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学校院系 | 论文题目 | 主题 |
1 | 沈胜 | 男 |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 | 我与社工同行 | 1 |
2 | 沈海仙 | 女 |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我与社工同行 | 1 |
3 | 李晓霞 | 女 |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 社会工作之我行、我思、我成长——透过性工作者外展服务浅谈社工实践、专业反思及个人成长 | 1 |
4 | 陈安娜 | 女 | 江汉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系 | 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内生性问题及其路径选择——以武汉市青少年空间项目运作为例 | 1 |
5 | 李怡燕 | 女 | 桂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社会工作,会当水击三千里——我的社工感悟与思考 | 1 |
6 | 潘霞 | 女 | 浙江工商大学社会工作系 | 感悟社工 + S g1 U: r+ H5 n) }: b! N
享受生活——关于一个大学生的“阳光社工之旅” | 1 |
7 | 孙越 | 女 | 东北电力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 社会工作专业学习中的成长、反思与设想 | 1 |
8 | 高浩 | 男 |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 | 小组工作方法对促进学生成长的反思——以“扬帆成长小组”的体验与实践为例 | 1 |
9 | 张梦莹 | 女 | 临沂师范学院 | 我与社工同行 | 1 |
10 | 常雯、赵璐 | 女 |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 | 我与社工同行 | 1 |
11 | 董郑芳 | 女 | 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社会工作系 | 豪情仗义笑江湖
- ]9 D1 n; [) f) |: [: m* ~, o不拘一格塑人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的社工情结与专业形塑之感悟•反思 | 2 |
12 | 王玲玲 | 女 | 山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医务社会工作之我见 | 2 |
13 | 韩智勇 | 男 |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 | 我眼中的社会工作 | 2 |
14 | 刘永芳 | 女 |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 社工带给我的改变与思考 | 2 |
15 | 钟舒扬 | 男 | 贵州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 | 生活在自我世界中!?——心中的社工,心中的梦 | 2 |
16 | 江凝 | 女 |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 | 我眼中的社会工作—一个社会工作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思考 | 2 |
17 | 王娅郦 | 女 |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 | 谈社会工作者面临的情绪问题和如何进行心理调整 | 2 |
18 | 张敏敏 | 女 | 南京林业大学 | 批判中成长 | 2 |
19 | 段江平 | 女 | 长江大学 | 社会工作在深圳的发展现状——我在深圳的实习感想 | 2 |
20 | 李素娟 | 女 |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 | 社工与麻风康复者的故事 | 3 |
21 | 钟志丹 | 女 |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 | 难忘的社工经历 | 3 |
22 | 李树文 | 男 | 沈阳工程学院政治法律系 | 难忘的社工经历 | 3 |
23 | 刘立娜 | 女 | 南京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系 | 社会工作在实践中的伦理价值冲突——专业关系中的限制、困境及对策 | 4 |
24 | 俞梅兰 | 女 |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 浅论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兼论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对中国社会推广专业社会工作的重要性 | 4 |
25 | 蒋卓晔 | 女 |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学系 | 社会工作个案技巧在处理大学生家庭“丧亡事件”中的应用 | 5 |
26 | 荀康伟 | 男 |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 去除隐标签:青少年矫治社会工作的关键 | 5 |
27 | 徐雯 | 女 |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 | “关怀艾滋”实务分享 | 5 |
28 | 周炎 | 男 |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 | 小组动力:从分析到运用 | 5 |
29 | 杨薇 | 女 | 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 理性情绪治疗现实应用的思考—— 以曹敏为例 | 5 |
30 | 李媛媛 | 女 |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人文与社会科学院法政系 | 老年社会工作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应用探索 | 5 |
31 | 刘玮 | 男 | 南京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系 | 老年社会工作实务的探索与思考 | 5 |
32 | 周路莹 | 女 |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 | 如何在社区老年工作中运用小组方法——以豆瓣社区空巢老年人的成长小组的实践为例 | 5 |
33 | 吴新花 | 女 | 福建医科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工作系 | 微观社会工作方法在留守儿童中的介入模式初探——服务福州市罗源、永泰留守儿童为例 | 5 |
