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2025|回复: 2

是谁杀了我?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4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七章 死于摇篮的"天才"
一、是谁"杀"了"爱迪生"
  一位叫邰军的16岁少年,给"成长的烦恼"专栏的编辑写了一封长信。在这封长信里,他诉说了自己的烦恼。
下面是他的来信——

  XXX编辑
  在父母眼里我是一个乖孩子,我没有男孩子常有的顽皮和淘气,放学了,我会准时回家,从不在外面疯玩。回家后,我放下书包就做作业,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接着做父亲给我布置的练习,做完了这一切我才会去看会儿电视。然后按父母规定的时间上床睡觉。
  在父母眼里,我是一个温顺的孩子,我很听他们的话,从不违抗他们的命令,即使心里有委屈,我也尽量不表露出来。
  记得上小学四年级那年,父亲单位给他分了一套两居室的新房子,听到这个消息我高兴极了,我们一家三口一直挤住在一套不到20平方米的小屋里,虽然父母将房间一分为二地隔成了两个小间,但是我住的那个小间还兼作家里的客厅和饭厅。如果有客人来访,我就只好去父母房间呆着。我梦寐以求自己有个单独的房间。
  搬新居前,我一直在想着如何布置我的小房间,我想将房间的墙刷成奶黄色,我想给自己的房间设计一个新颖别致的书桌和小书柜,我还画出了草图,书桌的抽屉是由一个个格子组成的,可以分门别类地放东西。书架是活动的,还可以拆卸和拼装。我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给爸爸妈妈,他们听了不耐烦地说:"你瞎操什么心啊,这些不用你管。"说着,看都没看就将我画的草图揉成一团扔进了垃圾桶。
  我又伤心又委屈,房间是给我住的,为什么不能按照我的想法布置?但是我没敢说出来。这是我惟一的一次设计,它花了我几个晚上的时间。
  在父母眼里,我的那些构思、设计根本就是胡闹,是小孩子的把戏,不值一提。那次受了打击后,我再也不愿多动脑子了。因为我得不到支持,得不到肯定, 反而遭到嘲笑和训斥。我成了一个只埋头读书、没有好奇心、没有想像力、没有创造冲动的循规蹈矩的"乖孩子"
  我很刻苦(因为我没有别的爱好),但学习成绩平平,最差的一门课是物理。物理需要想像力,而我好像偏偏缺少的就是想像力,我不知道是自己天生愚笨,还是因为有其他什么原因,我的物理考试从没及格过,连老师都为我着急,还专门帮我单独补了一段时间课,可是效果并不明显。后来我自己也没信心了,也许我就不是学物理的料。
  而且我还有一个毛病,对机械类的东西本能地反感,一接触到齿轮、轴、传动、力这些字眼,我的眼睛就会条件反射似地躲开,有时甚至会有恶心想呕吐的感觉。开始我没在意,后来这个毛病越来越严重了,我不但学物理时躲避这些字眼,而且学数学、几何时,碰到可以联想到这些字眼的概念、题目也有一种莫名的烦躁和恐惧。
  一天,我从电视台一个谈话节目里知道,有一种病叫"强迫症",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得了强迫症。这成了我一块心病,却又无法向人诉说。听说得强迫症的人都有发病的起因,有的人是因为受到了什么刺激,有的人是因为受到了伤害,而且这种刺激和伤害往往都发生在童年。
  我仔细回忆自己的童年,我想找到这个毛病的病根,开始,我一无所获。我的童年虽说不是快乐的,但似乎过得很顺利,并没有发生什么让我很受刺激的事。
  记忆的闸门是在一天下午被一个物件撞开的,那是戴在老师手腕上的一只镀金的手表。那天上课时,我无意间看见了戴在语文老师手上的手表,心里顿时激灵了一下,一件往事慢慢从记忆深处浮上来,渐渐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后来我才明白,这件事之所以一直没被我想起来,一是因为时间太久远,发生那件事的时候,我还只是一个3岁多的孩子;二是潜意识里,我也许一直在拒绝回忆起那件事,所以当我展开回忆时便本能地跳过了那件往事。
