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4352|回复: 0

[2015-2016哆啦A梦校园防欺凌] 破解校园欺凌,家庭教育不能缺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28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破解校园欺凌,仅仅依靠学校及教育督导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应抓住家庭教育这一教育“源头”和关键进行治理,对策前移,才是对其标本兼治的必由之路。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最重要的三大组成部分,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教育是其中首要和基础的环节,它是促进个体社会化最早、最持久、最“权威”的手段,对儿童的影响往往终其一生。
      一般认为,校园欺凌的出现,涉及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层面的原因,但其中或多或少都有“家庭教育”问题的“影子”:
      一是个体同情心、同理心不强、恃强凌弱、欺负弱小,这一点往往与家庭对其过度宠溺相关。在家里说一不二的“小皇帝”们到了学校,都希望延续这种状态,在人际交往中处于上风,诉诸武力成为许多孩子达到目的的最终选择。
      二是家庭成员间沟通方式简单粗暴,迷信暴力解决问题,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原因。据有关资料统计,实施校园欺凌行为的孩子里,曾经或者经常遭遇家庭暴力的占70%左右。父母间因家庭琐事互相指责,甚至大打出手的情况带来了极坏的示范效应,让孩子形成了可以使用暴力解决问题,宣泄不满情绪的错误认知,欺凌行为的出现也就在所难免了。此外,部分父母秉承所谓“虎爸虎妈”“狼性教育”的思想,在孩子出现欺凌行为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认为只要“不吃亏”“不受欺负”就行,更是成了推波助澜的催化剂,混淆了是非对错。
      三是部分学校对德育教育、法制教育重视不足,学生不服管、教师不想管,不敢管的现象突出,这一点与部分家长对待校园欺凌问题的态度有一定关系。部分家长双眼紧盯高考的“指挥棒”,无限拔高考试科目的地位,认为德育、法制课程的开设是浪费时间,只要学习好就“一俊遮百丑”,而一旦出现问题就向学校施加压力,致使教师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对校园欺凌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带来了恶劣影响。
      四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学生盲目效仿,一些家长忙于工作,疏于管教,造成家庭教育中监管作用的缺失。
      在家庭中,怎样才能做一个称职的家长,来防范校园欺凌行为的出现呢?那就要有三“心”:
      一是要“细心”。家长平时应密切关注孩子的言谈举止,发现其中的蛛丝马迹。例如,作为校园欺凌的受害人,孩子往往会在身体、心理、行为等方面发生改变,如:身体上出现莫名伤痕,孩子却无法解释原因或原因牵强;经常逃避上学,不愿如厕,自我封闭,甚至出现自伤自残,自杀行为;经常坐立不安,口中念念有词,睡眠质量不佳;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等。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如果家长长期漠视孩子身上显现出的反常细节特征,而孩子又因种种原因不愿意敞开心扉,可能会造成无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二是要“耐心”。家长应掌握亲子间沟通技巧,了解孩子所思所想、所欲所求。沟通是人际传情达意、交流反馈的过程,其三大要素按重要程度由高到低为:沟通的动作、沟通的方法和沟通的内容,只有采用正确的动作,恰当的方法,才能真正做到沟通内容的上传下达。因此,当孩子身上出现疑似实施或遭受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时,家长应放低姿态,换位思考,注重眼神、表情、动作等非语言沟通,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让其说出实情,切不可一言不合就暴跳如雷,让孩子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三是要“公心”。家长应以身作则,明辨是非,给孩子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与对错标准,配合老师、学校进行管理,切勿不问青红皂白,一味推卸责任,横加指责。
      遏制校园欺凌需要全社会的齐抓共管,而其中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只有当每一位家长都意识到校园欺凌的巨大危害,用“细心”来观察孩子,用“耐心”与其沟通,用“公心”进行处理,才能迎来校园欺凌真正消弭的“明天”。
      小贴士
防范技巧
      1.吃穿用度低调点:日常穿着要保持低调,不要盲目攀比,防止成为校园欺凌的目标。
      2.按时回家不贪玩:对校园欺凌的易发时段(上学、放学,课间休息,室外活动课程时间等),易发地点(校园内的厕所,树丛后,围墙边,校园周边废弃房屋等)要有所重视,规避偏僻路段,按时回家。
      3.无谓冲突要避免:平心静气,不惹事端。
      4.出行带上小伙伴:出门时,应邀上三五好友一起行动,不要落单。
应对技巧
      1.遇到侵害会说“不”:遇到侵害时,要挺胸抬头,表情坚定,目视对方,清晰而明确地正告对方,起到震慑作用,令其知难而退。
      2.沉着冷静巧应付:对方人多势众,来势汹汹时,要沉着冷静,尽可能拖延时间。
      3.缓和气氛少动怒:遭遇众人包围时,应从双方共同认识的人或知道的事情入手寻找话题,防止激怒对方。
      4.保证安全多求助:不贪恋随身财物,以保障人身安全为第一要务,寻机向周边高年级的同学、老师、警察或路人求助,脱离险境。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备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4-11-23 19:12 , Processed in 0.045792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