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943|回复: 0

[新闻媒体] 记者体验南沙社区社工 谁家有困难就找他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15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修好的水泥路上,梁伯(右一)和一位阿姨给记者讲述这条路的故事。

■南沙社区书记半夜背老人出危房后,送到社区庇护站。通讯员供图
  他们定期走访困难户
  谁家有困难,一个电话就能找来他们
  有街坊甚至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
  深入走转改喜迎十八大
  ■新快报记者 王娟 实习生柯碧茜 通讯员南宣 黄华其
  叶大姐家小孩今年读书费用又缺了;梁叔门前道路又乱又黑很不安全;祈姨家的窗帘又要拆下换洗了;又下大雨了,赶紧得去看看海傍路的老人们……在南沙区南沙街道的南沙社区,这个有着2600多户居民的小社区,俨然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家中几乎人人都有社区干部送发的常用电话,社区服务工作者多是土生土长,就像亲人一样,无论大事小事,都能为街坊提供帮助。
  除了社区大妈,还有80后
  “今天先去单亲妈妈叶惠萍家;然后去看看刚刚修复的海傍路那边的情况;再看看祈姨在不在家,有啥需要的……”近日,新快报记者来到位于南沙区南沙街道的南沙社区办公楼时,社区工作人员黄志勇和郑星显这两个80后,正在和副书记陈伟强商量每周例牌走访的家庭名单。待电话核实对象在家后,记者跟随他们出发了。
  出门小黄和小郑两个80后没用公务车,而是开着一辆小摩托车。看着在前面带路的小黄,一旁的同事告诉记者,“他家环境很好,毕业后为了离家近,留在了社区工作。其实,他是有小车的!”之所以选择摩托,是因为摩托车能更好地深入到大街小巷,提高办事的效率。
  说是去走访约好的家庭,可是一路上,两个80后遇到相熟的老人和困难户,都会停下来顺道聊聊情况,细心记录下来。这些阿叔阿婶们告诉记者,他们手中都有一张“万事通”电话卡片,“他们常跟我们说,有个什么事儿,直接打电话找他们就好了。”
  社工街坊亲如一家
  小摩托带着我们东拐西转,一路走走停停,大约半个小时的时间,我们来到了单亲妈妈叶惠萍的家。听说小黄和书记要过来,她已经一早就在大门外等候了。
  “如果没有他们,我也撑不到今天!”叶妈妈告诉记者。叶妈妈本身患有重病,家公和丈夫去世前也是疾病缠身。于是,家中有大事小事需要帮忙的时候,她都会给社区领导和工作人员打电话求助。多年下来,小黄他们和她熟得就像亲人一样了,有事直接一个电话,人就会到了。“他们帮我办了低保,还给在读大学的女儿争取到了助学金。”
而家住社区附近,终身未婚的67岁祈姨,因为近水楼台,更是将小黄和小郑当做了自己的亲儿子。因为她有严重的高血压,所以“家里修凳子、换洗窗帘布等那些大大小小的活儿,都是他们定期帮忙来干了。”
  为修路与居民努力了6年
  时间已是临近中午,小黄惦记着居民和社区领导一起奔走了6年、刚刚于今年9月才解决了的“烂泥路”——海傍路的情况。
  见到是小黄过来了解情况,正在吃午餐的居民,放下饭碗一个劲儿地说好,“现在好多了,以前路烂还常被水浸,现在不仅路整成了水泥路,连排水管道都一并做好了……”
  街坊梁伯说,这条路,原本是南沙最早的水泥路,但是道路年久失修,“天好飞沙,下雨水浸,周围居民都顶不顺了。”
  从2006年第一次收到居民的请愿书,南沙社区的书记朱惠芳就一直放在心里,“社区干部常常来了解情况,每次下雨都要来查看居民安危。”梁叔说,虽然事情解决很慢,但“他们在为我们做事,我们都知道。”这期间,梁叔反映道路没有照明,学生哥回家不安全。社区就调动资金装了节能灯和监控摄像头。
  “海傍路拖了那么久,主要是我们社区没资金,这些情况要逐步核实了再上报,申请经费……”南沙社区的副书记陈伟强说,直到今年6月份,所有手续搞掂,海傍路改造工程就立马启动、快速完工了。
  特写
  台风来袭 山体滑坡 八旬老人半夜独自在家
  女书记将老人背出险境
  家住海傍路66号,年过八旬的陈盛伯伯,至今也忘不了2008年6月6日的那场叫“风神”的热带风暴。
  每次台风来袭,朱惠芳都会带干部赶赴水浸黑点,当时的海傍路也是黑点之一。当晚,巡查辖区危房及山体滑坡情况到海傍路时,朱惠芳书记发现年近八旬的陈伯,还在家里睡觉。因年纪老迈,子女外出打工,陈伯长期独居。“当时台风暴雨猛烈,后面的山体已经出现了滑坡。”
  当晚与朱惠芳一同巡查的同事告诉记者,情况紧急,担心滑坡严重下去会对老人造成伤害,朱惠芳使劲拍门叫醒了老人,细心快速地解释了当下的情况,并叮嘱陈伯带上贵重物品后,朱惠芳就赶紧背着老人出了门。“其实,书记自己也患有高血压,她都没顾那么多,背着陈伯走完那段凹凸不平的烂泥路,把老人送上车带去了社区庇护中心。”
  文娱活动没人关心?
  社区早有
  闻名全国的“招牌”
  在南沙社区中心,记者见到一群十分活泼的老人,说老,只是他们年龄都已60岁左右,可是他们的心态,却犹如20多岁的青年一般年轻。虽然都退了休,但他们却在区、市、省,甚至全国都拿过奖。他们拿奖靠的不是别的,就是平日里最热爱的歌舞。
南沙街退休老干部翟沛森是这支老年业余文艺队伍的主心骨。他说,2005年后,南沙区正式成立,南沙社区的职能也逐渐完善。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也开始从家里走出去,到公共场所去唱歌舞剑。几位有着共同爱好的老人们聚在了一起,从太极建设到唱歌、跳舞、练曲艺,社区里各行各业的老人,都渐渐加入了大部队。
  见到居民文娱激情火热,2006年社区投入13万元,改造舞场,为社区居民舞会提供一个环境舒适的活动场所,每天晚上有100多人参加。
  2011年还建立了南沙社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中心设有儿童乐园、棋牌室、图书室、社区网吧、综合文化室、书法室等,并拥有一支专业的社工队伍,开展低保困难家庭援助服务、老年人文娱康乐服务、儿童青少年服务等综合服务。

本文链接:http://news.xkb.com.cn/guangzhou/2012/1014/229841_3.html

备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4-11-18 05:45 , Processed in 0.065418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