  那件事发生在我3岁那年。对于一个3岁多的小男孩来说,眼前的一切都是新鲜的,神奇的。看汽车在街上跑来跑去,我会想,它为什么会跑呢,它吃什么呢?看电扇转动着送出阵阵凉风,我会想,它为什么会转呢?为什么转出来的是凉风而不是热风?按一下电视机的开关,里面就会出现图像,画面上的人不但能走能跑还会说话,是谁在指挥他们呢?总之,那个时候的我,脑子里有无数个为什么。
  有时我会好奇地蹲在汽车旁边,想看它肚子饿了吃什么。有时我会好奇地拿手去触摸电视屏幕上的人,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也有冷或者热的感觉。我还发现,电扇之所以会转,电视之所以有画面有声音,是因为有一根神奇的线连着它。因为有一天我曾经实验过,我将电线开关拔了后,电视就全黑了。妈妈看见了,满脸惊慌地跑过来,她大声地喝斥我,打我的手,说动开关会死人的。那时我还不知道死是什么概念,但知道那一定很可怕,要不妈妈不会这么惊慌这么害怕。
  但是我总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一天,爸爸上班去了,将手表遗忘在客厅的茶几上。那是一块镀金的手表,是妈妈送给爸爸的生日礼物。我好奇地拿起来左瞧右瞧,发现里面有一根针在"嘀嘀哒哒"地走动着。它为什么会走动呢?它"肚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呢?我很想知道里面的奥秘。
  我从柜子里抱出一个小工具箱,里面有锤子、扳手、改锥等工具,我不知道用什么工具才能将这块手表打开,拿扳手试了试,不行,又用改锥试了试,还是也不行。我拿起锤子敲了敲表壳,没想到表壳一下就裂开了,露出了表盘上的针,我很高兴,我想做一个试验:将针拿下来,看它还会不会有那种"嘀嘀哒哒"的响声。整个上午,我都陶醉在拆表的快乐里。
  中午爸爸下班回家,一眼就看到了摊开在茶几上被我拆得七零八落的手表,他气得脸色煞白地冲过来,一把将我从沙发上拎起来重重地摔在地上,然后顺手抓起一根皮带,一边骂着"败家子",一边狠狠地抽打我,我疼得哇哇大叫,抱着头在地上乱滚。他一直到打累了才罢手。
  那时,我已疼得连哭的劲儿都没有了,我奄奄一息地趴在地上,背、手臂、臀部、腿像被按在火里烧一样地疼。爸爸扔下皮带声色俱厉地说:"记住,以后再敢乱动东西,小心我砍断你的手。"
  过了一会儿,妈妈回来了,见我遍体鳞伤,她惊呆了。得知我是因为拆表挨了打,她也开始责骂我,她一边给我身上涂紫药水一边告诫说:"以后不要乱动家里的东西,再乱动,你爸爸会打死你的。"
  那天晚上,我睡在床上无论侧身还是平躺,浑身上下都火辣辣地疼,一直到下半夜才好不容易睡着。迷迷糊糊中,我梦见父亲恶狠狠地拿着一根鞭子在背后追我,我拼命地跑啊跑啊,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跑到了悬崖边,再也无路可走了,脚下是黑乎乎的看不到底的深渊。我吓得大汗淋淋地从噩梦中惊醒。
  这个可怕的情景后来曾反复出现在我梦中,每一次我都吓得大喊大叫地从梦中惊醒。
  那是我受到的最严厉的一次惩罚。我知道了惩罚的滋味,也知道了如果干了父母不高兴的事会受到怎样的惩罚。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更深地加重了我的这种恐惧。
  那时我已经上小学了,好像是上二年级。有天晚上我在灯下做作业时,台灯突然不亮了。妈妈过来看了看,说是灯泡坏了,她拿来一个新灯泡换上了,并随手将坏了的灯泡扔在垃圾桶里。我心想,灯泡刚才还好好的,怎么突然就不亮了呢?我一边做着作业,心里却一直在想着这个问题。做完作业,我悄悄在垃圾桶里找出了那只坏了的灯泡,我将它放在灯下仔细观察,发现是里面的钨丝断了。如果将断了的钨丝重新接上,这只灯泡还会不会亮呢?如果能亮,就不用买新灯泡了。
  带着好奇和疑问,我拿着那只废灯泡左看右看,希望找到一个能打开灯泡的方法,结果一无所获。后来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在灯泡表面打一个孔。记得有一次曾在电视里看过制作玻璃器皿的过程,在一定的温度下,玻璃会软化,在软化的玻璃上钻一个孔是可以做到的。我为自己的这个设想兴奋不已,恨不得马上就进行试验。
  我沉醉在自己的设想里,丝毫没发现父亲进了房间。他见我没睡觉,手里把玩着那只废灯泡,很不高兴地说:"一只废灯泡有什么好看的,快睡觉!"
