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沟通模式5种姿态 # @5 T% h2 m# t T
我如何生存? 每个人与生俱来就对父母和世界有强烈的渴望-----渴望被爱、渴望沟通。但是,这些渴望却并非能一一满足,便被我们压抑起来。
9 V, E! s) r$ q: ~7 T r: @1 ~5 F
日积月累,连我们自己都已忽略的渴望,却成为我们反映快乐的根源。 6 c$ J4 u0 S+ p! @# Q- e+ y, _' K/ m
·自我:指的是我是否接触到自己的感受与需求,并愿意为自己表达与行动。 & d: F4 Y8 f4 L- B5 o. ?
·他人:指的是我是否关心与接纳对方的感受与需求,并愿意积极倾听与探询。
8 V7 U4 a* m# e7 j
·情境:指的是我是否注意到双方所处的环境与客观条件,并愿意以对等协商的态度处理彼此所面临的问题。
2 ^1 q& \ ?: B2 I
在现实的生活中,由于过去经验中的一些缺陷体验以及来自家庭规条的束缚,我们往往是很难做到以一种健康的方式去将自己、他人和情境三者很好的结合起来,做到真实一致的表达自己、接纳他人。
$ y0 r, R3 Z& ~3 \
我们习惯去指责、习惯去讨好、习惯去超理智的就事论事、习惯去以打岔的方式回避问题,以这样的应对方式来求得生存的空间。 ' p# L8 W: N3 H1 m" k4 h. n" G7 w) v
比如: ·父母:“学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干什么,一点儿用都没有,有时间怎么不把心思多花一些在学习上。
1 K8 o2 V1 i3 t p2 p
·好友:“你这件衣服太难看了,不适合你! - U4 E) I! K8 q
第一种:讨好型 ·行为——依赖型的受难者(“好得过分”、道歉、哀求及请求宽恕、屈服、过分雀跃、委屈自己成全别人) 8 g! H% K- O O. d: `
·言语——同意(“这全是我的错”、“没有你我什么也不是”、“没事,没事”、“我只想要让你高兴”、“我愿为了你放弃时间、金钱甚至生命
- X; {2 Y/ R/ [/ c/ i4 B% s! T
·内心独白——“我不值得一提,不值得被爱”、“我应该永远对别人和颜悦色”、“我决不能让别人生气”、“这全是我的错”、“我很无助”
9 }: Q9 D* k: C: M3 w
·主要感受——受伤、悲伤、焦虑、不满、被压抑的愤怒 4 M, X: e5 ]! p5 Y2 V: W
·自我概念——低自我价值、缺乏自信、远离自我,把焦点放在对自己的期待上(我是不重要的) 4 c) E# O7 J' X* l
·资源——关怀的、滋养的、灵敏的
& ^; h$ Z; {3 [; X( w
·心理影响——神经质、抑郁、易被激怒、焦虑、恐慌、自杀
9 z; G& i# z) Y
·生理影响——消化道疾病、肠胃问题(恶心、便秘等)、偏头痛或其他头痛、心律不齐、皮肤病、糖尿病
4 q" m2 D% Q. i% G b
当我们感到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讨好是四种主要的反应之一。讨好他人,我们漠视了自己的价值感受,将我们的权利拱手让给了他人,对所有的事情点头称是。讨好者会对他们在交往中的人和情境予以充分的尊重,但却毫不在意她或他自己的真实感受。 $ Y) S1 O4 Q0 ]# u5 ^
! c' ~! D8 V* F! V9 Y/ Z
第二种:指责 ·行为——攻击(评判、命令、寻找错误、指责、独裁、爱找麻烦、暴虐、愤怒、恐吓、拒绝) $ |! c" ~8 a0 R% q# _% j
·言语——否定(“你从没有做对一件事!”、“怎么回事?”、“我真想把该死的你打到地狱去,如果不是因为你,我就不会陷入麻烦”、“这全是你的错”、“我永远是对的!”)
