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社工哥哥 于 2010-2-24 14:05 编辑
0 V! u* ^6 Y/ H2 k, g7 N9 p7 J& M: v) N/ h$ {
南方人物周刊 实习记者 马李灵珊
# Z$ m- R; F, I- t7 T4年大学后,考研工作出国,外企国企公务员,还有几个人能顺利地走到“斯卡布罗集市”?/ o/ o, \! q1 m" |3 q
2009年11月27日,王晓正在和求职团队的同伴打趣,“根本‘卖’不掉自己。”就接到了某著名外企打来的录用电话。那一刻,王晓“觉得这不是真的”。, q7 g( j1 v% E# |. N* |# A
即使是几个月后,她也仍然记得当时那种狂喜与骄傲。她打电话给父母,忍不住哭了,“有一种如释重负的快感。”
$ | R9 |0 m4 P对她来说,这一刻像是一个仪式和对过去半年的总结,“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需要勇气,而且我很幸运。”
2 {5 s& K: @7 B8 y/ a22岁的王晓是某重点大学金融系的大四学生。这一届金融系里,她是全班60个同学里唯一到外企工作的学生。
, c t9 H8 H0 o3 ~1 u- Z王晓就读的大学享有盛名,但学校的王牌科目集中于文史或数理化类基础科目,金融系并不起眼。学生自我打趣,“咱们学校好的专业都不挣钱,挣钱的专业都不好。”' {" E" T# m4 M
虽然不起眼,但金融系每年的招生分数线却都数一数二。不仅这所学校,在中国的高校,关于金融系流传着一句话,“一流的学生、二流的老师和三流的设备。”良好的就业状况和不错的吸金前景,是金融系吸引优质生源的不二法宝。
" H' w4 }& z5 {7 a; B' u8 j. A4年前,王晓怀抱着对金融系的美好想象,以省高考前30名的成绩来到这里。4年后,王晓和她的同学们坦承,“基本看不懂股市K线图。”最终,她还是选择离开了被众人视为“前途无量”的金融业。1 p! Q* O8 V2 y! {+ d2 J2 W
金融梦碎# L) s) T& c, \+ r$ R
2006年,刚上大学的王晓,就接受了学长和老师的第一次思想洗礼——摆在面前的人生,被简单地划分为了“工作、考研和出国”3条路。那一年,学校里流传着几个去了雷曼兄弟、麦肯锡和宝洁的“牛人”学长的传说。外企以高薪、健全的升职体制,令王晓对之充满了憧憬。 v/ |4 O7 x ~* }& R( L' @
2008年9月15日,王晓刚上大三,“投资银行学”老师走进教室的第一句话就是,“5大投行死了3家了,还有两家也快了。你们怎么办呢?”
( T7 a5 K* i# c那一天,对于金融系学生来说,意味着从前宛如神祗的行业巨头跌下了云端。与此同时,王晓也发现,从前人人都有的外企梦,如今却大批量投奔“国家队”。学校里回来开讲座分享经验的成功学长们,变成了拿到上海海关、外交部和交通银行总行offer的人。“好像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大家都不想去外企了。”
4 @9 y% |+ C8 Y2 \- [7 d8 b0 U4 j金融危机下,外企首当其冲受到影响。而国企和公务员却以稳定招致青睐。许多去了四大(指普华永道、毕马威、安永和德勤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和咨询公司的人发现,奋斗4年拿到的offer,完全可能因为公司不景气而灰飞烟灭。一位放弃斯坦福大学读研资格投奔雷曼兄弟中国投行部的学长,不无伤感地在MSN上说,“我以为的人生,从来不是人生应该有的样子。”, V9 ]1 H: b/ p: [3 r