  我激动地举着那只灯泡。对他说:"爸,我想了一个办法,说不定能把这个灯泡修好。"
  "什么,你能修灯泡?别白日做梦了。"他将嘴角朝一边扯了扯,一副不相信的样子。
  我兴奋地告诉他说:"只要在灯泡上打个孔,将里面的钨丝重新接上就行,我已经想出了打孔的办法。"
  爸爸的眉头拧成了一座山,他说:"不要尽想一些不着边际的事好不好,把心思放到学习上,学习成绩好才是最重要的。"说着,他从我手里夺过那只废灯泡,重重地扔进了垃圾桶。我听见了玻璃碎裂的声音。
  从那以后,我对家里的东西不敢碰不敢摸,我不敢有好奇,不敢问"为什么",我成了一个循规蹈矩、听话的"乖孩子"
  当记忆之门被那只镀金的手表撞开后,我突然明白了我为什么会对机械类的东西本能地反感,为什么只要一接触到齿轮、轴、传动、力这些字眼,我的眼睛就会条件反射似的躲开,为什么只要碰到能联想起这些字眼的概念、题目,我就会有一种莫名的烦躁和恐惧。3岁那年的那次严厉的惩罚,已在我心里留下了永远也无法抚平的伤痛,表面看起来,这个伤痛似乎沉睡着,其实它无时无刻不在我的身上出现,只是我自己一直未意识到罢了。
  我的循规蹈矩,畏缩不前;我思想的懒惰,想像力的贫乏;我的动手能力差这些显而易见的缺点,无一不是那个伤痛留下的阴影和后遗症。
  父母对我一直寄托着很高的期望,他们希望我成才,希望我出人头地,可是他们却在无意间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当我很小的时候,当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的时候,他们简单粗暴地关闭了几乎所有的通向这个世界的"窗户",在不自觉中扼杀了我的好奇心。当一个人对周围的一切缺乏好奇心时,他怎么可能会有想像力?
  跟同龄人相比,我常常觉得自己很笨、很没本事,并因此而自卑。我不知道自己今后将如何在社会立足。除了学习,我没有任何爱好和特长。对此,我父母并不以为然,拿他们的话说:"素质有什么用,高考看的是分数不是你的素质。"
  他们的话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心里仍然很恐慌,因为我知道素质对于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有多重要。这个道理我也是最近才明白的,越是明白这个道理我就越为自己的未来忧虑。
  这种忧虑一直困扰着我,甚至影响到了我的学习成绩,我已经上高一了,我对自己的未来缺少信心,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
  郜军的来信在"成长的烦恼"栏目登出后,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并由此引发了一场讨论,参与讨论的有学生,也有家长和老师。在那些讨论稿中,笔者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教师讲述的一个故事:
  有一次,她在国外一所幼儿园参观时,看到一个孩子用绿色笔画了一个大大的圆东西。她问孩子:"你画的是什么?"孩子回答:"太阳。"
  她正想纠正孩子的错误,告诉他太阳不是绿色的,太阳应该是金黄色的,孩子的老师走过来了,她看了一眼孩子的画,赞赏地说:"嗯,不错,画得好极了!"然后摸了摸孩子的头就走开了。
  她百思不得其解,那孩子明明画错了,老师为什么不纠正他,反而肯定他,表扬他,这不是误人子弟吗?
  事后她问那位老师:"他用绿颜色画太阳,你怎么不纠正呢?"那位老师诧异地看了她一眼,说:"我为什么要纠正他呢?也许那是孩子心里的太阳。"
  孩子的创新求异难免伴随着幼稚和犯错误。这使得一部分成年人常常产生错觉,并会在言语上、行动上,不自觉地压抑甚至扼杀孩子创造的萌芽,对他们的异想天开或一笑置之或随意地加以嘲笑。其实孩子不断"犯错"的过程,就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想像的过程,作为他们的家长或者老师,不应拿着剪子按照自己的判断标准去修剪,而应该多给孩子创造"犯错"的条件和机会,当他们的好奇心和想像力冒出来后,要及时浇水、上肥、给足阳光,让它茁壮成长。
  儿童心理学专家指出:凡是因好奇心而受到奖励的孩子,都愿意继续进行某种试验和探索,这既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又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因为,创造往往萌发于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好奇。对于孩子来说,好奇既是天性也是一种十分可贵的心理素质。因为好奇,孩子就会有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在探索活动中丰富和积累知识经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呵护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自由地从事他们喜爱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这种想像力和创造力将使他们享用终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4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扔在风里的童话

  当我动意要写这本书时,就决定要将旸旸的故事写进去。
  旸旸是我一位朋友的儿子。旸旸的父亲是某大学教现代文学的教授,母亲是一位资深记者,可是旸 旸没有子承父业,也没有子承母业,在大学里学了一门与父母的职业相距甚远的自动化专业。
  去年高考前,旸旸的母亲来找我,说旸 旸执意要报考外地院校,而且拒报一切与文科沾边的专业,譬如经济类专业、法律专业、新闻专业等。
  她摇着头说,这孩子不知怎么了,爱好方面一点都不像我和他父亲,家里满屋的文学书籍他从来不看。说出来让人不相信,他各门功课里最差的是语文,每次考试总是语文成绩影响了总分。
  他小时候识字很早,一岁多能背十多首唐诗和儿歌,3岁多就能自己编故事。那时他奶奶家的院子里有一棵石榴树,石榴花开得轰轰烈烈,花期过了便会结出果实,果实一天天地长大、成熟。到了摘石榴的日子,只要我不出差总会带他去奶奶家帮忙摘石榴。
  那天,我们几个大人正忙着摘石榴,他站在树下扬着头兴奋地看着满树的石榴说:"妈,你看,树上有好多好多小'灯笼'。"
  是啊,那一个个浑身泛着胭脂红的石榴,可不就像挂在树上的小"灯笼"!
