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0-13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辑:理论成长
. [9 R0 b+ g7 J6 |$ q9 ]5 a# [. V- n8 c1 Q
正是因为新的生活方式,让我有机会发掘自己的潜能,并且相信自己的想法,而且勇敢地去尝试,最终获得了成功。我发现很多人,不是缺少想法,而是缺少把想法付诸实践的勇气!我愈来愈觉得,“只有敢想敢为,才有机会成功!”。无论是从帮助自己,还是要帮助别人,学好社会工作的理论,并且有意识地去体验理论,都是至关重要的.
4 Y0 u+ n- v/ C Y( d4 d# l
4 h& H S9 |" L( o0 V1 p8 r 2000年9月,我顺利考入了武汉大学,就读于法学院社会学系社会工作专业。进入大学之后,才了解到:武汉大学是在1998年开设这个专业的,当时叫“人口社会学”专业,1999年正式更名为“社会工作专业”,2000年是第三届招生。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对这个专业还相当不了解,大抵认为“社会工作”与“社会学”差不多。因为大一的时候,所学之除了综合课程(语文、外语、微积分等)之外,专业课程开设较少,大抵便是《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之类。平时公共课程,许多是与社会学专业学生一起上课。所以那时对社会工作理解十分肤浅而模糊。
; j4 v3 ` g: g8 a: t! K0 g' a1 b
大概是刚刚步入大学,没有高中时代的压力,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切新奇的东西足以让自己留恋忘返,于是有了许多新的尝试。兼职推销、社团竞选、论文竞赛、文体活动,成立学习兴趣小组、联谊寝室,上网聊天、泡图书馆,外出逛街、同学聚会……凡大学之可能的活动都欣然参加,也逐渐成为一种固定而自由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新环境的熏陶下,书本学习不再成为唯一,而仅仅是许多生活内容中的一部分.也许当书本学习就像人吃饭一样,变得习以为常,而不再有着太大压力的时候,人往往会用多余的能量寻求更多的东西,诸如发展个人爱好.那些深埋的个人的潜能开始得以释放.许多创新的思维和实践在这个时候也开始表现得异常的活跃.比如,在进入大学以前,我一直不认为自己会有文艺创作与表演的潜能,因为从前自己是一个很内向的学生,与人交谈尚且显得胆怯,更不必说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但是在大学一年级,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我.我记得那是快元旦的时候,班上开会,决定举办一次庆祝联欢会,班委让学生上报节目.,因为是第一学期,彼此都希望能留个好印象,像这样的集体活动,即便明知自己不擅长,也要尝试去参与. .于是,思来想去:表演什么比较好呢?唱歌?不行!五音不全,从小到大就十分清楚自己的底子.舞蹈?小品?相声?......想来想去,最终想表演一个小品.这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喜欢,可能还有一种潜在的表现欲.有了想法之后,便开始发挥想象.坦白地说,至今为止,我一直引以自豪的是我的想象力.这是我自认为最大的优点.也许小时侯电视看得多了,写小品剧本的时候,竟然是那样轻松而自如,一幕幕虚构的情形就如同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浮现.很快,由我编写的一部名叫<<贪村长还阳>>的小品剧本终于出炉.后来请几名同窗挚友一起修改,终于在元旦晚会上搬上了舞台.并有幸成为当年晚会的压轴戏而在学院一举成名.之后,这部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剧在武汉大学法学院包括其他院系多次演出,而成为经典。自此之后,我发现:原来自己在文艺创作与表演上是有一定潜能的!我给了自己肯定,也找到了更多的信心和动力。之后,也便有机会成为《全国高中话题作文大比拼》特约撰稿人。在课余时间,写下了十余万字的传奇小说《白蛇后传之乱世奇缘》。说到这样一个故事表面似乎与我的社工之路无关,其实不然。正是因为新的生活方式,让我有机会发掘自己的潜能,并且相信自己的想法,而且勇敢地去尝试,最终获得了成功。我发现很多人,不是缺少想法,而是缺少把想法付诸实践的勇气!我愈来觉得,“只有敢想敢为,才有机会成功!”。5 M2 m1 h! ^) h0 X4 Z" w+ ?& a
; @8 [" s8 l8 F3 M# a
进入大二以后,综合课程明显减少,专业课程开始增加。通过一年的学习,我对专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专业兴趣开始得以培养。尽管这个时候,对专业理解还不是太深,但我大抵知道我现在所学的社会工作与少时港台电视剧中所讲“社工”是同一概念,经验主义的“行政工作”的概念得以彻底澄清。这时候,再次唤起了我孩提时代“长大后,做一名社工”的愿望。在兴趣与愿望的双重动力之下,我一直要求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理论知识。另一个方面,在大学阶段,我曾经也面临过一段时间的心灵困惑,当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得以排解的时候,我选择了读书。于是让我有机会接触到了许多经典的东西,从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到马思洛的“人本主义”,从“理性情绪疗法”到“森田疗法”……我的悟性很高,读了之后,每每都有所收获.从读书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理论,而更多的是感悟与体验.而且真正读懂书的时候,那些心灵的困惑是可以依靠自己得以解决的.自我得以增强,自助能力也得到了很好地培养.现在看来,这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所以无论是从帮助自己,还是要帮助别人,学好社会工作的理论,并且有意识地去体验理论,都是至关重要的.
