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菜菜小蛋玄 于 2012-3-31 18:42 编辑 Y/ d3 o+ E* E
% u( X1 j) y+ T他们,怀着年轻而火热的心,从浦江之滨来到了岷江之畔,只为都江堰的“精神家园”。 d4 b# ?9 B/ A
: @2 u" x6 j/ q8 C
这是理想和现实的碰撞。" y: ^3 l7 \% A' M
9 M8 X: H4 ]. j( r3 i+ R" G5 `! I# q
“我们害怕会触碰灾区人民痛苦的回忆,如果不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随时可能点燃痛苦的导火索。”身兼志愿者和社工二职的上海姑娘钟晓华说。2 W1 I! e5 C7 x3 ?, ~
4 T2 }- P( L& e1 e9 p 入乡,更要随俗。志愿者们一头扎进板房,与大家同吃同住。板房里密不通风,闷热难耐,他们没一个叫声苦;辣子吃得眼泪嗒嗒滴,他们却乐在其中;时不时停水断电,他们也毫不在意。" a) t9 e6 ~, V, S, P
6 h' r4 ]% U4 q! @7 N 下载 (90.77 KB)
1 `( S% v* I# v' r4 天前 08:39' o' V9 M% q Y( {
# y8 ~. @9 v. V! S4 N( b1 @6 x4 w# @& b" i7 {
( A) L2 X5 Y" S$ O4 m. E8 t+ t 很快,志愿者走进了老百姓的心里。经过细心观察,他们发现板房里有许多因家人出去打工或因地震丧失亲人而无人照管的孩子。于是,他们建起“家园书屋”,为孩子们开起了课。第一次上课的情景,钟晓华记忆犹新:孩子们闹得一团糟,书扔得满屋都是。上课绝不能半途而废!志愿者为和孩子打成一片,想出各种办法:家园书屋里渐渐添了漫画、足球、CD机,甚至还收留了一只流浪小狗。“现在喜欢来玩的孩子多多了,上课情况也好了很多。”1 y0 x' a, D2 b P' p8 R1 O/ @
( j& ?% j. \3 g0 j
这是传承和发展的互动。
$ ?4 n/ E9 d( s R V( W2 U5 Q' u! [; t, V1 I( W
地震之后,一批批上海社工来到了都江堰。“火凤凰”妇女技能培训计划、“幸福启程”就业援助计划、“银龄计划”老年社工服务项目等等,为百姓撑起心灵的雨伞。去年9月2日,温家宝总理在都江堰视察时,对上海社工赞赏有加。
$ V7 R1 o& ~) S g& @9 W
4 S5 R( }" H* O7 O, n k$ ] 大学刚毕业的都江堰社工尹茂波说:“上海社工的到来,使我们意识到,社工对于灾后重建中的居民是多么的重要,因此推动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县级市社工协会。”如今,大部分上海社工已经撤离,但他们的微笑留在了都江堰。尹茂波说:“我们原来编了一本书叫《上海社工来了》,今后准备再编一本书叫《都江堰社工起来了》。”, G/ j u' D, k5 z6 o
) Q. e9 F5 h9 o. q7 o转自: 解放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