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又又 于 2011-11-22 15:19 编辑
# U- ?) s/ a9 A, h1 x) n2 B1 P" z/ R& F7 U
时间:2011-11-21 19:26来源:新华网 作者:陈 净! t: o7 n1 A6 Q' j8 R& E. e
& R8 K* @% q- j4 M7 z" L 近日,中组部、民政部等18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这被外界解读为——“我国首个社工专业人才的专门文件”。《意见》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做了清晰的界定。所谓社工专业人才,是指运用专业、科学的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帮助他人达到自己能够救助自己的目的。# @% e3 P! \# C. Q7 i3 ~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快,“社会人”逐渐取代“单位人”,亟需成立一支高素质、能适应社会创新管理要求的社工人才队伍。在这样的语境下,《意见》的出台显得尤为及时和重要,为我国社工队伍的建立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S' T+ l e2 w( @& P7 l+ m- |& T
虽然有了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国的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仍然面临严峻考验,物质、精神层面的双重尴尬致使社工人才严重流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李志英教授2010年对北京市70多名大学生社工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9%的人从业一年以上。
Q/ P0 q% d, q 物质上捉襟见肘。除香港、上海等社工发展比较快的地方外,就全国来说,社工的待遇普遍比较低,每个月2000左右的工资显然让他们的生活不堪重负;更有新闻指出,有些低收入社工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在下班后担任各种兼职。
" t, D5 r9 b/ Z1 t9 T9 x' P* m2 t 精神上自我认同感极低。很多社会工作专业的在校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前景感到一片渺茫;而已经入职的社工,也缺乏职业归属感。低自我认同感来源于低社会认知度,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目前我国的社工职业准入门槛很低,从而使得社工的专业属性较差,很多社工不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行政色彩浓厚,掩盖了其专业性。“处理邻里纠纷、修理水管的时候,感觉自己像居委会干部,给领导写报告的时候又像是公务员”,这种职能定位的混乱让人们无法对社工形成正确的认知,也使社工对自身的职业前景感觉迷惘,难以深入开展工作。
* a! F: i K3 q, [8 }! S: o
2 z7 M; \* O, n- d x1 N6 B 那么,如何才能让社工走出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困境,安枕无忧的发挥“助人自助”的使命呢?+ o) h1 E' I" ]
$ y# e8 X4 n8 m7 v ^2 Z; b! z9 G2 u* h 《意见》给出了答案:对现在从事社会服务的人员进行大规模、系统化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建立健全人才评价制度,加大建设投入;大力发展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一方面要完善职业教育结构,科学设置课程,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鼓励一线优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高校授课;另一方面,要为社工专业的学生提供真正能发挥他们专业技能的岗位……这是个很好的开始,而接下来要做的,是要将政策真正落到实处。1 z, s$ f# Y- C
' i# `. T! e7 ]3 [6 X/ H" X6 ~6 ^, S1 H6 ^2 o* _
' z$ y0 G$ X7 B) i$ w1 K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