有限,我们更需要做的是陪伴。”


  社工上门指导护工时,陪老人聊天,推他们到村口的菜市场转转,或带他们参加社区的健康讲座,做一做手指操。李汝吉笑道,即使是耳不清眼不明的陈敬贤,偶尔也会跟护工唠叨些“小八卦”,比如,李平清的儿子送饭勤快,每次吃饭都比她吃得早“老人很多潜力还可以激发。”


  B


  逃离老人院,居家养老更自在


  午饭后,93岁的谭梅搬了张小板凳,在自家门口坐着,和从门口路过的村民热情搭话。唯一的女儿嫁到了广州新塘,谭梅一个人守着自家的小砖房。几年前,女儿把她送到了村口的老人院,谭梅却发现日子过得更加孤寂和无趣:一个房间里三四个老人,各占着两三平方米的床,不说话。早上起床,院子里走了一圈,又躺回自己床上。“我坐到连脚都走不动了”。在老人院里呆了5年半后,谭梅呆不下去,一个人又住回了自己的老房子“自在!”


  家里的小姑梁彩有也快90岁,和她隔着一两条巷子,每天有空,也会上门和谭梅聊天。她也是一个人住。不过,梁彩有腿脚利索,可以去的地方更远。今年9月,社工组织了26个行动方便的老人来一次“大逃离”,梁彩有在花白的小辫子上扎了根粉色亮眼的红头绳,坐上了大巴,一起到了市区的可园。


  园区里也就是老树和建筑,稀松平常的景色,这群老人却流连忘返。原定的行程延后了一个多小时。“除了生病时,子女带着他们到市区医院就医,很多老人七八年都没到过市区,甚至十几二十年的都有。”李汝吉说。


  社工介绍,东莞推行居家养老,其实也是西方多年来“非院舍运动”延续,就是鼓励老人在社区养老。但这种模式并不是政府的大包大揽,更多鼓励家庭人员的照顾。比如,谭梅的女儿虽然在广州增城,社工积极与其磋商,增加她每个月回乡探母的次数,了解母亲的用药和身体状况。

 
    据了解,在上海比较成功的“9073”养老模式中,就把家庭摆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使90%的老人实现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这其中的7和3绝大多数都是收入低或者老人中的弱势群体。






原文链接:http://house.focus.cn/news/2012-09-24/2377646.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5-1-13 22:29 , Processed in 0.044132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