  那天晚上,我哄他睡觉。像往常那样,睡觉前我要给他讲故事。儿子说:"妈妈,我也编了一个故事,我讲给你听好吗?"
  我很惊喜,让他讲给我听,他绘声绘色地讲起来:
  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晚上,有一位老爷爷在大山里迷了路,天很黑很黑,他找不到回家的路。突然,他发现前面很远的地方有个东西在一闪一闪地发着光,他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棵石榴树,树上挂满了一个个小灯笼。老爷爷高兴坏了,他将小灯笼一个一个摘下来拿在手里,没想到手上的小灯笼一下变成了一个大灯笼,老爷爷提着大灯笼找到了回家的路。他终于回家了。
  我乐得哈哈大笑,为儿子丰富的想像力而高兴。后来,我将儿子编的故事写进了他的成长日记,我想,他以后长大了,看到了自己当年编的故事一定也会乐得开怀大笑。自从儿子出生后,我一直在给他记日记,将他成长过程中点点滴滴有趣的事都记下来,我想等他长大后,那将是我送给他的最好的礼物。
  还有一件事也能从那本日记里找到。
  也是他3岁多的时候。有一天,我带他出去散步。我们走过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树林里有枝叶茂盛的大树,也有刚栽下去不久的小树苗。
  儿子仰头看看大树,又看看那些还没长出新叶的小树,问我说:"为什么春天来了有的树换上了绿衣服,有的没有换上绿衣服?"
  我笑着说:"妈妈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们俩一起好好想想,看谁最先想出来。"
  儿子皱起小眉头,一副冥思苦想的样子。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拍着小手跳起来说:"妈妈,我知道了,春天来了,所有的树妈妈和树宝宝都要换上绿衣服,可是那几个树宝宝贪睡起晚了,他们找不到妈妈为他们准备好的绿衣服了,他们正在着急呢。"
  我趁机指着前面一棵依然是枯枝败叶的古树问他:"那又是谁呀,为什么他也没换上绿衣裳呀?"
  儿子不假思索地说:"那是树奶奶,她老了,手僵硬了,衣服穿不上了,她正在焦急地喊:"谁来帮帮我!谁来帮帮我呀!"儿子也许是想起了那天早上起来,他找不到衣服的情景。
  在他的成长日记里,我还记下了一件事。
  他4岁多的时候,我们带他去峨嵋山旅游。那天晚上为了看日出,我们凌晨3点钟就上了金顶。我们坐在山顶上静静地等候着日出。突然,儿子指着天上的星星说:"我要是能到天上去,我一定把那颗最大的星星摘下来,将它挂在我们家里,那样,我们家就不用电灯了。"
  4点钟左右,东方开始出现一抹鱼肚白般的光亮,又过一会儿,太阳露出了一道细细的金线,儿子拍着手兴奋地说:"那是孙悟空的眉毛";当太阳露出了一道弯弯的金边,他又喊着:"那是一个金月亮";当太阳终于跃出地平线,他说:"那是一个大蛋黄。"
  小学二年级时,他刚刚学会写完整的句子,有些句子他写得很精彩,比如,"我想听到开花的声音"、"河里的水很活泼"、"上街时,我把爸爸丢了"、"星星是用做月亮剩下的东西做的"……
  儿子丰富的想像力常常让我们惊叹,我们几乎认定了这孩子将来不是当作家就是当记者,肯定是从事文字方面的工作。
  没想到,上学后这孩子反而没有以前的想像力了,变得呆板了,语文成绩也一直不好。我和他父亲大学学的都是中文专业,从他上小学起就一直辅导他写作文,可是他作文却一直写不好,干巴巴的,没有灵气。
  开始,我们认为是他书读的太少了,找出一些文学名著给他看,结果,一套《红楼梦》他看了一年都没看完。后来我又给他买了不少优秀作文选之类的书,想立竿见影地帮他提高作文成绩,他好像也没什么兴趣,看了几页便扔在一边了。
  我和他父亲一直有个愿望,希望他将来从事新闻工作,所以常有意让他加强文科方面的学习。
  高一上完后,学校开始分文理班,我们建议他去文科班,一是我俩都是学中文的,有文科"情结";二是考虑将来就业。我们毕竟都在这个圈子里,将来找工作要好办些。还有一点考虑是,他父亲所在的那所大学出台了一个政策,本校教工子弟如果报考本校可享受一定的优惠条件。但那是一所文科院校,主要以招文科生为主。
  可是他仍执意要去理科班,死活不愿去文科班。考虑到现在有很多文科专业在招生时都实行文理兼收,我们就让了步,让他去了理科班。可是现在就要填报志愿了,他仍是一百个不愿意报文科专业。我们说,你如果不愿学新闻,学经济或者法律也行,可是他拒报所有与文科沾边的专业,第一批院校的第一志愿,他报的专业是热能与动力工程,第二批院校的第一志愿,他报的专业是自动化,都与文科风马牛不相及。