34 | 孙铭慧 | 女 | 河南师范大学 | 小组工作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 | 5 |
35 | 王佳晓 | 女 |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 | 工读学校“问题少年”的社工介入 | 5 |
36 | 王爽 | 女 | 济南大学法学院 | 我们进入你的生活,做陪伴——新生成长小组案例分析与反思 | 5 |
37 | 洪姗姗 | 女 |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 | 互动模式下的低年级农民工子女团体社会工作介入 | 5 |
38 | 于海怡 | 女 | 云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 | 生命的使能者——学校社工在“三生教育”作用 | 5 |
39 | 冉冠宇 | 男 |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社会工作领域中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管理问题研究--以“CHSER工作组”为例 | 5 |
40 | 何蓓 | 女 | 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工作系 | 关于本土慈善类非政府组织项目运行研究——以“CCF”项目为例 | 5 |
41 | 梁慧聪 | 女 | 首都师范大学 | 工读教育中社会工作介入下的偏差行为青少年矫正----以2008年HD工读学校温暖心泉夏令营为例 | 5 |
42 | 李颖 | 女 | 延安大学 | 社会工作方法实践——“语过添情”大一新生适应小组案例分析 | 5 |
43 | 时怡雯 | 女 |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工作学系 | 外来务工子女的城市融入:实务及成效 | 5 |
44 | 曹晨晨 | 女 | 淮阴工学院 | 大学新生角色转换障碍与小组工作的介入 | 5 |
45 | 成清 | 女 | 湖北经济学院 | 高校小组工作实务与案例分析——以湖北经济学院社会科学系学生开展的学习小组为例 | 5 |
46 | 李亚楠 | | 山东建筑大学 | “我成长,我快乐”济炼社区青少年领袖训练营(一)小组方案设计-小组工作本土化探讨 | 5 |
47 | 张雅静 | 女 | 云南财经大学 | 廉租房老年人健康现状与社工介入----以昆明市“幸福家园”为例 | 5 |
48 | 丁孜君 | | 南京理工大学 | 城市贫困青少年相对剥夺感的对比研究 | 5、11 |
49 | 李景涛 | 男 | 东北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社会工作课程设置的反思、选择、发展:潜在课程的必然-—以东北林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为例 | 6 |
50 | 何家婧 | 女 |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 | 学生眼中的社工课程设置 | 6 |
51 | 金鑫 | 男 | 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系 | 试论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困境和对策 | 6 |
52 | 张雨婷 | 女 |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 | 如何利用好高校学生工作平台进行社会工作实践探索-—以华南农业大学学校社会工作实践模式为例 | 6 |
53 | 庞晓芳 | 女 | 沈阳工程学院政治法律系 | 我眼中的社工课程设置 | 6 |
54 | 赵亚洲 | 男 | 合肥工业大学 | 学生眼中的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设置 | 6 |
55 | 张阿丽 | 女 | 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 | 学生视角下的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模式探索 | 6 |
56 | 杨曦 | | 南京理工大学 | 浅谈大学生社团组织对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促进作用 | 6 |
57 | 漆光鸿 |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 《小组工作》课程“助教实验教学”行动研究 | 6 |
58 | 司杨 | 女 |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学系 | 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缘何供求难衡?-以华盛顿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苏州大学社会工作教育为个案 | 7 |
59 | 莫静施 | 女 | 广东商学院人文学院社会学系 | 从君子到社会工作者——兼谈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问题 | 8 |
60 | 张良广 | 男 |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 | 社会工作者的“主体性”建构—— 给一个从事为性工作者提供社会服务的社工书写的新民族志 | 8 |
61 | 严杰 | 男 | 江南大学法政学院社会工作系 | 学校社会工作视野下高校学生工作体系建构 | 8 |
62 | 张昊琰 | 女 | 徐州师范大学法律政治学院 | 对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困境的解析 | 8 |
63 | 卢家雯 | 女 |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 | 借鉴与创新:社会工作课程设置本土化的研究 | 8 |
64 | 李师坪 | 女 |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 社区社会工作的比较研究 | 8 |
65 | 高延春 | 男 | 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 《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以重庆社工团队介入广元市嘉陵一中志愿服务为例》 | 8 |
66 | 武岳 | 女 | 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 本土化中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 | 8 |
67 | 殷萍 | 女 | 重庆工商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 | 从中国人的“脸面观”看中国本土化个案工作介入 | 8 |
