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朋友痛哭无语时,该如何按捺内心的不安与疑问,倾心聆听并安抚他的苦痛与焦虑?而当自己遭遇困难、濒临绝境时,该如何适时求援?我们具备坦然接受别人帮忙的能力吗?在这种时候,我们该“说什么”、“怎么说”? - t2 j! U( U9 _; `% |% I
& h" T. I$ `6 _) W9 q( p$ l0 N- d/ N对许多人而言,目击别人的伤痛与不安,是件很痛苦的事,我们经常会想快速解决它、采取某些行动,或设法提供立即的解脱。
3 i( `% A9 S. N9 J' t0 p0 F( O: Y7 v5 d: I0 J0 W
有些人则为了避免说错话,宁愿选择什么都不说,而错失表达关心的时机。当别人需要支持,或是自己需要求援时,却往往言不由衷,或不着边际。该如何开启“发自内心”的深层对话,而不是仅止于“绞尽脑汁”的表面对话?该如何整合身、心、灵,以自然之姿来做最有效的对谈?
: B4 a, ]) o5 {9 }# w+ I& k6 W
5 O2 A5 t% A% a9 ?《Healing Conversation》作者南丝-格尔马丁,针对如何弥补人际沟通的鸿沟、适时适度表达关心,提供了“疗效对话”的10项原则。所谓“疗效对话”,是指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对谈,让求援者获得适度疏解,进而自然地达到“治疗的效果”。这十大原则是: % \, V& |! [+ K! a4 T5 a
2 T+ f" C* _: q2 H聆听 + X& \: F' N- d/ M5 C7 r, W: M
2 q8 E, P7 j9 K! o聆听不是保持沉默,而是仔细听听对方说了什么、没说什么,以及真正的含意。所谓的聆听,应该是用我们的眼、耳和心去听对方的声音,同时不急着立刻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我们必须愿意把自己的“内在对话”暂抛一边。所谓的“内在对话”,是指聆听的同时,在脑海中不自觉进行的对话,包括动脑筋想着该说什么、如何响应对方的话,或盘算着接下来的话题。
/ v: t- S$ U; k/ N6 R5 J( X
4 h7 L' H6 } q( {; Y; |: p停顿 ' z& J1 M" a: p2 z: z; J
2 i. \ v7 \7 I+ Q
在对话之间,有时说,有时听;我们还必须提醒自己,放慢不自觉产生的机械式反应,例如,想快速解决对方的不安,便直接跳到采取行动的阶段――说些或做些我们认为对对方有益的事。如果没有停顿,我们可能会在刹那间,说出稍后会反悔的话。安慰的艺术,在于“在适当的时机,说适当的话”,以及“不在一时冲动下,说出不该说的话”。 + Q3 G* _1 G6 l' w. p3 A1 y
1 b8 x( c6 ]1 B9 p5 S4 [& V* y当朋友不当英雄 2 D; F8 x! ~. _' Z
+ Z6 e9 E0 v- Z2 S4 @/ H帮助别人度过艰难岁月,不等同于将他们从痛苦的处境中“拯救”出来。我们应该认同他们的痛苦,让他们去感觉痛苦,并且不试着快速驱散痛苦。我们仅试着提供让他们越过“恐惧之河”的桥梁。当朋友、家人陷于情绪或身体的痛苦之中时,支持他们的最基本方法是:允许对方哭泣。哭泣是人体尝试将情绪毒素排出体外的一种方式,而掉泪则是疗伤的一种过程。所以,请别急着拿面巾纸给对方,只要让他知道你支持他的心意。 & m$ e C5 G& `2 g3 Q' l1 Z1 E
- K9 A9 n3 s" T7 e! ~0 Q
给予安慰
* }& v9 Y! j& T0 T" {
: ~6 @( X6 F: X/ G给予安慰并不是告诉别人:“你应该觉得……”或是“你不应该觉得……”人们有权利保有其真正的感觉。安慰是指:不要对他们下判断,不要心想他们正在受苦、需要接受帮忙;安慰是指:给予他们空间去做自己、并认同自己的感觉。我们不需要透过“同意或反对”他们的选择或处理困境的方法,来表达关心。
) u0 W I z" Z9 B) Z, U9 ?9 K
; {6 k; E9 d- N/ ^感同身受 1 Y& O7 c. Z$ [$ J V
2 b/ b$ t5 j& X9 N; K当我们忙着试图帮助他人时,可能会忘记人们会察觉到我们内心的波动――没有说出来的想法和感觉。尽管人们无法确知我们的想法,但通常可以察觉到我们是否惊慌、对他们下判断,或是为他们感到难过。面对面安慰别人,和我们内心真正的状态,有很大的关联。因为对他们的遭遇感同身受,我们不仅分担对方的痛苦,也需忍受自己内心的煎熬。不论面临的处境如何,善意的现身与安慰,即是给予对方的一项礼物。 ) X* O' Z0 t) k: v2 u" K8 Q
' l3 R2 Q/ P4 V- s, T2 H8 N长期守候
8 S; B4 C: \; b* b3 W4 o y* @$ f) t
改变会带来许多混乱,没有人可以迅速整顿那样的混乱。人们需要时间去调适、检讨、改变和询问“假如……会怎样?”的问题。在“疗效对话”中,我们学着接受以下事实:我们的家庭成员、同事或邻居,有时候仅需要我们当他们的“共鸣箱”,且能不厌其烦地供其反复使用。
8 D4 [% ` K9 v; n1 Y ! W7 b# R1 l& {. ]2 p! @
勇敢挺身而出
2 c# h8 D8 V Q; i" i
' X8 N, z7 S& Q2 ?0 N不论身处任何状况,对自己不知该说什么而感到困窘,是无妨的;让我们想帮助的人知道我们的感觉,也是无妨的。甚至可以老实地说:“我不知道你的感觉,也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但是我真的很关心你。”即使自己对这样的表达觉得可笑,还是可以让对方知道,你不急着“现在”和他交谈。你或许可以选择用书写的方式,来表达感觉和想法。除了言语的表达之外,“疗效对话”尚有许多不同的形式。
/ B. u* h4 `+ I
7 b+ k$ v1 ?( C& ^- p- h" J! s0 G提供实用资源 2 C& z& l c3 h3 X- o8 s- |
4 n( v, f' @* G
不需帮别人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但可以尽力提供可用资源――别的朋友、专家、朋友的朋友,来帮忙他们找到答案。可以为对方打几通电话,连结人脉;也可以找相关的书籍给他们阅读;或是干脆提供一个躲避的空间,让他们得以平静地寻找自己的答案。
8 `# ]1 `( _( V9 q $ [3 I1 V) E; T d& b
设身处地、主动帮忙
: P9 A8 G/ Z) X! g% g* M% U8 W: o6 D5 f: u' e
当我们问:“有没有我可以帮忙的地方?”有时候有答案,有时候他们也不知道需要什么样的帮忙。然而,人们有时会对自己真正的需要开不了口。设身处地去考量人们可能需要的协助,是有效助人的第一步。 * ]9 m& O5 b- r2 d
! `) }4 l5 r3 V1 P: g' H7 R0 G& V2 W
善用同理心
9 [* V- ^ R1 s$ W5 Y! s- N) T
8 G/ k B# z: B$ p% p) \" n即使我们遭遇过类似的经验,也无法百分之百了解别人的感受,但是我们可以善用同理心去关怀对方。切记需先耐心听完别人的故事,再考虑有没有必要分享自己的故事,而分享的结果是否对对方有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