但对于金融系的学生来说,找工作并非难事。省内的银行和证券公司,成了他们唾手可得的选择。这是一个“安全地带”,而想要跳出“安全地带”,就成了需要勇气和自信的特殊举动。+ u& M# \# a/ x% Y& `- d
王晓形容自己,“是个完美主义者加理想主义者。”她不喜欢国企的氛围,“上网种菜回家看电视剧。有一天我会闷死的。”父母都在体制内的她,对于“30年后和今天一样”的生活充满了恐惧与厌恶。. k% [% H* w4 x: z
王晓将大学的每一个暑假都用在了实习上。仅简历一项,她就大幅度修改了8次。看过的“面经”、求职指南与各种题目不下数万字。如“宝洁八大问”等面试经典问题,更是“连做梦都会出现”。8 l, R# G, h2 H2 l# Q/ N
“我是谁,我要什么,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上大四后,王晓每天都在琢磨这些问题。几经思考后,她选中了P公司,作为“Dream Job”。
2 ~/ w5 ]/ ^& \$ t) T她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搬出建于上世纪初的古老宿舍,只因为在学校更方便交换求职信息。她也不再去上课,加入了求职团队小组,除了互换资源与信息外,更多的则是宣泄焦躁的情绪,在无数次失败的投递简历、网申、笔试和面试后,她可以通过“互相依靠”来恢复自信。+ j- F+ V H4 U. _6 |
有时候,她也会陷入空虚与绝望的深渊,电脑一遍遍地刷新应届生求职网站和校园BBS的Job and Work版。害怕听到别人拿到offer的消息,一遍遍地看言情小说以求得暂时的解脱——她是个美女,大学期间却从没谈过恋爱。- V! |& J; ^: c
如今,她开始计划自己今后的人生,“读MBA,做商学方面的教授,未来最好能去与政治牵连不大的NGO……”
, ?; {) w! d. A4 D9 ^8 ]" ^一毕业就看到退休的样子
- w5 \7 P1 m% e4 a; Q9 Z0 Q3 u7 V" N# r在王晓一遍遍地刷新求职论坛的时候,同学尚怡则在一遍遍地刷新着土豆网的视频。看电视剧,是尚怡最大的乐趣。王晓是金融系的异类,尚怡才是常态。) P5 E/ t1 Y. }
像大多数大学生一样,她直到大三才开始认真思考究竟该选“三条路”的哪一条。和当年填报考志愿一样,这次她依然听父母的,选择了“考公务员”。
1 e4 A8 ^$ ?- R! O/ L5 ~; ]$ Q2 d% V王晓惧怕“今天和30年后的今天一样”,尚怡却觉得,“这多好呀。”她的人生规划是“26岁结婚,28岁生孩子。一辈子稳稳定定的,白天上网偷菜晚上回家看电视剧,挺好的。”
" ]/ q3 b/ @5 t6 D, |5 D D班里同样报考公务员的还有十几个人,而且和尚怡一样,并不想考去北上广等大城市,更倾向于考回家乡。那里的生活更安逸,也更舒适。在发达的省会城市呆了4年后,他们并未觉得大城市和家乡有何不同。甚至在对比之下,越发觉得家里有人做饭、打出租车5块钱的起步价和现成的房子,是那么的具有诱惑力。2 Z; ^7 t6 k4 \0 i6 L1 M
上大四后,银行的招聘开始进军学校,尚怡也动摇了。公务员与银行相比,稳定程度或许略胜一筹,可国有银行显然听上去更加体面,而且考公务员不如拿银行的offer来得轻松。