  谈起马上就要进行的高考,她忧心忡忡地说:"其他科目我不担心,就担心语文拖了他的后腿。"
  旸旸的母亲来找我,是搬我这个救兵去做她儿子的工作。她说:"我已经没辙了,什么道理都跟他讲了,他还是不愿报文科专业,你帮我去劝劝他。"
  这个请求让我很为难,从感情上我理解她的记者"情结",同情她处处为儿子着想的苦心,但是理智上,我又不同意他们的想法,选择学什么专业毕竟是孩子的权利,父母不应该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我对旸旸母亲说:"既然旸旸不愿报文科专业一定有他的道理,再说文科一直是他的弱项,又何必要避强就弱呢?再说,即使在你们的逼迫下他报考了文科专业,如果他不喜欢,一定会学得很痛苦,在痛苦中学习能学好吗?如果学不好,或半途而废,你们会更伤心更失望。"
  旸旸母亲虽然没再坚持让我去做说客,但仍希望儿子回心转意,听从他们的劝告。后来我得知,旸旸还是按自己的意愿填报了志愿。
  见到旸旸,是高考结束后。那天,我去他家取书,他母亲在厨房忙晚饭,旸旸躺在沙发上看一本有关围棋的书。
  我说:"旸旸,你为什么不愿学文科呢?"
  他皱了皱眉头说:"我讨厌文科,舞文弄墨的,有什么意思。"
  奇怪了,父母舞文弄墨了一辈子,儿子却说出这番话来。
  我们坐在沙发上聊起来。旸旸是个很健谈的孩子,谈起讨厌文科的原因,他谈起了上小学时的一位语文老师。
  旸旸说,那时候我很讨厌那个语文老师,所以也讨厌上了他上的语文课。说起讨厌那位语文老师的原因,旸旸讲起了一件发生在很久以前的事。
  那时我上二年级。一天,老师让我们用"蓝"组词造句。我脑海里马上出现了一个难忘的画面:
  海边,狂风扯着乌云像一头狂怒的狮子从天边滚过来,刚才还一直很平静很温柔的大海突然变了脸,它咆哮着,一浪高过一浪地奔腾着、拍打着堤岸。
  那是爸爸带我去青岛旅游时,我在大海边看到的一个画面。
  我脑海里突然冒出了一个词:"蓝波",蓝色的波涛正是我当时看到的大海的形象。于是我用"蓝波"造了一个句子:大海愤怒了,蓝波翻滚。
  想出了这个词后,我心里暗自得意,用"蓝"组词,一般都会想到"蓝天"、"蓝色"什么的,"蓝波"这个词不但不落俗套,而且标新立异让人耳目一新。我想,老师一定会表扬我的。
  第二天上语文课前,老师先将改过的作业本给我们发下来,我急切地翻开作业本,想看到老师的赞赏之词,却没想到老师不但将我作业本上的"蓝波"打了一个大大的叉,还在旁边批了几个字:乱弹琴。他将"蓝波"改成 了"蓝天",并造了一个句子:小鸟在蓝天上自由飞翔。
  事情还没完。上课了,老师将我叫到黑板前,让我将被他打了一个大大红叉的句子抄写在黑板上。我不知他是什么意思,只好一笔一画地将那个句子抄写在黑板上。
  抄完后,老师没有让我回到座位上。他质问我说:"这个'蓝'字在一年级就学过了,我即使问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他也能回答出'蓝天'、'蓝色',你为什么不会?'蓝波'是词吗?你在哪里见过这个词?这不是瞎扯淡吗?不要自作聪明!……"
  然后,他又从组词的错误谈到学习态度,总之,我挨了狠狠一顿训斥。
  没过多久,我又因"自作聪明",再次受到老师的批评。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中有一道试题是"天空是__的",我填的是"灰灰的",结果被老师扣了2分。老师在讲解试卷时将我的答卷作为反面教材,他说:"天是什么颜色,当然是蓝蓝的了,可是有的同学自作聪明,填的却是'灰灰的',天怎么能是灰颜色的呢,正确答案应该是:天是'蓝蓝的'。"
  我心里很不服气,晴天时,天是蓝蓝的,可是天阴了可不就是灰灰的,天有时还会是"白白的"或者"黑黑的",只能填"蓝蓝的",那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
  三年级后我们开始练写作文,都是命题作文,什么《我的爸爸》、《我的妈妈》、《让我难忘的一件事》、《写一件你周围发生的事》、《一件好事》等等。我自认为写得不错的作文,总是得分低。而一些胡编滥造的作文反而得了高分。
  每个星期一的早晨,学校都要举行升国旗仪式。有一次,语文老师让我们写篇作文,题目是《当国旗升起的时候》。在这篇作文的开头,我写着:
  清晨,当太阳冉冉升起的时候,鲜红的国旗在微风的吹动下,好像在向我们招手说"同学们,你们好吗?"
