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社会工作者定位的讨论》
# y7 `( X: c' n0 q——根据论坛上讨论结果整理
2 Z& g& q% P4 a9 v1。经验型社工与专业社工该如何合作?合作途径?
\7 o7 Z5 i) F. s7 f0 Z/ N提到经验型社工和专业社工,在这里专业社工的定义是指专门接受过社会工作专业性教育的人,在目前中国社会现行发展的阶段,必然会出现这两类社工,但是这两者应该融合。关于合作的方法,通过论坛讨论,得出以下三种合作方法:
; u y4 ]3 | p7 w% k# `! Ll 在社工实习的过程中,有社工专业的高校与NGO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会有利于经验型社工带专业型社工的发展。
6 |$ h& e% S8 Ql 高校社工专业老师及NGO机构应共同对实习进行督导合作。 8 q9 A2 R. [: t) z3 M( r$ k% f& O
l 提高师资能力。在发展过程中,要提高高校老师对于实务方面的理解。 " }* k# Y4 g: V+ a
2。社工发展定位于服务还是管理? # S8 f9 r! P! A5 e' Z) ~: H
l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从事某一方面的工作,这需要社会分工,社工发展重要的是传播理念。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社工。
" D9 T8 D5 N2 K+ {& L8 n. V+ N3。社工的现实生存问题对其专业性及就业的影响?4 _0 E3 x2 \0 S1 O! G& N% J
社工专业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有的转行,有的进入政府部门,有的进行NGO工作。其中两方面对其影响最大:
+ K7 t# {1 L7 ]/ f1 k- r3 T" Al 待遇问题。需要能保证从业人员能生存、生活及发展。
. A7 G7 m3 F6 I$ V5 u: Wl 对于个人职业发展有利的前景。如果个人发展空间较大,一般都不会放弃专业的道路。 ! ]( ?! l T6 F. r
4。社工在就业过程中个人、专业及组织的发展三者如何结合? 3 \+ z# g' h3 [9 X1 b9 `6 Z
l 社工专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受到待遇方面和个人职业发展方向方面的影响。
8 a! I6 s) x& U B+ P5 P; gl 需要建立一个良性循环——职业资格认证的建立。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认证的条例,但是NGO从业的人员对此也有忧虑,如果我们所有人都走国家的编制,而NGO现在的状况都未达到国家提供的一个标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倾向于国家那方面的工作,那NGO具体的工作还有人来做吗?但是同时这也为社工提供了一个标准和发展空间。 5 h: e6 ?3 D/ P
l 社工专业的毕业生在工作之初了解如何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机构的领导人给予一定的时间,机会及支持和理解。 % @; c% Q+ g8 c! c0 S' T
l 社工理念的影响深入各行各业的发展。(例如人才回流现象。毕业后从事别的方面的学生,受到社工发展的影响,也会重新从事社工方面的工作。)
0 @) l" p" i8 E, Zl 社工对社会问题要有专业敏感性。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责任的发展,我们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但不知道怎样维护,如果我们有相关的专业背景的话,我们就知道如何,取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要对社会工作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 f( f' h' O" y9 u) Ol 社工自身也要成长,专业技能,社会知识,专业的敏感性,争取让政府及服务对象都满意,这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从各方面倡导社工理念。 # b0 E" R3 E+ m' Y* a" z1 C0 u
l 管理主义——在执行任务时,任务要有所分配,有共同的目标,大家齐心共同完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现社工的价值。
8 W7 @ b+ s8 Q+ G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秦小峰表示,作为一个既从事过NGO一线工作目前又在接触高校社工教育的人,对双方面都要比较深入的了解,所以对于社工的定位与发展问题有以下三点看法:
/ k% q4 R" s7 ml NGO工作开展要建立问责制度。目前开展项目时,都需要做出相应的项目报告,工作人员往往为了完成任务而工作,大家很容易为了完成工作而工作,容易忽略了工作最本质的意义。这是NGO都面临的问题 1 T0 N* v1 P! Z& X6 V
l 号召目前的社工从业人员在工作时不能只喊口号,应多关注身边的事,社会工作者应该出现在社会问题的第一线,要结合问题来开展工作。比方说云南的“马加爵”事件,就在我们身边的事情,都没有给予足够的认识。还有03年的非典事件,还有今年的台风袭击人民群众的事件,我们都没有出现在第一线,这需要我们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有素质意识到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让政府也相信我们的能力。
/ }- T* ]' o! N4 S- S$ Fl 社会工作者要具有文化敏感性。在工作过程中,要注意服务对象宗教背景,了解民族地区的民族习惯,使工作本土化。
* a; a n- x3 x& Q( } J( p% P ]- I" [; G$ j, b
J 天津南开大学的陈钟林老师:学校的教学与工作的实际情况有很大不同,机构里会存在“官僚主义”等,学生工作后要适应工作环境,碰到问题时如果无法及时解决,就会无法养成良好的专业成长习惯,这就需要有人提供支持(比方说指导老师应该提供一些支持指导)。 , _: w8 F: e. N, a6 t
J 真爱文化传播中心的郭斌:在与NGO合作的过程中,感觉到他们的项目经验缺乏,希望能进行这方面的培训,也能提高志愿者自身的能力,并且希望有社工专业的高校在课程设置时尽量能与NGO的项目发展相结合。也愿意与高校的校工系建立长期沟通的机制(例如,在实习方面,工作及督导等活动中)。
' T# Q5 n& b) Z2 C* ?* G4 bJ 北京工业大学杨荣老师:这个问题是我提出的,因为我的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向我提出,如果毕业后我不从事社工方面的工作,你会不会很失望?这方面我认为毕业生个人的发展实际上是高于专业的发展和机构的发展的,后两者不能凌驾于前者之上,不能压制或过于要求个人的发展。我们要力求寻找三个发展的契合点。个人的追求的目标如果能与专业和机构的发展目标一致的话这是最好的。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讲,长期的低报酬,会对其自身生活造成压力,我们要完善这一点。这是一个逐步成长的过程,高校与NGO之间不要互相推卸责任,需要各方合作,给予足够的忍让和宽容,在成长过程中要有耐心。
9 k) C4 [$ R# u. i/ X0 zJ 联众力的裴丽霓:不可强迫学生的选择,但我们可以多带学生到NGO去参观(比方说,NGO之旅,“我的社工之路”的系列讲座),或者NGO多到学校举办一些讲座,进行宣传,要明确学生在选择前是因为并不知情而放弃,还是因为真正了解了社工内容明白不是自身的发展方向而放弃。另一方面,如有可能,也要让社会工作者的父母了解社工工作的情况,争取家庭的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