# D- v- \6 [6 Z p最终,尚怡选择了一家国有银行作为自己的职业起点。这还是她人生中第一次自己做出重大决定。而这个学期,她也已经看完了全套金庸武侠电视剧、十几部韩剧和港剧,“新欢”已然是新加坡剧和泰剧。# q6 c* I( f" [) ]0 r* ?5 R
班里流传着一句话,“尚怡和孟平不知道的电视剧,等于不存在。”孟平与尚怡一样,也喜欢看电视剧,喜欢稳定的生活。她有过赚大钱的梦想,也向往过成为大人物。但最终,还是听从父母之命,选择考公务员。% w% `! v' z, x5 o1 k, T1 v; E
在学校里最大的公告栏上,长年贴满了各类小广告。过去,学术讲座、钟点房和考研班的招贴画随处皆是。但从2008年开始,公务员考试培训班的海报却悄然崛起,占据了半壁江山。“名师指点,剖析公务员考试疑点难点。三千块,指点公务员求职必胜必过”的口号四处可见。孟平选择了其中的一家。# S, o7 H' V5 r
至于金融学,这个在班里成绩不错的学生坦言,“我做不了什么高深的工作。”她也觉得自己4年的学习成果“一塌糊涂”。不是说成绩,而是什么也没学到。
+ w7 z* k7 K2 r尚怡放弃了公务员,孟平却选择了坚持。“辛苦3个月,幸福一辈子”的口号,深得公务员备考“战友”们的心声。而在国考失败后,她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征程,报考省公务员,决定再试一次。
( q' F/ s! o$ |) ~6 C但是,她已经不敢再将所有的希望全部寄托于省考之上。赶紧找一家证券公司开始实习,同时准备着三四月份的省考。“成功成仁,在此一举啦。”
1 B6 `7 Z* q7 O1 u& y% W6 M如果再次失败,她也不打算停止报考公务员的征程。“可以边工作边考,反正只要考上了,就能一直幸福下去了。”
. V+ U1 h! g2 r% W考研就像超女,挺到最后的都是纯爷们
/ _& O& @ ^1 p* a9 Z+ Q; o; w孟平宿舍里的4个姑娘,组成了“考研四人组”。相比考公务员还有好几次机会, “考研”显然是一次更为严苛的考验。& _$ `# S7 f9 T& C" q
蒋文是其中的一员。每天,她的生活都有如火车站时刻表一般精准和单调。早上7点,4个人会相互鼓励,顶着刺骨的寒风起床,匆匆裹上几本书,向图书馆进发。她们会在校门外的早餐店吃早点,这能比在学校食堂快3分钟。而这3分钟,在考研和期末考试日临近的半个月中,却往往可以决定她能不能在有空调的图书馆自习室抢到一个宝贵的座位。
6 @ }0 D. c5 o: k, b; J) _, p; B) V中午是“放风”时间,吃是她们最大的乐趣。但饭桌上的话题,还是围绕着考研。4个人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3个都考上,我没考上该怎么办呀。”恐惧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
. W( w8 `8 n; c, U% Z' v) g" M' P她们奖励自己的方式,则是零食和水果。但如此频繁的进食,4个月下来,却发现自己在巨大的压力下,还是瘦了。
2 Q" a: X8 p2 s0 x. A蒋文有时候实在撑不住了,又害怕影响其他3人的情绪,便会偷偷跑出图书馆资料室大门,呆呆地望一会楼下的人来人往,再给老朋友发发短信,闲聊一阵。“其实就是为了发泄,不发泄的话,我撑不住。”# b9 u# X5 B- @. ?, f
那段时间,她记得自己老做噩梦。考研结束后,她还会做噩梦,梦的内容只有一个——自己在考试,但什么都不会做。
( r' o' ^+ }, p2 J Z+ h7 I7 p' r6 K大四还有3门课程。蒋文整个学期都没有去上课,而考研结束的第二天,又要开始期末考试。“最坏的结果就是考研考不上了,期末考试也挂了,不过无所谓了。如果考研能考得上,那我挂了,又能算什么呢?如果考研考不上,期末考试挂了,又能算什么呢?”
