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变迁的理论:# X/ k% h+ W! X. N7 @
物质和唯物论、理想模式理论、互动理论
8 |. |0 u0 ^. `' \ 2、社会变迁的类型:4 U# z- k7 x6 N3 j& m
政策改变:先下后上、先上后下、涟漪模式
( M- O: O" X& Y1 G) O1 A* A 社会关系的改变: 社会治疗、教育、互助、文化改变。8 r6 O0 \2 f. z9 p2 U! w
政治的改变: 抗议式政治、压力团体政治、社区政治、政党政治、社会及政治运动等。
7 A$ Z/ ]; Q1 e; T 3、社会变迁的传统:
/ @& Q" u t1 \* j) r 殖民地传统、社会关系传统、社会运动传统7 {: g! z+ V3 v) K5 w4 T
带动社会变迁是社区发展的一大目标。社区工作本质上就是关于人和社会变迁的事情,它关注如何协助人们和服务提供者,使两者都能配合不断变迁的环境。
3 S$ X& \/ K( h; ]$ l$ U0 x4 z 哈勃(C.L.Harper)曾提出不同的社会变迁理论,以解释社会变迁发生的原因。物质或唯物因子论(materialistic perspective)是其中之一。这个理论强调经济和科技发展不但改变生产方式,也改变了社会互助关系,包括社会行为、组织、人际关系、文化,以至信仰和价值观念等。另一种理论是理想模式理论(idealistic perspective)。这个理论突出社会变迁出现的成因,归根结底是由理念、价值及意识形态所驱使,可包括宗教哲学以至政治意识形态等。最后,哈勃提出上述两项综合而形成的互动理论,意即承认上述两者皆为重要的原因,而且互为影响。变迁就是在这两种“物质力”与“精神力”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
6 X7 J' P+ o7 X' z 云活(M.Winwood)尝试将社区工作在实践范畴内所进行的社会变迁,按其改变对象进行分类。第一类是政策改变(policy);第二类是社会关系的改变(changes in social relations);第三类是政治上的改变(political change)。4 T2 t0 l% L5 s# a
云活介绍了政策改变的三种改变模式。' \) C) ~* }$ t8 a: v3 ]& p* U N
一种是“先上后下的实验模式”(top-down model or down-across-and-down model):政策的改变较强调技术的可能性,因此所倚重的理据是“试验结果” ,即背后的哲学是理性规划准则(criteria of rational planning)。
0 G2 Y/ N0 T/ ?( g( _' e6 I$ Q 另一种模式是“先下后上模式”(up-across-and-down model)。这种模式强调政策部门在设计及决定采纳哪个方案时,应取决于对象的需要和现有的资源。/ p* ~' I! S) A. ~
第三种模式是“涟漪模式”(ripple effect model),这种改变模式着重寻求突破点,若能在某一地区建立其榜样或根据地,其影响就会像涟漪一样扩散开去。5 D0 ^$ r& x$ A* q
社会关系的改变包括:
( D" u/ o* k, L! j ~" F (1)社区中较脆弱的群体的孤立状况,鼓励社区成员互相帮助及多些接触,以至参与社区事务,这就是“社会治疗模式(social therapy model);- t2 I, O: K& `$ N. |5 B
(2)强调社区成员间的资讯分享,使知识、技能的学习以至价值观念的培育能成为现实,这即是教育模式(educational model);. Z! m* x3 R# A4 V# h2 k
(3)创造或重新整合社区成员间的关系,使新的或潜在的资源能得以运用,这即是互助模式(mutual aid model);
Z5 ^! @# Y; X0 _4 Q: G' I7 _+ S f (4)开拓文化交流活动,提升社区成员的文化素质,达致社会或社区关系的改善,这即是文化改变模式(cultural change model)。
; L: p, ^0 W2 r3 c9 S$ K! v5 ] 政治上的改革,包括了抗议式政治、压力团体政治、社区政治、政党政治、及社会及政治运动等,这些模式虽各有特色,但却不是互相排斥,也并非互不相容,就相同事件,在不同阶段是可以运用不同的模式的。例如,压力团体会运用抗议作为手段,但同时也会与政党联手开展改革倡议工作。总之,这里所说的“政治”是比政策或社会关系包含较广的活动。 / O. L; |6 v2 c5 l*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