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285|回复: 0

[华北] 助人者助人,谁来帮助助人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26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桂城督导培育 于 2014-11-26 14:58 编辑 ' p& b3 t3 q8 _0 [* H' F, X

% z8 H% W7 U- \1 l8 d
助人者助人,谁来帮助助人者?

7 p; r: c3 O" E5 x

5 J! t6 L8 q/ E7 I

近些年,公益行业渐渐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以心理援助为主要项目的组织和机构,如指导单亲家庭教育的“单亲妈妈”、进行临终关怀的“十方缘”、帮助青少年提升内心源动力的“小溪心理”等。但是,这样的公益组织越是增加,另外一个问题就越来越明显——助人者在助人,而谁又在帮助助人者?
. b( I* ]/ n' V% a4 c" W% b# C


. v- s- e+ ^1 [& o8 ^- t

6 ^6 e5 `! M4 W; T+ d; j! J3 |

心理咨询服务之于中国大陆地区,是从汶川地震的灾后心理干预逐渐发展起来的。虽然我们依然无法接受灾难的突袭,但对于灾难过后的心理援助行为,却不再感到陌生与好奇。面对那些陪伴在灾难当事人身边的志愿者,我们中的大多数从最初的疑惑与反感,已经慢慢转变为接受与习惯。从某种角度说,这是一种进步,说明人们已开始正视心理需求的必要性和正当性。时至今日,心理咨询服务除了日趋专业以外,我们亦可感受到社会人群心理需求日益增多。就业压力、情感纠结、灾难创伤等需要心理学的支持,城乡差距、两性之别、职业规划等生活平常之事也可以用心理学进行解析。


2 W! n$ C7 i5 n' j8 N' _; I/ z/ F


% D5 z8 e- C1 u

由此,人们甚至开始主动了解心理学领域的广泛性与科学性,心理学科专业随之受到重视与追捧,提供心理援助服务的社会组织亦如雨后春笋遍地发芽。

, \) e- e) `2 s


# G2 b. Y. }: A; t/ U
公益人的困惑

( Q, a" h2 @1 W- d3 i

: T* }& W. I, a7 n' ]9 d& w3 [

随着各类公益组织的逐渐增多,以及相关服务时间的日渐积累,另外一种现象便随之而生——为他人服务的志愿者慢慢地开始在自己的服务工作中感受到“煎熬”、“压抑”,似乎自己在激发别人“正能量”的时候,自己的能量却逐渐殆尽,工作越发感到力不从心。这其实不是个案,而是公益行业的普遍现象,尤其面对弱势群体的公益从业者,每天面对的是负面信息、吸收的是负能量,看到的都是“惨状”、听到的都是“痛苦”,长此以往,自然不见欢颜。更主要的是,他们肩负服务的使命,吸收来的“苦”压在自己心头,自己却无处倾泻,慢慢地自己反倒成为了“需要帮助的人”。

! W0 _0 `8 T4 T& l* }

5 m2 F  p4 l4 Q* B, A5 u

“我做公益有很多年头了,一直充满希望、满怀激情,但去年就是有那么一段时间觉得特迷茫、特无助,身心疲惫。我自己跑过很多心理咨询中心,结果其实挺让人失望的,那些咨询中心好像都不怎么对我的‘症’。”这是一家环保公益组织的创始人,她进行环保服务已超过五个年头,论经历她算是比较有经验的公益人士,却同样困惑于迷茫与无助之中。她一直在想:如果能有专门为公益人提供的心理服务该多好!

2 c( @$ Z3 K; _& k/ W, @+ Y9 K


# J2 E7 n) F* k" T9 F0 j( l6 {9 X, {. O

其实不仅仅是服务于弱势群体的公益从业者面临着种种的负面压力,从事其他领域服务的公益人也日渐感到被重重压力所包裹。当下,国内的公益行业虽方兴未艾,且持有公益热情的人有增无减,但由于受到社会环境、人文环境、政策环境等种种影响,“公益人”在国人的心中仍是“特殊”的一群,无法被公众客观认知和完全接纳。这种不被理解,常常成为多年从事公益之人难以表达的“心头之苦”。加之受到专业度的制约,以及跨界沟通的障碍,公益从业者往往被自己的工作所累,难免又生出“职业倦怠”感。


! e. v0 |: x2 M$ v" `$ R  P


1 D. t" I$ `, L! S! I$ N$ P( k
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心灵建设的必要性
" Q! c' I$ g3 E" U* w

4 m( d  k) L7 s* T3 M8 z# u5 Q

我们说,助人者很大的压力源自助人,因为助人需要付出和持久。但其实作为公益行业的从业者,很大程度的压力却恰恰不是由付出所引发,因为自己拥有的爱人之心往往可以抵消助人的压力。公益从业者的压力,其实来自方方面面。


5 k4 u. J8 @! }, A. [. Y8 C

+ X# J( ]( r5 a) t

公益行业的专业度逐渐提升后,或许会不再显得像当下这般“突兀”、从业者也不再是人海中的“另类”、公益工作亦能和其他工作对等而执,但公益行业自身的特殊性是不会因此而消失的,公益从业者仍将继续面临职业特性所带来的相关压力和专业问题。


4 x8 Z  p) Q+ S' M5 L+ @


/ R, `; y  [0 r8 _' M

所谓公益行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职业的服务性、领域的跨界性、受众群体的多样性等。这些限制使得公益行业必然形成关系网复杂、沟通量庞大的特性,从而为从业者带来全然不同的职业挑战——关系处理及沟通技巧的把握。而这恰恰是心理学习以及心灵建设所能够为之弥补和帮助完善的。正如美国作家 米奇·阿尔博姆的《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讲述到:“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影响到另一个人,另一个人又会影响到下一个人,世界上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故事,但是,所有的故事都连成了一个故事。”


1 G* a1 K( V4 O& @

  V1 X2 ?. _) p+ G

每一个职业都是社会动力的一部分,都有自身的职业操守,公益行业也是一样。重视内在品质、重视自我关怀,是公益人不可或缺的能力。那么,从何处开始我们的心灵建设之旅呢?我们不妨来认识一下“自我关怀”的几个特质:自我认知、保持心灵活力、保持身体活力、适时休假、压力管理、主动敞开、彼此问责、关怀他人。

* @5 O4 W7 p, @' L8 c2 i# H; M

/ ]$ M$ Y" W# M3 L/ |4 P5 Q
来源:《社会创业家》 作者:王璇

! T' v7 Q5 W1 t9 w. T) a" ]# e2 F4 C$ v- j
备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4-11-23 15:06 , Processed in 0.041074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