/ G0 b) r: ~9 O1 m9 S
·内心独白——孤立(“我是孤立而且不成功的”、“只有让别人听从我,我才是有价值的”)
3 P' U% _& G2 y) b, e3 g
·感受——愤怒、挫折、不信任、不满、被压抑的受伤、害怕失去控制、孤单 1 x& H3 g- w3 g' I* b
·自我概念——低自我价值、不成功的、远离自我、缺乏控制、无助、把焦点放在对他人的期待上
\7 y, J: l5 A1 s8 Q) W! Y
·资源——自我争取、有领导才能、有能量、自信 0 G! E) V$ a# I9 c. x0 \8 B
·心理影响——自愤怒与暴怒、易激惹、反抗的、拒绝的、妄想、暴力、偏执狂、反社会的特质(违法、杀人等)
! r2 o: t7 ]9 }
·生理影响——肌肉紧张、背痛、紧张性疼痛、高血压、血液循环问题、关节炎、哮喘、惊恐、易出事故 $ k8 ]+ ~* d, G5 U! c7 |- ~
责备是与讨好截然相反的姿态,责备的姿态用不一致的方式反映了这样一条社会准则,即我们应该维护自己的权利,不接受来自任何人的借口、麻烦或辱骂。我们决不可以表现的“软弱”。为了保护我们自己,我们不断烦扰和指责其他人或是环境。责备意味着藐视他人,而认为只有自己和情境是需要考虑的。 - `( ~- R- L0 A$ M
第三种:超理智 ·行为——独裁主义(僵硬而刻板的姿势、一本正经、不带人性的客观、看起来冷淡的、严肃而高人一等的神情、操纵、喜欢提建议、看起来不灵敏的、无聊的) 6 L' Y* g. c! _" {
·言语——极度客观(经常提到准则和“正确的事物”;抽象的言语和冗长的解释;避开有关个人的或情绪上的话题) 6 Y7 F2 ~0 S5 r& T% @. q9 V$ x `
·内心独白——脆弱、孤立(“我感到脆弱和孤立”、“一切都是学术的”?“一个人必须有才智”、“我不能表现出任何感受”) ; }# ]1 ^3 c1 Z& A- j- w) F/ g
·资源——有才智的、知识的、注重细节、解决问题 - d7 f/ ~0 F: t* i2 N1 k; y& u6 _
·生理影响——癌症、心脏科疾病、皮肤病、干涸、背痛、淋巴系统疾病 " e; l: S& E4 }: M. w
·心理影响——忧郁、紧张症、心理疾病、强迫行为、自闭症、社交退缩、缺乏同理心、反社会的 $ z* d8 m2 s2 m# Z: F8 E% M
超理智,这种姿态的显著特征就是保持非人性的客观。以这种方式行动时,我们既不允许自己也不允许其他人关注自己的感受。它同样反映出一个社会准则,成熟意味着不去触碰、不去审视不去感受也不去抒发我们的情绪感受。超理智的沟通模式模式自己和他人的价值。表现得超理智意味着仅仅关注环境背景,并且通常仅限于数据和逻辑水平。
( V& q% d5 f6 ^第四种:打岔 ·行为——心烦意乱(不合时宜的行为、活动力过多或不足、不安定的/移动的、抓不到重点、傻傻的/表面的、争取注意力) 5 g# [: m5 [0 e8 h V, i2 O, W5 E- F
·言语——无关的(毫无意义;脱离重点;常常在对话中离题千里;改变话题以分散注意力;避开有关个人或情绪上的话题;讲笑话;打断话题)
" t$ ?; n! Q8 w
·内心独白——(“没有人关心这个”、“没有属于我的地方”、缺乏平衡、通过打断来获得别人的注意)
8 k1 t* ~$ w0 G2 e6 m( B
·自我概念——低自我价值、不成功的、远离自我、缺乏控制、无法表露真实感受、没有人在乎、没有归属感
7 d; u& V. B/ W" H
·资源——幽默、自发、创造力、好玩、有弹性 7 q: [0 }, T y3 f6 C& R
·生理影响——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偏头痛、便秘、晕眩、平衡及协调方面的毛病 0 I$ o6 ^( K' q; ?5 [% l: |' Y
·心理影响——迷茫、不合时宜、精神病、冲动控制不住、忧郁、缺乏同理心、妨碍他人的权益、学习上的无能
5 ?' R) X/ Y, \; p6 h
但是,在上述任何情况下你都绝对不会喜爱或者信任我。通过这种分析,生成一种促进成长的人际关系。我们所要做到的就是生存。 使用以上四种回应方式中任何一种都表明个体的低自我价值感或低自尊。这些交流方式又被家庭中的权威和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态度所强化。
7 D, m4 c: }" K9 l: z别影响别人,未了自己而向别人提出要求是自私的。---强化了讨好的做法。
i; h* g% f$ l* A; s
不要让任何人影响你,不要做懦弱的家伙。---强化了指责的做法 1 K( @" n$ F4 W6 B) p
别这么愚蠢,你很聪明不会犯错的。----强化了超理智的做法。
) w8 @* ^0 B/ f% b$ ^5 |! }* ~
别太认真,纵情快乐吧,谁会在意呢。----强化了打岔的做法。
- ^4 U8 r( m! |% E) E讨好者的回应换起内疚,因此 如果我唤起你的内疚,你可能会宽恕我。 % h5 g- k; T( v% |4 j* p
指责者的回应会让人产生忧虑,如果我让你忧虑,那你可能会听从我。 1 y3 n! _' h; |8 r
超理智者的回应使人产生嫉妒,如果我使你嫉妒,你可能会支持我。 ! K0 }( n; w$ H: N
打岔者的回应使人想开玩笑,如果我让你想开玩笑,你可能会容忍我。
! x: {7 R9 k+ A第五种:一致性 ·行为——有活力、有创造力、有生命力、独特、自信、能干、负责任、接纳、有爱心、平衡 * J: H/ M0 e+ }, F4 F
·言语——开放而分享的;聆听他人;带有感受、思维、期待、愿望以及不喜好的诚实;尊重自己、他人与情境三者;言语与身体姿势、语调以及内心感受相匹配
, q0 H- z' x0 w: Q8 N
·内心感受——和谐的、平和的、平静的、平衡的、有自我价值、有爱心、接纳自己与他人、脚踏实地 $ t6 ?' T3 {5 p( W0 L, M: d5 s
·资源——联系、高自尊、接触、自我觉察、负责的、开放的、关怀自己与他人、统整身心健康
- Y+ u# k' h1 X" |9 Y* _, y
当我们决定作出一致性反应的时候,我们 想到的不是去赢得某场胜利,不是去控制他人或者情境 ,不是保卫我们 自己,或者忽视他人的存在。选择一致性意味着我们选择成为真实的自己,选择与他人进行接触沟通,并与他们建立直接的联系,我们希望能够站在一个既考虑自己,又关心他人,同时也充分意识到当前情境的角度上,对问题作出反应。这一目标并不意味着一直开心没有烦恼,也不意味着着在任何情境中都表现得礼貌得体。
: w+ a4 y; i% b# R1 v3 h, Q6 @) P#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