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636|回复: 0

[华中] (杭州)80后高学历应届生当社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9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东莞清流 于 2012-11-9 09:38 编辑 " N% B. s6 t) G) N* z. P

9 ]3 r# Z9 ^( |# J                                 80后高学历应届生当社工
- X/ P0 \! m9 h$ i3 a
                                                              日期:2012-11-09 作者:蒋萍;周沁馨 来源:文汇报
$ V, n7 n1 ?2 P

; o' a) Q' Q; X% M2 e3 c2 z  g
      360°观察 80后高学历应届生当社工 工作在杭城,服务基层快乐多- k' A) a& O. w# j$ W0 b2 V4 Z; T
  今日杭城,一批年轻的80后社工引来关注。他们并非工作经验丰富的在职者,而是来自985、211大学的本科或研究生应届毕业生。
/ t8 i3 i- [" {4 k6 V
   社工招考首次“试水”高校: i$ C+ u# `" d* E% {& \1 l0 {& e
  下城区招考应届生社工属全省首次,采用网络和现场两种报名方式。招聘岗位共有11个,到截止日期已有90多人报名。“这批毕业生虽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通过笔试与面试,我们能够发现他们的思想观念、逻辑判断以及反应力都是比较好的。”区民政局局长姜利民这样解释。4 U4 d4 w# j8 P* n1 z
  为什么要招聘本科生和研究生加入社工队伍?姜利民表示,出发点是想要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人才战略。社工队伍一直缺乏高层次人才的加入,一方面是大家对于社工岗位的不了解,另一方面社会对社工也存在一些误读。这次招聘既想要尝试让这些学历较高人才投入基层工作,加强能力,也让社会各界对于社工有新的认识,使社工行业的人才流动形成良性循环。1 _$ h# N$ z% l% v
  “这是我喜欢的工作”. O0 o6 V& |- Y( k  q
  倪婉红就是通过这次招考走上社工岗位的,目前在灯芯巷社区担任社工。记者在灯芯巷社区服务站见到了这个白净、伶俐的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研究生。“我的父母都很支持我,认为与我专业对口。”倪婉红以优秀成绩通过了笔试和面试。很多朋友不理解,认为社工多是大伯大妈们干的活,工作琐碎辛苦,而她有着自己的坚持:“我觉得在社区为居民服务是件光荣的事,社工和大学生村官一样,都是服务基层,为社会所需要。”' T+ ~" F/ h  K# f' o& B
  在接受了一系列诸如社区建设知识、老龄专业知识和政策、社工礼仪规范、团队合作等培训后,倪婉红上岗了。她发现,专业知识固然能派上用场,学习老社工的经验却更重要。记者采访时,有个老人打电话来询问残疾人政策问题,倪婉红在脑海中拼命搜索仍不确定,只好回答:“大爷对不起,这个政策我也不清楚,我再帮您问问。”挂了电话,她马上上网查资料并向老社工请教,随后回复了老大爷。/ {* i; I5 j1 p
  社区中的老人们看到这一张张青春活泼的脸孔,打心眼里喜欢。倪婉红也感受到了社区居民传递的关爱。她说起第一次值班的经历:“晚上社区服务站里就我一个人,心里还是有些害怕。后来有个社区大妈过来,陪我聊天到9点下班才走。老人家晚上休息都很早的,特意陪我到这么晚,真的很感动。”  e6 N5 `8 V# c" t4 _
   “社工的前景光明”, E7 ]7 j! m0 n" b; F4 [
  与倪婉红不同,另一位华东理工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硕士陈锡璐的选择比较纠结。在社工应聘前,陈锡璐手中已经有了上海一家企业的录取通知,还考进了一家事业单位。但她对社工工作有着特殊感情:在上海徐汇区的挂职锻炼使她对基层服务有了深切体会。她认为,社工的发展前景非常好,而且基层服务的人才需求量非常大。相对以往基层服务社工学历偏低的现象,这次下城区的试水招考具有一定远见性,这让她对杭城社工服务的前景有了更多期待。5 m9 [( K; R# ]6 O' j" w! K6 [4 @
  陈锡璐在考试通过后,加入到体东社区的社工团队之中。在研究生阶段扎实的调研基础使得陈锡璐较快适应了工作。她同其他两位社工对“为老服务”进行了社区调研,先后走访42家老人。走访结束后,陈锡璐写成了一份完整详细的调研报告。
( z9 Y* Y: k( l' d) l. R: b
  “调研报告让我对社工有了新的认识,社工除了处理社区琐事之外,还需要从系统上、理论上来获取认知。”她说。谈到较为敏感的薪酬问题,几位年轻社工并不回避:到手不足3000元,但杭州社工的收入在全国来说已较高,而且有许多政策支持,如人才公寓、落户政策等,说明杭州对社工的重视,这令他们感觉很安心。
. M4 W- O7 o4 n0 _
  本报驻浙记者 蒋萍
' J/ U, }( v& P: O( F& D" a
  本报实习生 周沁馨(本报杭州11月8日专电)! |& X9 H4 ?+ Z: V8 `
  本期策划:徐维欣
/ g, y: p' a# R. q3 E1 `# g
0 G; D5 k) e) i0 P; _# d6 Q
& s2 M; N8 }$ f; O: h& @% n# w/ r- h& R" [9 L- J
9 \6 r0 [3 q' ^$ o' j5 \; M
原文链接:http://whb.news365.com.cn/zhxw/201211/t20121109_769316.html

1 _' O- {! a8 P* f0 Z2 \" s$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李越老师直播间|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5-11-28 03:40 , Processed in 0.208292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