  一只小鸟在旗杆上面飞过,它似乎知道我们正在举行升国旗仪式,喳喳喳地快乐地叫着……
  老师给我这篇作文判了不及格,然后又将我喊到他的办公室说:"怎么能在升国旗的时候看到一只鸟飞过去呢?即使看到了也不能这样写!国旗是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红色象征着革命的胜利,这些很重要的、有意义的东西你不写,偏要去写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我又伤心又委屈地走出了他的办公室。后来我再也没有认真地写过一篇作文。我开始讨厌上了语文,更讨厌上语文课,因为再精彩的篇章也让老师给讲得索然寡味。
  后来上了初中、高中,写作文更是千篇一律的八股文。我爸和我妈不辞辛苦地辅导我写作文,他们却不知道,我如果按照他们教给我的那样去写,没准儿成绩更糟。
  听了旸旸的讲述,心里沉甸甸的。我看过作家邹静之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女儿的作业》,在谈起今天的语文教育时他写道:"我那曾写过'圆珠笔在纸上快乐地蹭痒'这样句子的女儿,开始为作文编造她的故事。她熟悉表扬稿和思想汇报那类的文体。她的作文几乎是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大全。她的同学几乎都写过扶老婆婆,给老师送伞,借同学橡皮那类故事。他们共同编着一样的故事,然后套上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这样的格式,去到老师那儿领一个好分。"
  在这样的写作中,不但孩子的想像力被阉割了,求异的思维、诚实的品格、自然的情感也被压抑了、阉割了,写作不再是一种精神的愉悦,而是一种令人痛苦的、枯燥无味的编造。语文成了一门让学生望而生厌的课,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让人扼腕叹息的是,无数有文学天赋的孩子也许就这样被扼杀在摇篮里,从而终身与文学绝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4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我的影子不见了

  2002年3月,对于老董一家来说,是一段混乱的、难熬的日子。
  儿子董亮报考中央美术学院两次落榜,今年准备第三次参加高考。可是2月底,眼看就要参加专业考试了,董亮突然留下一封信出走了。
  早晨起来,老董像往常那样去儿子房间喊他起床,发现儿子不见了,床上的被子叠得整整齐齐的,显然没睡过。桌上堆积如山的书和复习资料也不见了,只有一些废弃的纸张。老董的脑袋像挨了一棍,一片空白。他呆呆地站在儿子房间里,一时间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妻子准备好了早点,见父子俩迟迟未从房间出来,心里纳闷,便也走了进来。看到眼前的一切,她的脸霎时变得惨白,她嗓音颤抖地问丈夫:"亮亮呢,亮亮哪去了?"
他们在桌上发现了儿子留给他们的信——

  爸、妈:
  我知道你们望子成龙的心情,可是我对自己报考中央美术学院确实没有信心。去年我就跟你们商量,想改报普通院校,可你们不同意,非逼着我去报考美院,结果还是失败了,还是失败在专业课上。
  爸爸不服气,总认为是考专业课的老师没眼光,可是我自己明白,虽然我有较为娴熟的绘画技巧,可是我笔下的画缺少灵气,构思是呆板的,线条也是呆板的,我不是失败在技巧上,而是失败在想像力和创造力上。
  而最要命的是,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喜欢画画,一个人如果对自己正在做的事缺乏兴趣,他就不可能做好,就不可能做得很出色。与其他专业相比,画画更需要想像力,可是我觉得自己的想像力似乎早就枯竭了,每次拿起画笔,我没有激情,没有创作的冲动,只是迫于压力才机械地在纸上涂涂画画。
  我知道爸爸对我寄托很大希望,我也知道,没有能成为画家是你终身的遗憾,正是因为这种遗憾,你希望我能实现你的理想。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你就将我带到中央美术学院参观,你告诉我,那是你经常梦见的地方,你希望将来有一天我能成为这所大学的一名学生。
  考中央美院,做一名出色的画家,成了我童年、少年时的梦想。
  第一次考美院我是尽了力的,却没想到在专业考试复试时被刷下来。其实被刷下来后我就有了打退堂鼓的想法,因为我发现,在强手如林的考生中,我想取胜是很难的,而且我不愿再复读一年,不愿再忍受备考的煎熬。所以当得知专业考试没通过时,我就萌发了当年考其他普通院校的想法,其实从内心来说,我最喜欢学的专业并不是绘画,而是法律。我想当法官的梦想远远超过了想当画家。
  可是,望着爸爸痛惜的、期待的目光,我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不忍心打破你们的梦想。
  为了圆你们的梦而不是我的梦,我不得不硬着头皮走进复读生的行列。我一边去复读班听课,一边去你们为我请的老师那里接受专业辅导。一课时辅导费150元,每周上3课时就是450元,这对于我们这个工薪家庭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你们越是不管一切地期待我成功,我心里的压力就越大。我害怕失败,我害怕辜负了你们的期望。
  带着这种沉重的压力,我第二次走进考场。可是命运并没有关照我,在专业复试时我又一次败下阵来。
  第二次失败,几乎彻底摧毁了我学习绘画专业的自信,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分析自己,我看到了自己学这个专业的先天不足,原因正如我前面所说的,我缺少学习这个专业所特别需要的想像力,我缺少创作激情和冲动。
  我的第二次失败对你们的打击很大,得到我专业课未被通过的消息,爸爸一夜未合眼,一个人坐在客厅的沙发上闷头抽了一晚上烟。早上起来,看着爸爸熬得通红的眼睛,我鼓起勇气说出了想报考其他普通院校的想法,爸爸听了暴跳如雷,说:"那你不如拿刀把我杀了!"
