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怪咖刘怡洁 于 2013-2-21 10:03 编辑 / V8 ` d [/ E8 D0 P: T! F& F3 L: c
- F7 F1 X( C5 R0 y6 }# ]2012-07-27 来源:东莞时报 ! l' L0 d9 n8 b5 P' E$ @
8 H" f& I/ Z6 n# R; S- y3 ^ 核心提示:人们多从字面上去理解临终关怀,认为是将死之人才需要接受的服务,住进临终关怀区便是等死。实际上临终关怀的目标,是给予生命最后的安慰,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减轻甚至避免临终的痛苦,维持生命最后的尊严。 “我们在一起——临终关怀”项目组负责人李慧君以及她所带领的志愿者所努力的,正是给有需要的人在人生的寒冬中以最需要的温暖。记者7月13日和21日全程参与了当天举行的志愿者活动,力图让更多的人了解并进而接受临终关怀的工作。 老人叮嘱下次还要来志愿者们尽量不提及老人们的儿女,以及他们来敬老院的原因 7月13日下午,李慧君带领十多位志愿者来到东城敬老院,进行“秋日暖阳”心理关怀慰问演出。记者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活动。 到表演的礼堂,会经过一些老人住的单人套间,叶婆婆是其中一位。记者走进叶婆婆房间后,看见她床边有一张板凳,板凳上放的是尿壶和一些痰纸。她看到记者进来后第一件事就是将自己的东西收到床底下。 叶婆婆腿脚不方便,口齿不伶俐,但她仍尽力将一个舒适的环境呈现给给予她帮助的人。 一般而言,老人们都比较敏感。一些意想不到的话题或会引发他们的情绪。 志愿者们小心翼翼地和老人交谈,尽量不提及他们的儿女,以及来敬老院的原因。 有些老人说的十句里,记者只能听懂一两句,不过看着他们激动的眼神,就知道他们说得很尽兴,记者就不断点头示意,这时候,他们也许明白记者根本听不懂,但是只要愿意听他们说就很满足。 活动结束后,老人各自散去,有一位坐着轮椅的老人还特意叫护工推她来到礼堂,她紧紧握着志愿者的手,叮嘱他们下次一定还要来。 志愿者大声告诉她,“会的,会的。因为你们在,我们一定会来。” 莞城敬老院的社工刘英分析,“我们在一起”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他们长期的交友式服务,志愿者多有阅历,和老人有共鸣。 “‘我们在一起’项目是针对心理关怀方面的,和敬老院的其它服务形成了互补,可以更加全面地给老人好的照料。”刘英说。 家属在倾诉中求慰藉虽然彼此都是陌生的,却愿意将自己的心事托付他人 7月21日上午,一场“让爱回家——患者家属心理关怀辅导”在进行,心理咨询师许慕樵带着大家围坐在一起,讲述自己的困境,互相帮助。 虽然彼此都是陌生的,但却是信任的,愿意将自己的心事托付他人。大家一开始都能平静地诉说,可一谈及家人正在遭遇的磨难,顷刻便哽咽、泪流。身边的“朋友”唯有贴心地送上纸巾和水,试图安慰,许慕樵会给予诉说者充分的时间,让他把心中的苦全部释放出来,然后再进行辅导。 “从小就是奶奶把我们带大,现在我们都在外地工作,奶奶现在80多岁了,可是在老家却没有得到悉心的照顾,我的家公这两年也经常病痛,可是我无法在金钱上给予他们太多支持,我害怕……”一位女士说到这,泪珠就掉了下来,她说自己恐惧亲人的死亡,常常一个人莫名泪流,感到束手无策。 “我们要明白,在老人生前尽孝远比身后尽孝重要。在老人暮年之际,要尽量地在物质、情感上,让老人感到满足。力所能及地尽到责任,如果老人真的寿终,那么我们也可以坦然面对。”许慕樵还试图用自己与母亲的故事来启发这位女士,让她能够豁然开朗:应找到合适的认知角度。 放下顾虑谨慎地接纳 “我们在一起”公益项目7月份在某医院肿瘤内科,针对部分重病患者做了三期的心理关怀活动,得到了认可。 “我们医院的志愿者之前就想开展临终关怀服务,但我们没有专业心理咨询师,担心适得其反,所以就没有实施,近期,李慧君他们联系了我们,希望能够在医院开展心理关怀服务,医院当时也有顾虑,但在全面了解他们后,就决定和他们尝试合作。”该医院的一科室负责人告诉记者,医院领导也是对此非常谨慎的,毕竟这是他们的首次尝试。 值得庆幸的是,李慧君他们的表现让病人、家属以及医生都很满意,因为他们让服务对象慢慢卸下心中的重压,换种心态面对病情、面对人生。据病房的护士长反馈回来的信息,病人和家属都希望李慧君他们去的频率能高一些。 据上述负责人介绍,他们医院有两个科室作为试点,目前来看效果不错,接下来会继续进行类似的心理关怀活动,再根据整体效果进行评估,决定是否要扩大试点范围。 “我们在一起”项目发起人何欢:“这个项目会一直延续下去” “我们在一起”项目今年有东莞市财政的支持,明年如果“断粮”了,还能继续坚持吗? “这个项目会一直延续下去。”项目发起人何欢坚定地告诉记者,这个项目当初就是想着由莞城志愿者心理服务大队执行的,入选公益创投让这个项目有了资金和政策支持,不会一开始就走得很艰难,明年如果没有财政支持,莞城志愿者心理服务大队会继续将项目执行下去。 “到时候,如果经费不够,我们可能会通过社会捐赠与寻求公益资金扶持来解决。”何欢说。 目前项目已与三家医院达成了项目合作,但并没有完全开展临终关怀服务,医院也在尝试接受他们,会允许他们在一些病房做些活动。 在何欢看来,临终关怀最终会被东莞接受的,但目前,尚需各方力量的支持。 采访手记他们不是“死神”而是天使 有人评价从事临终关怀的群体是“死神”,因为他们的到来,往往暗示了某些信息:死亡。 在记者看来,他们更像天使,用爱,让老去或病重的人勇敢起来,活在当下,用心,去鼓励痛失亲友的人们,坚强地活着,走出哀伤。 他们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告诉我们亲情的可贵。 老有所养,老有所终,不再是个简单的传统道德问题,而是个需要动员多方力量一起解决的社会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老人最多的国家,东莞也于2000年就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老人医疗照护和临终关怀的需求量必然不小。目前,在东莞政府的支持下,临终关怀作为公益创投的入选项目得以开展,但此项目目前仍面临一定的资金缺口。 社会临终关怀发展不易。 生老病死,人间法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如何让生命的尽头洒满阳光,让每个人在离去的时候有尊严、不狼藉,却是一片人力可为的广阔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