- L4 k# o1 F/ E) \( B8 \但是,为什么考研?蒋文说不清楚,一同考研的人也说不清楚。大家都只是模模糊糊地觉得,大学4年,没有什么社团经验、实习成果,也不想去银行流水线上做一颗小螺丝钉,唯一的出路就是继续念书。考研很大程度上是“被时代所迫”,而其他事情,3年后再说吧。; F; Y0 C; L5 m5 }' _; Z
金融系的考研可谓难上加难,除了本系的竞争者外,还有众多外系人,冲着“金融”搏命而来。班里的数学课代表赵健一直复习考研,把自己的QQ签名改成了“考研就像超女,战斗到最后的都是纯爷们。”在临考试的前一天,却放弃了考研。, l: d; T: _8 A' H. W8 L
赵健的理由非常简单,“不想考了,觉得考不上。”3 a. ]+ G7 t" X/ w9 G
水到渠成的出国
Q" S6 c: S7 |相比起考研和就业两条路,准备出国的人早已在前3年准备好了一切。第4年对他们来说,只是水到渠成的收获季节。& w/ b- E X2 Z* }9 z7 Q- L" _
金融业的天堂,毫无疑问是华尔街。而要进入那里,则必须拥有美国名校毕业、研修金融工程等需要高端数学造诣的专业背景。吴迪和女朋友梁雪,都早早为自己选择了这条风险巨大,但也可能有巨大收获的道路。( E" w# j7 X2 ~: t% I/ U
出国是目的,也是手段。他们算了笔账,美国的房价收入比和北京上海的房价收入比,可谓天壤之别。“有什么理由留在国内呢?”( Z2 f3 c8 D7 I+ K7 x- y# z0 H
“出国是最聪明人的选择,”金融系的老师如是点评。国内金融学教育的困境,老师们心知肚明。从大三开始,吴迪和梁雪就开始准备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假期的时候,还专程前往北京上培训班。因为只有考GRE,才有机会修读MFE(金融工程学硕士),只有TOP30的学校会开设这门课程。而从这里毕业之后,他们才有机会留在美国,“享受精英阶层的生活”。: Q6 ?& S3 ^$ s, U
另外一些人则选择攻读GMAT(管理学研究生入学资格通考),选择从金融系毕业后修读MBA的学生,都要经受这一次艰苦的洗礼。# e2 g- f% C# m: Z# O
在起早贪黑3年、注意保持学分绩点、志愿者、社团活动和英语考试4项平衡、如履薄冰般小心翼翼的生活后,吴迪和梁雪开始了忙碌而快乐的大四。2 F3 C" ]: {0 a% D7 f' l# H
与其他人相比,他们的幸福不仅是因为收获,也是因为一早就明晰了的人生道路。他们热爱金融,并最终选中金融,作为毕生奋斗的方向。
9 K" L8 s2 c0 m# q7 N+ l7 ^金融是一个马甲
$ T0 Y0 V' w- ?/ x- z王晓还记得刚进校时,班主任曾经问过这样一句话,“你们有多少人是自己决定念金融系的?”举手的人稀稀落落,不到15个。: R5 G% s8 e1 n# D% V
4年里,他们和所有的大学生一样,男生玩魔兽,女生看电视剧。标准的作息时间是凌晨4点到中午12点。逃课、抄作业,在考试前抢占自习室。4年后,尚怡感叹,“一片狼藉。”
2 V4 r0 x+ r9 G w. c但4年后,大部分人却圆满地按照父母和自己所希望的人生轨迹,进入银行、国有事业单位,成为公务员,或者保研,出国。金融系,是他们得以披荆斩棘的一把宝剑,至于这把宝剑究竟带给过他们什么,却只有自己清楚。
% ]) @: b( [, {5 L( C2 A, [没人后悔在金融系度过的4年。他们并不是始终如一地走在一条路上,而是时而走走这条,时而试试那条。一条路不通了,自然会有另外一条。1/4的人继续读研,1/4的人出国。剩下的一半人,则都得到了有着满意薪水的工作。在其他系学生还挣扎于拥挤的招聘会之时,金融系的学生们已经可以享受剩下的半年。随着期末考试与考研的结束,最流行的话题已经变成了偷菜、三国杀、Dota和毕业旅行。! r% p. K1 y8 H+ N
王晓形容自己是“逃离金融”。至今她还叫不出班上每一个人的名字,至于金融系,“更像一个马甲,穿上了忽悠一下别人,脱下了,没有什么质的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