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社工哥哥 于 2011-9-19 22:30 编辑 $ B% Q, \' o( ~8 Y* U& Z
( I* J Q# }& g# `7 d* Z最近听了一个国内公益界专家的关于机构运作和项目发展的课程,获益匪浅。但本文所要叙述的,显然不是培训心得,而是由培训延伸出来的反思:督导身份的迷思。我想,这篇文章写完之后,迷思其实已经不再是迷思了。 1、专家的质疑 课后,专家留下来,说,哪位学员还有问题,可以私下交流。于是我便待到最后,期望专家能够给我一些关于机构使命制定,项目运作方面的建议和指导。 我把名片递给专家,自我先做了介绍。 专家问,你是领头的?我说是。 专家问,你这个东西的使命是什么?我就简要说了下我最初的想法,当然,我知道不成熟,而我一直苦于不知道如何完备。 专家说,你不知道这个项目现在很多人在做吗?你这个不行,你不要做这个了,直接关掉好了。我一脸的惊愕。 专家又问,你毕业多少年了?工作多少年了?我说,两年多了。 专家说,才两年,太嫩了,我简直怀疑你有没有这个能力来做这个。 本来,我计划是再介绍下具体的东西呢,但听完专家的话,我觉得是没必要了。于是,我就闭嘴了。 专家又和另外一个社工交流:你们丫,还搞什么婚恋辅导,你们结过婚吗?你们谈过恋爱吗?这么年轻,怎么做的来...... 我最初的想法,只是想听听他的意见或者建议。至于做或者不做,做的好或者不好,我当然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我确实很年轻,经验确实没有专家丰富,做的东西如果按照专家的理论标准来看,确实是不值一提。 但这是一个专家应该说的话么?或者方式么?我提出问题,我是将他看为导师,是听了课,觉得有启发,是期望他以他的经验,来帮助指导我完成的更好。 我确实是没能力做好,如果我做非常好,我还需要问他么?如果我什么都优秀了,都已经是他的标准了,那么,我还问他做什么呢? 同时,社工服务确实处于起步阶段,相同的服务确实很多,大家都在摸索经验。如果照这个说法,是不是,深圳40间机构只剩1间,才好呢? 我们也许是没结过婚,也许是没谈过恋爱,但做社工一定要亲身经历么?一定要吸毒,一定要犯罪,一定要自杀,一定要是老人,一定要独居,一定进过流水线...我们才可以提供服务么? 2.香港督导的示范作用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的香港督导。 当我将我的这个作品呈现给一个在香港非常资深的督导时,他说,他很开心看到国内有这么年轻,这么有激情,这么热心的去做的社工,去致力于推动社工行业更好更完善。他也很高兴可以分享多点他的经验给到我,给我支持。 而我的另外一位香港督导,他有着非常深厚的社工理论和实务经验,但在和他督导的过程当中,却并没有感到自己是没有用的,自己是渺小的,相反,他让我懂得更多,让我相信自己可以做的更多更好。 亦曾记得,有次,由于我的不识路,导致督导和我在中午时分,烈日之下,徒步走了30多分钟,当中,我都懊悔的一直道歉,但督导却没有丝毫责备我之言。他只说,没有关系啦,就当锻炼身体啦,认认路还是挺好的,好久没有这么走过啦。 如果是专家,如果是我领错了路,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透过这些小事,我想,大家也应该会感觉出来,两者之间的分别了吧! 而在早前,曾有人质疑过深圳花高价从香港聘一群“绅士”,还不如聘国内的职业经理人,公益界专家大腕来督导社工。 我不否认,专家讲课的内容很丰富,理论和实践也结合,也很有道理。但他是专家,是权威,所有人都是错的,无能的,他是厉害的,按照他的做就对了,就会成功。专家就是通过否定别人来证明自己,让大家都要仰望他的人。 而香港督导是导师,是一个在你身边支持你,帮助你,鼓励你,与你同行,伴你成长,让你变得更强的人。 这两者之间的分别,恐怕就是我们所说的“专业”,或者说是“专业精神”!是尊重、是接纳、是不批判,是支持,是同感同行...... 3.我成为一名合格的督导助理了么? 进而,我又反思,在我督导或者带领我的社工时,我何尝不像那个专家一样呢? 我亦曾自以为是,我有经验,我做的好,社工达不到我的标准,我就指责他们,批评他们。虽然我知道,让刚毕业的社工做的很完备,是一种苛责。 而以他们的角度来看,当他们拿一个成果给我看的时候,我难道没有说过“不会就不要做了”这样的话么? 在我责备他们,说他们做的不好时,他们心里也会这么想:你才两年的经验,你又能好道哪儿去,你又有什么资格说呢? 回头来看,他们当时做的已经很好了!我觉得一种愧疚油然而生。在我成为一名督导助理的过程当中,我还需要更多的历练,还需要更多的角色和身份的转换,还需要学习的更多,成长的更多,以适应作为一个小组负责人应有的品质、才能,以及更重要:社工精神。 感谢专家,为我提供了丰富的课程内容,及交流所引发的反思; 感谢督导,一直为我提供一个专业的社工模范,让我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更感谢我的社工们,谢谢你们在我不完备社工精神时,接纳我作为一个小组长的带领风格!更让我明白,其实,督导最重要的,是社工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