  爸爸的话让我很绝望,很无奈,我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想法,再一次走进复读的行列。
  可是你们知道我内心的压力和痛苦吗?你们为什么一定要逼着我在一条道上走到黑呢?如果今年再考不上怎么办?我还考下去吗?最后即使考上了,我也许会像那个白了头才中举的范进一样疯掉!
  随着专业考试的临近,我内心的恐惧与日俱增,过去爸爸常对我说:"跌倒了,爬起来!"可是两次跌倒,已让我彻底丧失了信心,我再也没有爬起来的力量和勇气了。
我决定不去考中央美院,我想学法律,其实我早已开始在做这方面的准备。我不敢当面告诉你们我的决定,我知道这个决定对爸爸来说太残忍,我的放弃就等于毁了他的希望和理想。
  所以,我想暂时离开你们一段时间,找一个地方潜心复习。你们不要着急,也不要找我,过一段时间我会回来的。
  请你们原谅我的不辞而别。
  儿子亮亮
  我看到董亮这封信时,已是3个月后。因为做一个有关高三家长的采访,我认识了老董。
  谈起儿子的出走,老董几次哽咽失声:
  "看了儿子的信,我的头一下就大了,他妈妈急得嚎啕大哭。当时顾不得想太多,我赶快往亲戚朋友那里打电话,又给儿子的同学打电话,他们都说没见到亮亮,也不知他去了哪里。后来我想,既然儿子让我们不要找他,不让我们知道他在哪里,找也没用。他说想参加7月份的高考,高考之前他也许会回来。我只能这样安慰自己。
  "儿子的出走确实对我打击很大,那个月我体重一下减了十多斤。我一直希望儿子考中央美院,虽然连续两年失败了,但我相信他能考上,这种信念一直支持着我。我从小就梦想当一个像齐白石、徐悲鸿那样的画家,可是刚进初中就遇上'文化大革命',15岁便去黑龙江插队,在那里一呆就是8年。1978年,我参加高考,被某师范学校美术专业录取,毕业后分到小学当美术教师。我一直希望儿子能实现我没有能实现的梦想。
  "他一岁多时,我就开始教他学画画。应该说,他的基本功是没问题的,问题可能就出在兴趣上。小时候,他很喜欢画画,画完一张画,就自己贴在墙上,结果他房间的墙上贴满了他画的画。他7岁时,参加全市儿童书画比赛就拿了一等奖,他的那幅作品后来还被一家儿童杂志作了封面。
  "他现在放弃学了多年的专业确实很可惜,可是我已经没有办法说服他了,只好由他去了。"老董告诉我,儿子已经回家了,正在家中紧张备考。
  见到董亮是在高考结束后,当时,一家人正如坐针毡地等着分数下来。董亮自我感觉考得一般,但他说即使只够大专线,他也不准备再复读了。
  谈起离家出走,董亮说那是迫不得已作出的决定。他说:"如果我不离家出走,我爸决不会同意我放弃考中央美院。"
  董亮告诉我,离开家后他并没有走远,而是在离家不远的地方租了一间小平房,走时,他身上带了2000多元钱,是爷爷奶奶和亲戚们给的压岁钱。他说离家出走的念头其实春节前就有了,到了2月底他觉得再不走就走不了,因为专业考试前,爸爸准备将他送到一位老师那里上强化辅导班。
  "放弃报考中央美院仅仅是因为对自己没信心吗?"我问。
  "也不完全是,只要我坚持考下去,也许有一天能考进去,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我觉得自己越画越没灵气,越画越没感觉,这才是最可怕的,即使考进了中央美院,我觉得自己在专业方面也不会做出什么成就。"
  "听说你的画曾经得过奖?"
