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825|回复: 0

[认知行为] 认知行为理论来源之一:华生行为主义理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19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社工哥哥 于 2012-11-25 00:54 编辑
9 b' x0 `( {4 y( U1 S7 W5 q" e( u4 P3 L3 Z
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合(简称联结学说)。常用S—R加以表示。该派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桑代克、华生、斯金纳等。他们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动物与人的行为类比的客观研究,着重于客观的观察和实验。
% l5 d, o5 z  Y: O+ |) L0 z
1.联结学习

2 @, B6 t7 _3 t+ [# T
桑代克是学习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通过对动物的研究,提出了学习的联结学说。在他设计的用猫解决疑难笼问题的著名实验中,笼外放有鱼和肉,放入笼中的猫开始东抓西抓,乱撞乱闯,在这种冲动的过程中,猫会偶然拉动门闩逃出笼外,取得食物。然后再将猫放回笼中,猫仍需经过乱抓乱跳,最后打开笼门吃到食物,不过所花的时间减少了。如此连续实验多次,所需时间逐渐减少,无效的动作逐渐摒除,最后,描一入笼内,就能打开门闩取得食物。
# R, Q  M) Z3 {9 d: k- ?
因此,桑代克认为,学习是一种惭近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随着错误反应逐渐减少、正确反应逐渐增加。终于形成稳固的刺激——反应的联结,即S—R之间的联结。
: p/ d8 k3 F* a  I) X7 [) ]* E
通过一系列动物和人的学习实验,桑代克提出了三条基本学习定律和五项学习原则,形成了一整套比较系统的学习理沦。

  N* ^' v, c- h: @
(1)桑代克的三条基本学习定律的内容。

2 R2 p6 Y/ f7 q  A9 q3 d3 m
①准备律。

0 I: ^8 }" U, m: l1 o
联结的加强和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当任何传导单位准备传导时,给于传导就引起满意;当任何传导单位不准备传导时,勉强要它传导就引起烦恼。

0 z: N. p# q7 m8 {; ?- a. p( ]
②练习律。

* b1 ~1 o  V) i. L' k0 @- z
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若加以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增强。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如不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减弱。
$ _& b; ]$ [$ v& V% [: A$ v+ x
③效果律。

7 @6 E/ b8 @. c6 L
在情境与反应间建立可以改变的联结,并发或伴随着满意的情况时,联结力量就增强;并发或伴随着烦恼的情况时,联结力量就削弱。
8 i4 J/ a$ G; C7 z. @
(2)桑代克的五项学习原则。

; ]2 R+ M& n7 T4 _$ J
①多重反应的原则。对同一情境先后可能发生多种反应,当一种反应不能适应外在情境时,学习者就会触发、产生另外一种新的反应,—直到某一反应最终导致满意为止。

2 D! g. i2 C% u2 W7 ?
②心向和态度的原则。
7 A. ^. G: d2 U0 y
心向或从事活动的意向对于反应的始发是重要的,学习者的态度在决定他的行动和成功等方面具有一定意义。

) p4 C6 y: S/ ~1 l' @, z# i% Q
③反应的选择性原则。
& i% P- q) T) c. s! x9 R8 m7 g
学习者对情境中的某些因素的反应具有选择性的倾向,这种反应的选择与学习的分辨能力有关。

8 e% O; f9 w: d" n& `
④同化或类比的原则。
4 |: S3 ^. d* C4 ]/ s
学习者对于各种类似的情境有发生同一反应的倾向。即学习者能从已有经验中抽出或辨别出它与新情境的相同因素,作出类似的反应。

- Y2 }' {% b; S
⑤联想交替的原则。
+ o4 I7 v, ]  N' n1 b/ d& w( h
如果有甲、乙两个刺激经常共同或先后出现,并且受到了学习者的注意,那么,以后刺激甲出现,也可引起在来只能由刺激乙所激起的那一种反应。
! ?: B' n3 L. Y$ X: [
2.刺激一反应学说

1 h7 f1 j6 ^3 `6 f/ x$ w5 s4 n
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实验的影响下,提出了刺激一反应学说。华生的理论认为,有机体的行为完全是以刺激与反应的术语进行解释的。他不考虑有机体的内部状态,认为这一部分是“黑箱”。因此,该学说的公式也是S—R。华生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习惯,而习惯是通过学习将由于遗传对刺激做出的散乱、无组织、无条件的反应,变成有组织、确定的条件反应。他提出了两条学习的基本规律。
# C$ \  B5 V: X6 Q3 _
(1)频因律。

) H  @# @" H. i# {
能解决问题的动作在每次练习中是不可缺少的;这种S—R刺激联结建立的次数越多,联结越牢固。

3 E1 P  Z9 ^: H# f
(2)近因律。

3 ^- }  w& Q5 T% m% |! h* j
让尝试与错误过程最后的成功动作,总是前一次练习中的最后一个动作,于是,在下一次练习中,这一动作必获得较早发现。
. W% l. W. P3 S; z* w6 L
3.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 Y; x3 M: A3 {# S
斯金纳在上节所述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他认为,由于人的行动多半是各种各样的操作,因此操作行为更能代表实际生活中人的学习情境。他把重点放在结果控制下的操作学习上。
/ b3 g  V5 R; n0 c
斯金纳十分重视强化的作用。他对强化的解释与巴甫洛夫有所不同,他把凡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均称作强化物。他指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强化的作用。他认为,强化所增加的不是刺激—一—反应的联结,而是使反应发生的一般倾向性,即发生的概率。对有机物偶然出现的某一动作,若能立即给以强化,则该动作复现的概率就会大于其他动作,若强化多次.这个动作就能得以保持。他认为,练习本身并不提高速率.它只是为进一步的
4 E6 C# }# ~8 E# F3 B# x
强化提供机会。所以,强化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的关键。他把学习定义为反应概率上的变化。

+ _! a" s* C/ l7 Y: T
斯金纳认为,直接控制强化物就是控制行为,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强化的程序,采取连续接近的方法去塑造行为,即把动作分成许多小步子,当有机体每往所需的动作接近一步,就给该步骤以强化,直到最后达到所需要的所有动作。他认为,倘若采取这样的方法,无论操作性行为离所设想的目标多么遥远,或者所设想的行为多么复杂,只要一直稳步前进,就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斯金纳把他的理论运用到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中去,在教学上影响较大。
' K+ J: L6 d5 X, e3 U+ d
4.新行为主义的学说
0 ~  y- a/ S6 J7 A+ @# g5 D! Q
以赫尔、斯彭斯、莫勒、米勒等人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对经典的S—R公式作出了修正,他们认为,刺激与人表现出的外显反应之间有中介体。他们把中介体设想为人们的语言和思维的等价物。赫尔以环境的各种因素为自变量,以反应的各个方面为因变量,在中介体中设置动因、诱因、习惯强度、反应势能等中介变量,用行为的数理理论展开了较严密的理论推理,列出了借助中介变量而形成的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函数关系。
0 x- B' l" @& t* I  o- i$ j0 m
+ k1 r" w$ F6 p4 t! n0 j  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5-4-5 00:19 , Processed in 0.056996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