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552|回复: 4

心理学现象(对我们有大大的帮助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6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
. n" N, Q$ R! K: e1 [1 y- c+ O  A, M# I2 ?  Q0 I8 r
        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一边他一边坐进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u6 `6 c6 o4 T7 i& U
; I; r1 }! J6 n7 O- A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 O5 l2 Z5 c# h& \: h9 N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 I3 S2 h2 {$ g7 f/ F4 B6 F3 p7 t; V  h2 Y, k: ~

3 D6 F. ]7 H1 @; `1 h% f/ m
) L; l6 q' b1 K8 `$ p6 I2阿伦森效应 8 g9 N4 W9 d. w; N
9 }% Q/ ]6 c. d4 [# a( ~
       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 O; I, ]! I( c      【实验】分4组人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
( W: ]- e  T* P9 X【结果】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
& C: ?; ?5 {% d9 `: s: e8 o【应用】阿伦森效应提醒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转。同样,它也提醒我们在形成对别人的印象过程中,要避免受它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态度。 * d$ D5 a$ }1 f' F
(有道理,应该先把问题摆出来,然后说我们的优点和进步的地方)) \. z( l$ T/ k4 K1 n2 Y
8 L3 A3 `7 p# h

, R7 u. g, E6 W) o9 i" c3暗示效应
! ^0 S: w; i" g- P9 q# C/ H" ]2 k

5 _6 c: D3 c1 a/ w5 c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X, o% G  L' k' K8 A$ l
       一般说来,儿童比XXXXX更容易接受暗示。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
# I8 g4 B# u1 _( r% ]5 l       有经验的班主任还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生边看边议论,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z! z  d9 j' U# c/ {, C

* c" d+ r( R5 C4 O  u
/ e; O+ j+ A) }1 r$ {
2 X' ^: u% ]9 ?6 ^. [4安泰效应  2 P2 o) G! }3 U/ x! G( |" D

3 C9 a' o0 \" z! h4 F6 ?    安泰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他力大无穷,无往不胜。因为他只要靠在大地上,就能从大地母亲那里汲取无穷的力量。他的对手发现了这个秘密,便诱使他离开地面,在空中杀死了他。因此,要学会依靠大家、依靠集体。8 Z" ]; ]4 n) B6 w% P
/ }. Z* H' o7 x( g
(这个结论和故事我感觉一点没有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6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巴霖效应
& B7 U3 ?) i% @: k/ _" V  g5 f( G  g& M. |+ L. W" I1 ?
        源自於马戏团经理巴霖先生的一句名言:每分钟都有一名笨蛋诞生。”; g7 R1 T0 u( o
        巴霖效应” 多少解释了为什麽有些星座或生肖书刊能够”准确的”指出某人的性格。原因在此,那些用来描述性格的词句,其实根本属”人之常情”或基本上适用於大部分人身上的。换言之,那些词句的适用范围是如此的空泛,以至往往”说了等於没说。
: T2 }* {$ e' Q" {/ y: K       例如:水瓶座理性而爱好自由,巨蟹座感性而富爱心;然而巨蟹座的人就永远没理性,水瓶座的人就缺乏爱心吗?我们不去否定星座存在的价值,毕竟它存有统计的基础在。
! Z  z& X# Y& Z8 D. g, W       但如果你想成为一个聪明人,不去迷信星座,我又得告诉你,你又错了!知道什麽叫做”天醉人亦醉”吗?既然身旁有超过半数的人相信星座,你又何苦试着去推翻那根植於心的观念(实际上也不太可能)?如果一对情侣在星座学中是不甚相配的,即使两人都不迷信,但他们的心理必然会承受一股不小的压力,在往後交往的时间中,若有了冲突磨擦,心中既存的那种”原来真的不合适”的预设就会被强迫成立,最终难逃分手命运!  n* y" T* G8 f8 F- Q7 {- [8 |" r
8 U7 M4 t, y$ Q# j9 ?