  董亮苦笑了一下说:"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后来就不行了。"
  "为什么?"
  "我觉得跟我爸的教育方法有关。小的时候我觉得画画很快乐,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画,随心所欲。后来长大了,一切都得按他规定的画,他对我要求很严格,不允许我有自己的想法,线条、颜色、构图都要严格按照他教的去做。如果违反了,就得受惩罚。记得小时候,我爸经常教训我的一句话是:'怎么了,你小子还没走稳就想跑!'然后我的小手就得挨打。"
  董亮说他对父亲的感情很复杂,有敬畏、惧怕,也有怜悯。因为父亲在他的身上几乎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我什么时候开始学画画已经记不清了,后来听妈妈说,我一岁多时,就已经能握着笔在纸上画圆圈了。后来长大一点,爸爸就将苹果放在我面前,让我画苹果,再后来又在我面前摆放一朵花,让我画花。爸爸要求我一丝不苟,一个苹果、一朵花往往要画上几百遍,直到画得像了,才允许我画别的。
  我5岁的时候,父亲开始教我画人物。我画的第一个人物是我自己。那天,父亲拿出一张我的照片放在桌上,让我将照片上的我画下来。那张照片是在动物园门口拍摄的,我站在阳光下裂着嘴笑得很开心。
  我一边看着照片一边认真地画起来,照片上的我,眼睛眯成了一条缝,那是太阳光照的,我觉得小眼睛太难看,便将眼睛画大了,还加了双眼皮。照片上的我,掉了两颗门牙,我又将门牙补上去了。画完后,我左看右看觉得缺了点什么,缺什么呢?我想了想,终于想起来了,那天照像时,我看见地上有我的影子,可是照片上却没有。于是,我又在"我"的旁边加了一团淡淡的黑色。
  画完后,我将画送给父亲看,他指着被我修改的"眼睛"和"牙齿"说:"谁叫你画成这个样子的?这像你吗?"然后他又指着那团黑色问:"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
  "那是我的影子。"我回答说。
  "谁叫你画影子的,你没看见照片上没有影子吗?"
  "那天太阳太大了,将影子照得看不见了,我当时看见身后有影子。"我争辩说。
  "我让你照这个照片上画,谁让你画影子了?"父亲满脸恼怒地扬起手便给了我一巴掌,然后又逼着我拿涂改液把"我的影子"抹掉了。
  我画的"我",只是对照片上"我"的拷贝,没有跃动的生命,没有生机,没有活力。
  小时候,因为随心所欲,胡乱涂鸦,我没少挨打。
  记得还有一次,爸爸给我布置作业,让我画一只鸭梨。我画着画着,脑子里一下来了灵感,我决定画一只会说话的梨。我在鸭梨的"肚子"上画了一张嘴,红的嘴唇,白的牙齿,并在旁边写了一行字:你想吃我,我就先吃掉你!
  过了一会儿,爸爸来检查我的作业,发现我没按他的要求画,非常生气,他撕碎了那张画,并命令我必须在那天下午画出10张梨,否则不允许我吃饭。
  一次比一次严厉的惩罚,使我变乖了,变老实了,我再不敢越雷池一步。我拘泥于面前的实物,拘泥于一些现存的景象,我想像的翅膀再也张不开了,飞不起来了。画画对我来说,已不再是一件让我快乐的事,而是一件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有时甚至是一种痛苦。
  董亮的这番话,让我思考良久。他的父亲不能说不爱儿子,他节衣缩食、倾注全部身心地要将儿子培养成才,可是他却没有意识到,成才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能自由地想像,自由地创造,如果将鸟的翅膀捆绑起来,它还能飞吗?被缚翅膀的鸟只会是一只呆鸟,一只死鸟!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堂小学美术课上,一位老师教孩子们画苹果,教完了画苹果的技巧后,他将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摆放在讲台上。孩子们认真地按照他的要求画着。这时,老师走到一个孩子跟前,发现他画的苹果是方的,便耐心地询问他说:"苹果都是圆形的,你为什么画成方形的呢?"
  孩子抬起头天真地回答说:"我在家里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子上,不小心,苹果滚到地上摔坏了,我想,如果苹果是方的,它就不会滚下来,就不会摔坏,那该多好呀!"
  老师摸了摸他的头鼓励说:"你真会动脑筋,祝你早日培育出方苹果。 "
  这位可敬的老师像呵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着孩子的想像力,因为他知道,想像力既是创造的源泉,也是发明的源泉。它是人世间最为宝贵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智慧,它不同于知识,知识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4-12-25 09:14 , Processed in 0.047005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