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民政部社工队伍建设网站:http://sw.mca.gov.cn/article/sgws/200710/20071000002410.shtml 随着2007年世界特殊奥运会的日益临近,为特奥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也日渐成为上海市民的共识。近日,上海市卢湾区针对此次特奥会开展的专项调查显示,80%以上的上海市民愿意提供志愿服务;而关于个人参加志愿活动的目的,超过半数的上海市民选择了“表达自己的爱心”。然而,与一般的大型体育赛事相比,特奥会对志愿者的要求更高。因此,人们有了愿意为他人和社会奉献的爱心,是否还应该再做些什么,好让这份爱心拥有沉甸甸的分量呢? 志愿者数量和质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但这仅仅是衡量志愿活动发展的一个方面。我国的志愿服务质量如何?志愿者的爱心能够保障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吗? “做志愿者有什么难的,只要有爱心、有时间不就行了!”当记者问“做志愿者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时,在北京某日资公司工作的李东辉脱口而出。在北京街头,记者就这一问题又随机采访了几位路人,大多数人的回答都和李东辉差不多。 而从广东省广州市老人院社工常广财那里,记者却听到了不一样的声音:“一些志愿者来老人院服务时,由于不了解老人的脾气和需要,只顾自己唱歌跳舞、表演节目,结果不仅没能让老人们开心,反而让老人们感觉很累,以至于不希望他们再来了。” “老人有其特定的生理、心理特点,所以,即便是和他们聊天,也要注意一些沟通的技巧,如与老人的距离要近,说话的声音要大,不要询问某位老人的家庭、子女等情况。”/ m- x9 f( N# B# q
常广财说。尽管发现了问题所在,但让常广财和同事们头疼的是,不少志愿者的流动性比较大,志愿服务缺乏持续性,社工们难以通过对其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来提高服务质量。 其实,这样的现象并不仅仅发生在广州市老人院。目前,我国的不少志愿活动还没有走出“学雷锋”的简单形式,多停留在较低层次的好人好事或劳务服务、物质扶助层面,缺乏专业化、制度化。此外,有的志愿活动总是找一些“典型”的困难户进行扶助,而且喜欢“扎堆”,结果不仅造成了服务资源的浪费,也难以实现良好的服务效果。 共青团中央组织部干部二处处长陈琳表示,虽然志愿者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支较为庞大的队伍,社会认同度高、群众参与度高,但由于志愿服务的非职业性,其服务效果和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有爱心、有时间只是成为志愿者的底线,一名真正合格的志愿者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河南省郑州市绿城社工服务站志愿者李银菲的话一语中的。广州市老人院也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为了充分利用志愿服务资源,该院的社工对一些比较稳定的志愿者进行了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工作方法的相关培训。 “培训效果非常明显。比如,志愿者参加过‘盲行训练’后,切身体会到了盲人的种种感受和不便,服务时会有意识地照顾到这类老人的个性化需求。更重要的是,培训促使志愿者的服务理念发生了转变,他们更注重从老人的需要出发,来决定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而不再是自己一厢情愿地去设想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常广财告诉记者。 上海市普陀区民间组织服务中心主任缪克宁认为,尽管社工和志愿者都需要有爱心和奉献精神,但在参与助人活动时,社工比志愿者更有优势。社工拥有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价值理念与职业伦理规范,善于整合社会资源,不仅帮受助者解决一时的困难,而且以“助人自助”为宗旨,注重让受助者依靠自己的力量自立自强。志愿者在助人时则带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像社工那样提供有计划、系统性的服务。如果志愿活动有了社工的引导,不仅可以提高志愿者服务的专业水平,而且可以协调服务资源,让志愿者的爱心找到有效发挥的门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社会服务需求的层次越来越多、数量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志愿者队伍作为社会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如何建立规范化的志愿者服务制度,加强与专业机构、特别是社工机构的合作,借助社工的专业力量来弥补其规范和制度的不足,已成为提升志愿者服务的一种紧迫需求。 陈琳认为,社工与志愿者应当良性互动,即在社会服务中采用“社工指导志愿者开展专业服务,志愿者协助社工提供大量服务”的运行机制,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要参与到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中,在更为广阔的社会层面践行自己的专业价值;另一方面,要广泛吸纳志愿者参与社工活动,壮大社会工作力量,提升志愿服务的水平。 但是,社工与志愿者实现良性互动的前提是社工、志愿者自身的存在与发展,以及社工、志愿者制度的成熟与完善。而我国目前的现状如何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童小军告诉记者:“一方面,志愿服务资源虽然比较充足,却存在服务领域不广、人员构成单一、服务的形式简单和层次不高等问题;另一方面,社工力量还十分薄弱,社会工作者队伍发展存在专业化、职业化人才较少的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社工、志愿者的良性互动需要一定的平台和载体,即各种类型的公益性民间组织。但是,目前我国民间组织的自身架构还不够规范和完善,对于社工发挥其组织协调社会资源的专业技能,志愿者找到自己愿意从事的服务领域,尚难以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