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说到公益,人们总是想起感动一词。但其实我不喜欢感动。
3 n7 B6 @9 O4 V4 b/ T2 C5 z* y% u$ U. Q' u9 g+ b+ d- S3 m! h
我也总是说:“我们不要感动,要行动。”但这也没有明确表达出我对感动的看法。
2 y5 Z2 z3 A- m. t4 l3 e# b+ [1 ]# T5 n4 c- | o
每当有人对我说,若干年后我可以去当感动中国的人物了,我就象吞了一只苍蝇。
7 z7 [# {& y# b) m( `( S8 t) |4 o. w( `# [
应该说,我讨厌感动。
$ K* |# [2 C2 D h0 d! y" ^/ I3 G: S
然而现实又是多么奇怪呀,一说起捐助,总要把受助人说得多么多么悲苦,多么多么可怜,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证明他值得帮助。
9 h8 `+ t1 w7 }" M% [ s
( T0 f2 S, h( H- i) @" O; l幸好我到过很多地方的农村,和很多小朋友玩过,才知道他们虽然穷,其实一点都不悲苦、可怜,相反,他们其实很快乐,也许比我们城市的孩子都要快乐。
4 a. d. }( W6 z& {$ ]" H8 m& ~, k2 c" T) X' h
当然我不能否认,不是所有人在贫困或困难的环境中都能快乐的。但至少我能说,至少不是所有贫困或困难的人都是悲苦的,可怜的。
0 s# b8 {6 v- y1 ` R
N) B3 L% }: y$ }而将这些同胞描绘成悲苦的、可怜的,在我看来有两个原因:+ s, h" v- G C4 y; o8 B4 R
+ B, ^# {, U0 Y4 x+ J1 l) ?第一,为了讨好捐助者,满足甚至是激发捐助者微妙的虚荣心。于是,捐助者变得越来越挑剔、麻木,和“高尚”了——他们只帮助最穷最苦的人,稍微次点的,他们恐怕会至少投上怀疑的眼神。. q4 n+ h4 l4 q7 I" V4 O
/ q" ?( ~' [" @2 T3 p, G6 ~
第二,描述者有意无疑隐瞒了部分事实,或者更贴切地说,描述者带着自以为是的眼光去评价待受助者,于是,别人永远是他想的那样了。可作证明的是为什么这些如此让人“感动”的故事里,总是很少有待受助人主动说出来的话——因为这里面本来就没有真正平等的交流,更多的,不过是一种你问我答式的“诱导”。7 h, H+ H6 F' t5 @. v) O8 K. g: f
/ J7 ?; g9 w0 p" q6 X1 Q瞧,我们把公益做成什么了?$ R4 C& k9 O6 a' S
# R, n/ Q/ ?5 h0 {# r* H s我想说的是,同情不是公益,正如同情不是爱一样(因为公益是爱)。同情是一种不平等的感情,用同情去激发公益心是一种短视和势利的做法。5 |: }7 V, {1 s2 a
- c6 ~/ ?. S; g, O
也许更重要的——原谅我总是如此“势利”——同情不是一种长久的感情,所以这注定了不可能用同情去长久地激发一个人的爱心和行动。在这一点上,我更相信“快乐”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