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5866|回复: 1

[简介] 个案结案报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16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案主的主要资料:! }. Q+ r+ K1 Z) {+ j, n+ w
  这是一个人格极其有魅力的老者:陈连科,男,上世纪30年代生人,73岁高龄,家庭完整,两老人独居,职业从小学教师到机关处级干部不一而足,资深党员,现任文化东路街道办事处和平路社区党委纪委委员、第二党支部委员、人民调解员、社区科普大学副校长、“常青藤”老年志愿者、社区29号院楼长,受教育程度属于小学初中毕业参加山东省机器制造学校联考,并被录取,以后留校。我们参与实习的一行人在4月21日对老人进行了个案访谈,感受颇深。
$ Q0 E( Z9 g+ ], G+ f& u  二、案主简单的发展历史:3 ~$ Y7 t! ~2 v" F, y5 P) \) G2 V
  陈连科出生于滨州市沾化县农村一个穷苦农民家庭,家中有姐弟6人,生活极其贫困,1953年当连长的二哥回家探亲,帮助19岁的陈连科进入小学开始学习。1958年参加山东省及其制造学校的联考,成绩优异被录取,在学校学习2年后与1960年毕业并留校任供应科采购员,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6年从济南轻骑集团保卫部岗位上退休,2003年党员关系转到文化东路街道和平路社区。1 V4 U8 f3 T5 F- J, L
  三、案主的生活现状分析:
2 z' U; z! ~" k" V4 ?  1996年刚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陈连科患上脑血栓,成功地运用自我疗法,以坚强的意志战胜病魔,其老板也身患重疾常年服药;他始终坚持“人生在世‘风险’二字”的人生价值观,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努力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老人的家地处和平路社区29号院,位于底层一逼仄的小房;一个月领870元的退休金,家庭并不宽裕,还得替下岗的儿子拉扯上小学的孙女;陈连科被称为“文东街道办事处的一面旗帜”,由此可以看出,居民群众们对老人是相当的爱戴,也从侧面反映出老人人格魅力。
4 @$ z8 r% \6 E& M/ n  \  四、与案主探讨的内容:
/ j  W4 Y0 o2 A/ i, j  进入陈老的家之前,映入眼帘的是逼仄狭窄的小巷,简陋可见一斑,这样的斗室里的陈连科会是何许人物?大大的疑问萦绕的我们的脑海里面。进屋以后,倒着实让人大吃了一经,75岁高龄的陈老身材强健,海拔不低,全不见弯腰驼背的传统老人形象,称其为“汉子”最恰当不过了。老人热情奔放,对我们的到来报以热情的欢迎,问情了来意,一人给分个马扎,我们就纷纷落座了。( |4 j) V: r9 N
  与其说这是对老人进行采访,倒不如说是平辈之间、朋友之间一同探讨人生的大是大非问题。老人的开场白别开生面,“事情分为好事跟坏事,做事要有人格,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特别地,老人提到给我们带队的小路姐,说跟她可以说是忘年交,都是做党员工作的,于是就有了共同的信仰,“凡是遇到人和事,都要用正确的政治观念来面对”,尤以这句话掷地有声,给了我们不小的震撼。我还不是党员,对于党的知识也仅仅限于历史跟政治教科书那么点,却从来没有接触过真正的党员。仿佛激起了万千的思潮,革命形象赫然映现在我的脑海,党性就该是如此吧。# Z1 f, K- @, f7 L  ^$ j
  陈老的话篇幅虽长,但却跟念诵似的流利也不乏张力,因为这一段对话对于老人来说是驾轻就熟了,常常受到别人采访总归是有些准备的,我想最根本的原因是老人因为做了很多可以称得上是“奉献”的事而自豪。' @- E) K+ n8 k9 c6 g# ~
  在这就说一下最突出最典型的吧,老人患脑血栓好了以后,就想人老了,大事儿做不了,就做点小事儿吧。做啥呢?思前想后,就做马扎吧,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办事处领导,领导问你想做多少个?陈老想了想说,一次做5个太少,做500个太多怕做不了,就做50个吧,5象征奥运五环,50谐音是“我赢。”那时陈老刚勉强能下地,自从有了做马扎这个信念后,就在家里丁丁当当地又刨又锯,干得热火朝天。花了好几个月工夫,做了50个马扎出来,送给社区里先进人物,什么先进党员、劳模等等。办事处举办了隆重的赠马扎仪式。这让陈老很有信心。从此以后,陈老一发不可收拾,当然这么些年摸索,他的技艺和速度都得到极大提高。7 M/ w' O; h+ m  s0 t
  马扎看似“小玩意”一个,可是对于一个70多岁高龄的老人来说,天天坚持做,做了数不清的马扎,就连我们屁股底下做的都是老人亲自动手的成果,老人含辛茹苦,却从不向别人要钱,只是为别人图个方便,图个健康,这样的高风亮节问世间还有几何。
/ M; N4 ^/ v; F  令我感受颇深的还有老人作为一个城市人(一个社会化的农民),依然保持着劳动者心灵手巧的特征,正式这样的勤劳早就了中国的五千年文明,所蕴含的乐于奉献之精神又被千古人民所津津乐道。一个人做到了这种程度,简直就是登峰造极,无愧于心,无愧于人民。
* v/ }' @* M9 m& g/ ~  五、个案访谈启示:
9 J& w: i5 R# T( s' Y0 C   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陈老配合我们这些稚嫩的学生完成了任务,我们不仅要把老人的访谈报告写好,而且要以老人为榜样,重拾雷锋精神,3月5日是雷锋纪念日,但今年似乎没有什么“风吹草动”,以至于到现在才注意到,当日不平常,我们却拿平常日来过了。陈老无非是想告诉我们,个人永远是社会的一份子,对社会要承担起责任,人人为社会着想,这个社会将充满了正义。很多人之多以做的不够,不是说他没有这样的想法,因为匆忙,因为其他的烦扰,没有时间去做,也往往称为大家的理由,其实,做好事,不用惊天动地,仅仅一个马扎大小的东西就解决了。2 u5 _3 B; d: O9 I% n4 Q2 n
  放眼到个案工作的理论,我们与陈连科老人的访谈进行的很顺利,是有着深刻的理论原因的,首先我们会谈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了解老人的经历尤其是做好事的动机;访谈的内容具有选择性,在跟老人探讨过程中,我们不会东拉西扯,而是紧紧围绕老人所热衷的问题,焦点是做马扎这个典型;访谈过程的计划性,实习单位提前是跟陈老打了招呼的,我们也做了控制谈话内容的计划;会谈角色的规定性,陈老是主,我们是宾,我们不会唐突地打算陈老的话语,清楚自己作为后生的稚嫩,有些言听计从的意味;访谈的非互惠性,陈老不必从我们身上学到什么,因为他的经验远比我们丰富,而且也没有时间,他所教给我们的是终生都受用的;访谈具有非娱乐性,尽管氛围是轻松的,说到动容处还是严肃认真的,没有人打哈哈,没有人表现不愉快。$ f% I8 `4 f; A/ B* F, W
  其实换过来想,我们倒更像是案主,陈连科老人更像社会工作者,以亲身经历给我们上课,试图改善我们的价值体系。这便是互动的赠品。
备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3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管理员,真能耐
备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4-11-24 01:30 , Processed in 0.040832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