68 | 李小芳 | 女 | 黑龙江工程学院 | 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8 |
69 | 赵云云 | 女 | 鲁东大学 ) P* T- C6 i+ h8 v" ], `7 w" b
| 浅谈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工作 | 8 |
70 | 丁佳红 | | 南京理工大学 | 从农村养老方式看社会工作本土化——以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环沉村为典型个案 | 8 |
71 | 周健 | 男 | 黑龙江科技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系 | 社会工作专业职业化的探索和思考——哈尔滨地区社会工作的发展与推广 | 9 |
72 | 康宗林 | 男 | 湖北经济学院社会科学系 | 流浪未成年人社会服务机构中的社工介入研究——以武汉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为例 | 9 |
73 | 陈靖 | 女 | 商丘师范学院历史学与社会学系 | 由职业认同和社会问题关系谈就业——社会工作职业化之我见 | 9 |
74 | 孙林林 | 女 | 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 | 苏州市禁毒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状况调查 ——以苏州市自强服务总社为例 | 9 |
75 | 蒋煜 | 男 |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 股市低迷时期非理性投资者的精神压力源与社会支持分析 | 10 |
76 | 陈欣 | 女 | 淮阴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 | 混合型慈善超市运作模式探析——基于H市CZ社区慈善超市的经验研究 | 11 |
77 | 洪庆喜 | 男 | 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 | 社会工作视角下和谐农村干群关系的构建 | 11 |
78 | 陈莉 | 女 |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社会工作系 | 社区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和发展建议 | 11 |
79 | 王珂 | 男 | 北京农学院人文社科系 | 北京市社区居委会的职能转变与定位分析——以昌平区东小口地区为例 | 11 |
80 | 王苍龙 | 男 | 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 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的老年期角色转化问题及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启示 | 11 |
81 | 陈平 | 男 | 西北大学 | 社会工作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 11 |
82 | 饶飘 | 男 | 长江大学 | 群体性事件中社会工作的作用 | 11 |
83 | 陈光辉 | 男 | 安庆师范学院 | 探讨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及推广策略 | 12 |
84 | 泮海苹 | 女 | 浙江工商大学社会工作系 | 关于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与推广的几点思考 | 12 |
85 | 李艳鸽 | 女 | 郑州轻工业学院 | 社会建设背景下社会工作的功能分析及发展路径 | 12 |
86 | 许传蕾 | 女 | 青岛理工大学 | 地震灾区小学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与反思——以广元市利州区宝轮二小为例 | 13 |
87 | 党建文 | 男 | 西南石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论灾后儿童服务工作中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运用与反思 | 13 |
88 | 邓富友 | 男 | 四川农业大学政治与法学学院社会工作系 | 基于危机事件下的志愿者专业化建设探析——以5•12汶川大地震后灾区志愿者服务和管理状况为例 | 13 |
89 | 王颖 | 男 |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 | 灾后援助资源的分配原则分析──基于5•12 地震灾区的研究 | 13 |
90 | 董明媛 | 女 | 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法政系 | 构建灾后一线干部长效心理救助机制的探究——基于5.12大地震后绵阳市一线干部心理问题的调查分析 | 13 |
91 | 徐昀 | 女 | 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 关于建立灾害事件社会工作者介入机制的构想 | 13 |
92 | 刘庆 | 男 | 长沙民政学院社会工作系 | 社会工作者在灾后社区重建中的角色及作用 | 13 |
93 | 陈颖慧 | 女 |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工作系 | 社会工作者在震后残疾人康复就业中地位作用分析 | 13 |
94 | 辛婷茹 | 女 | 宜宾学院法学系 | 如何帮助儿童青少年面对突发事件-----由“5.12”地震灾害引出的对我国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思考 | 13 |
95 | 郑研辉 | 女 |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系 | 震区灾民心理救助中的社会工作介入 | 13 |
96 | 顾颖 | 女 | 中华女子学院社会与法学院社会工作系 | 救灾战士震灾心理个案研究 | 13 |
97 | 梁萧云 | 女 | 华东理工大学 |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的社会工作介入——基于上海赴川社会工作者的经验总结与反思 | 13 |
98 | 万蕾 | 女 |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 | “5.12”汶川大地震社会工作者介入的意义——社工在灾后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职责 | 13 |
99 | 吕书杰 | 男 | 天津理工大学 | 团体工作在震后学校社工服务中的应用及思考——以抗震希望工程学校南鹰小学项目点为个案 | 13 |
100 | 李翠玲 | | 天津理工大学 | 从四川希望工程援助项目引发的若干思考 |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