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006|回复: 1

[华南] 【广州】每条街斥200万元巨资“买”社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5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今年2月省里举行的一个工作会议上,广州市提出今年将安排2.64亿元用于政府购买社工服务,计划在全市132个街道―――每个街道投入200万元购买服务。服务涵盖老年人、青少年、残疾人等各项服务。起步于2007年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从未遇到像此次这样全覆盖、高额的投入。4个月过去了,这项工作目前进展如何?
  事实上,广州已有的社工数量并不“充裕”:2008年至2011年,广州通过社工考试的人数约为2600人,社工组织的数量刚刚过百。政府的这笔“订单”,究竟能买到怎样的服务?社工将为居民带来什么?这种看似“跃进”式的发展模式背后,会不会出现问题?
  一连三期的记者观察,将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政府购买服务量猛增
  广州市北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白云街主任方洁虹2010年毕业于华农社工系。在这所广东省最早开办社工专业的高校中,方洁虹是班里为数不多的、志愿填报社工专业的人。她所在的班有30人,其中28人是被调剂过来的。方洁虹感觉到,自己身处的“冷”行业,正经历着一个逐渐“变暖”的过程。而她的同学,许多人毕业后并未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作。但在近期,他们开始回归社工队伍。
  社工的“变暖与回归”,与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有关。在广州,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起步于2007年。最初,海珠区政府出资200万元,向启创社工服务中心购买了3条街道和两所中学的青少年服务项目。紧接着,荔湾区投入100万元,向广州市大同社工服务中心等购买服务。
  2011年8月,广州市委印发《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街道、社区服务管理改革创新的意见》。其中提到,2015年,全市实现每万人中有5名社工―――政府对社工人数有了“量”的要求。
  起步至今,已有5年。广州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订单”在快速增长。年初的“200万计划”使得广州社区全面引入社工有了政府财政“明码实价”的支持。
  社工组织爆发性增长
  社工组织数量在近两年也呈“爆发性”增长。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李敏兰介绍,2009年底,广州市的社工组织还不到20家。但在去年年底,数量增长到90多家,目前广州社工组织的数量已经过百。
  记者了解到,2008年2月,中山大学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中心一群社会工作者创办启创社会工作发展协会。这便是广州首个社工组织。几家高校背景的社工组织随即成立。此后,社工组织逐渐多了企业背景:一些从事中介服务、劳动力咨询、心理咨询等的企业纷纷转型。李敏兰认为,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增长和把社会组织的“市场”放开,是其快速发展的主因。 从今年5月1日起,广州市全面铺开社会组织直接登记,此举是否会滋生更多社工组织?对此,李敏兰不以为然。她表示,如今的社工组织属于政府投入多少钱,就催生了多少组织的成立。如果政府的经费没有增长,社工组织的数量增长不会受该政策影响。 虽然社工组织有了爆发性增长,但对比社工服务成熟的地区,广州还有着巨大差距。在人口不过700万的香港,有着超过1万家民间组织。有专家认为,社工机构的数量不多,导致政府的选择非常有限,竞争难以充分开展,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难以保障。
  问题1
  社工人数“捉襟现肘
  政府出资,广州正一步步走进社工社会,社工行业逐渐转暖。据悉,每条街会购买老年人、青少年、残疾人等服务。若按每条街道购买20名社工(其中有小部分人负责财务、行政工作)计算,全市需要2640名社工。
  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会员部主管麦女士告诉记者,2008年至2011年,广州通过社工考试的人数约为2600人。这些人大部分是民政机关的公务员,真正进入社工组织和下往社区服务不多。
  如今,广州共有中大、华农等7所高校和两所职业学校培养社工专业学生。其中,广外和华师的社工专业为近年新办,尚无毕业生。所有学校每年毕业生不足千人。他们即使全部考过职业水平考试并在广州注册、服务,也远远不能满足广州市对社工的需求。广州现有社工人数显得“捉襟现肘”。
  问题2
  街道招标“走形式
  为数不多的社工组织进入街道,需要通过竞标程序。而在许多社工组织负责人看来,竞标只是“走形式”。
  在去年为某街道提供了一年的服务后,北斗星社工服务队没有参与今年的竞标。“我们看到公布的投标文件后,便知道不用参与竞标了。”北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张兴杰坦言,说是竞标,但实则是街道“内定”好心仪的组织,再根据该组织的条件“量身定做”招标文件。
  这种情况不止在一条街道中存在。记者查阅多条街道公布网上的招标文件发现,评审内容不尽相同,有的注明机构注册资金高的打分高,有的规定办公场地大的加分。知情人坦言,这有可能意味着街道“内定”的机构就满足注册资金高、场地面积等条件。
  记者在随后的采访中发现,竞标的“水”其实很深。“谁跟街道领导熟,就能拿到项目”,再往上,还可能有民政部门直接“钦点”街道去选定哪一家组织。此外,一些街道自己成立社工组织,来承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
  “也有一些街道自己成立社工组织做得不错,毕竟街道工作人员跟居民的关系比较熟,少去了新来社工跟居民熟悉的时间。”张兴杰表示,街道成立社工组织和“外招”社工其实各有所长,但竞标过程的不规范则再明显不过,“广州成立了专家团来评标。我被邀请去当评标专家时,会发现有的社工组织投标材料很厚,其余的则很薄。政府规定要三家社工组织参加,投标才能启动。除了‘内定’的那家,其余的组织就变成‘陪标’,应付一下而已”。
  3 L' K! w8 S7 e9 g" m
记者:林园、许琛
4 F$ K. P% O% m  P% W0 o
来源:羊城晚报 热点专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5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东莞几时可以。。。{:soso_e1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5-1-11 02:01 , Processed in 0.049307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