& ~3 x% E! m- N) Y& ]" [/ w$ W/ A& |5 [7 P& A) M
很遗憾的是,虽然在大三、大四,学校也有安排实习,但那时候,真正对口的实习单位是十分缺乏的,并没有现在的专业社工机构。在时间短暂的情况,实习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但是无论如何,至今仍难以忘怀并且十分乐意推崇的是:课堂模拟实验。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对于社会工作这门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而言。在课堂上模拟实验,不仅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在于对于提高学生的实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 o- H; G5 f$ ^) O. ^
7 t1 a" }7 K, D* [" | 写到这里,忽然让我想起了前阶段在河南财经学院作讲座的情况。应河南财经学院哲学与社会学系王金山教授的邀请,在2005年10月与2006年10月,我分别给该校两届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作了讲座。谈的内容是“社工教育与社工实务”。因为作讲座的那阵子,对于学生而言,他们都是刚刚接触这个专业的大一学生,像我读书那时一样,他们对社会工作专业并不十分了解,而且许多学生是从外系调剂过来。看得出来,许多学生对专业感到很茫然。一些学生问我“社会工作究竟是干什么的啊?”“我现在开学都两个月了,可是我对专业还是不了解?”“学了两个多月,我好象对这个专业不是太感兴趣?请问该怎么办”学生们对专业开始感到有些焦躁不安。我于是就讲了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习情况,和他们分享感受,希望能够给他们有所帮助。我告诉他们,其实在大一的阶段主要是学习综合知识,打基础的阶段,专业课不会开得太多。即使有开设,也是全而泛的,不会太深。所以大一的时候,对专业没有感觉是正常的现象,不必过于急噪。“既来之,则安之”,既然选择了,就应该安下心来。即使有些学生是因为某些特殊原因而调剂到这个专业,也要树立信心,相信无论在哪个专业,只要自己努力都会有所建树。至于兴趣问题的确很重要,但是它是靠慢慢培养的,才上两个月就企图谈论兴趣,有些为时过早。因为这两个月,可能有100节课,就10节课才讲专业,而且都是书本上的东西,兴趣无从谈起。我郑重地告诉学生,你们现在所需要做的是努力学好这些综合知识,打好基础。大学四年,学习语文可能只有一年机会,英语可能也就两年机会。机会稍纵即逝,所以要抓住机会打好基础。如果你在大一的阶段,你告诉我对专业毫无感觉,那是十分正常的。但是如果你上大二了,还是这样,那么需要自我检讨一下,查找原因,逐渐培养专业兴趣。# _% h' q) _1 G ]* z) f
; ?% P+ j7 z: H6 E- T 我想,无论如何,这些学生比我们当时是幸福得多了。至少,他们在很早的时候就有机会听到一些有益的建议。而且得知自己在大三、大四的时候会有绿城社工服务站这么好的实习单位,有可能的话还可以顺利找到对口的工作。实在是幸运!我亦希望自己继续努力,为更多热爱社工事业的青年朋友创造更多的机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