* z* N! V; v+ k  Z7 U" R  n/ d+ e0 {! S半途效应 . F3 O. C. ]4 M) @+ `2 a  \' b

  h! `: D( E$ F3 b9 s       半途效应是指在激励过程中达到半途时,由于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导致的对于目标行为的一种负面影响。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的目标行为的中止期多发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标行为过程的中点附近是一个极其敏感和极其脆弱的活跃区域。2 y' J) b' H" P8 n- @7 y
       导致半途效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目标选择的合理性,目标选择的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二是个人的意志力,意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平时教育学生时多注意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多注意进行意志力的磨练。行为学家提出了"大目标、小步子"的方法,对于防止半途效应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L' b# |/ i, P0 r' N" o
(确实有很多的半途而废的例子啊)
" T0 c) K4 |! v

' J4 V4 l& V: l. A1 e; ^: m5 F! E& |* {+ ^9 U/ C! @9 w
贝尔效应
- W8 v" }3 h1 u' a# v# J, Z) n( G: |3 s

2 J# d8 Q& w6 B4 w: X       英国学者贝尔天赋极高。有人估计过他毕业后若研究晶体和生物化学,定会赢得多次诺贝尔奖。但他却心甘情愿地走了另一条道路 把一个个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指引别人登上了科学高峰,此举被称为贝尔效应。3 @. ]% w# Z2 q$ H7 a4 U3 H
       这一效应要求领导者具有伯乐精神、人梯精神、绿地精神,在人才培养中,要以国家和民族的大业为重,以单位和集体为先,慧眼识才,放手用才,敢于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人,积极为有才干的下属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  , ~& v( X9 Q% J
  (协会不是要培训总监吗?这条可以借鉴哦:) 。谁不希望有积极能干的手下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6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值得定律
" |- m. ]7 T( k& Y7 v& J

' P, H8 l9 R/ V3 e" A1 w0 j" H    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似乎再简单不过了,但它的重要性却时时被人们疏忘。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 N& z4 h, a& B' l" R- _8 {        哪些事值得做呢?一般而言,这取决于三个因素。
* {+ l: ?1 Y" ?7 u1 t        1. 价值观。关于价值观我们已经谈了很多,只有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事,我们才会满怀热情去做。  4 s3 {* I& e* l( E, ~" Z
        2. 个性和气质。一个人如果做一份与他的个性气质完全背离的工作,他是很难做好的,如一个好交往的人成了档案员,或一个害羞者不得不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 }8 @! w3 x  E
        3. 现实的处境。同样一份工作,在不同的处境下去做,给我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在一家大公司,如果你最初做的是打杂跑腿的工作,你很可能认为是不值得的,可是,一旦你被提升为领班或部门经理,你就不会这样认为了。  " D: P2 T& w+ T0 p$ o3 u/ y; D2 o
     心理解析:值得做的工作是: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适合我们的个性与气质,并能让我们看到期望。如果你的工作不具备这三个因素,你就要考虑换一个更合适的工作,并努力做好它。    
6 |8 P+ v) [, w/ J. Q* v1 Q# }     因此,对个人来说,应在多种可供选择的奋斗目标及价值观中挑选一种,然后为之而奋斗。
& a$ T5 V4 N" D5 j3 D7 W) Q      “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才可能激发我们的奋斗毅力,也才可以心安理得。而对一个企业或组织来说,则要很好地分析员工的性格特性,合理分配工作,如让成就欲较强的职工单独或牵头来完成具有一定风险和难度的工作,并在其完成时给予定时的肯定和赞扬;让依附欲较强的职工更多地参加到某个团体XXXXX同工作;让权力欲较强的职工担任一个与之能力相适应的主管。同时要加强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同感,让员工感觉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值得的,这样才能激发职工的热情。 (协会也是哦), Z% }5 i6 j1 k* f$ B+ p
& B& }  J8 U, V" ~6 Z. D

1 S6 F! P3 F: T8 t
超限效应
+ f, i, i+ c( ^# z* n2 B/ D8 s# Z  Y6 j$ m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2 E% r2 _! V- a* E) ?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 , C9 a+ Z5 y1 U
        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这对我们做个案应该有所提醒吧?)
' M. Y+ f, N( p6 Y0 N6 V3 O  u

1 Y5 S$ G0 S/ B* D7 G+ {拆屋效应
8 I$ r5 i! [# c4 B        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虽然这一效应在XXXXX生活中多见,但也有不少学生学会了这些。如有的学生犯了错误后离家出走,班主任很着急,过了几天学生安全回来后,班主任反倒不再过多地去追究学生的错误了。实际上在这里,离家出走相当于"拆屋",犯了错误相当于"开天窗",用的就是拆屋效应。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育方法一定要恰当,能被学生所接受,同时,对学生的不合理要求或不良的行为绝不能迁就,特别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在这些方面养成与班主任讨价还价的习惯。(很对啦,我觉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6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强大,能够举一反三。赞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23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重新来看,收获不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4-12-24 20:41 , Processed in 0.045493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