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小琴 于 2011-8-26 17:31 编辑
$ f4 N1 |* j5 k
& }: W- M0 s L5 V2011年08月26日08:14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6 b! d( E2 P, G/ K# p6 j0 [- a
' ^" t A/ H% y/ {# M3 D 2 y6 a4 n+ E7 s, s& M% `0 Q" u
医护人员和义工向市民宣传临终关怀理念。(本文照片均为资料图片。)9 u8 ]* y& Y) B5 A
2 s& x: b' `" r, W0 g $ \9 s# I) t# m; |7 Q: G
义工们在探访病人。2 M1 Q: [8 T Z/ ]8 F( z" p: [
9 O. _ C( Q9 q" f5 ^+ R
题记: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当医疗手段再也无法延长生命的时候,人们渴望的是能平静而无牵挂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然而,由于临终服务供不应求及经济拮据等诸多原因,一些临终病人只能在痛苦中离去。有识之士呼吁
( |: l" Z4 Z3 l
3 \3 x( o& t; f- x6 x. S 本报记者 简文湘) D* N- l( a) {7 `8 [/ E9 J3 m
$ v; d Z3 h1 y' K5 j g+ l 声音:平静地离开人世是一种幸福
' C' ]) I* X2 Y/ N0 ^% M0 Z
* M4 K9 D: Y" y' N4 M v 梁先生父母双亡,惟一的姐姐也已出嫁,虽然在南宁打工收入不高,但“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日子倒也过得有滋有味。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梁先生患上了鼻咽癌,高额的治疗费花光了他所有的积蓄,病情却没有明显好转。一无所有的梁先生借住在朋友的一条旧船上,每日承受着病痛的折磨,绝望之下几次想跳江自杀。梁先生的姐姐家境困难,无力给予弟弟更多的帮助。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梁姐听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宁养院免费为贫困的晚期癌症患者提供服务,于是便提出申请。几天后,宁养院的医生上门探访,送来免费的止痛药,医院的义工也不时过来照料梁先生的起居饮食。那一年中秋节,接过宁养院医护人员和义工送来的月饼,梁先生落泪了:“临走前得到这么多人的关心,我没什么遗憾了。”不久,他平静地离开人世。
$ Y) e- u. V8 } T/ A7 l% x1 p
1 D. x0 l. y5 O# U 在我区,有不少像梁先生这样身患重病而又无法治愈的临终病人,能安详地走完人生之路是患者及家属的最大心愿。然而,要实现这一愿望并不容易。% [5 S8 h% ?2 Z- U: f9 u
+ f& A. I& [: T$ Y# p+ a2 i
南宁市民陈女士的父亲患上晚期肝癌,在某区直医院进行了一期化疗后身体极度不适。在家属的要求下,医院停止了化疗等积极治疗方案。陈父出院后,陈女士一筹莫展:让父亲在家休养,自己和丈夫忙于工作照料起来心有余而力不足,请保姆又放心不下。最主要的是,家里缺乏必要的医疗设施,父亲病痛发作起来该如何应对?“我也想过要把父亲送去养老院,但询问了好几家,不是缺乏医护设施、环境不理想,就是被拒收。”陈女士很无奈。
7 \8 @/ a. N b( [( P4 U1 Z! N) u) ~0 F0 g( U% M
现状:临终关怀服务供不应求
. V: h* x0 N1 C& N }. m' e" Q7 r8 g7 z0 _: Q, E
临终关怀,能让现有医疗条件下无法治愈的患者在去世前得到人性化的护理和关怀,是社会的需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早在1992年,时任卫生部部长陈敏章在首届东西方临终关怀国际研讨会上曾说:卫生部准备将临终关怀作为我国医疗卫生第三产业的重点之一列入事业发展规划,促使其健康发展。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得知,时至今日,在我区乃至全国,临终关怀发展举步维艰,临终关怀服务无法满足需求。6 T/ `* w# Y* e) |" d
1 W" S- X6 }% f, k7 s k, c' w 8月中旬,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目前我区尚无专门的临终关怀医院和护理院(站),全区仅有18家医疗机构开展临终关怀医疗服务,其中有12家医疗机构开设了临终关怀科或临终关怀床位,另有6家医疗机构设有临终关怀家庭病床服务。以南宁市为例,仅有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设有临终关怀科或临终关怀床位。
+ S) f1 N) U8 K# y+ F( G
# ?- L& N0 f- n+ F2 A* I4 _) u8 ^ 2001年,李嘉诚基金会和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作成立了宁养院,作为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一个科室,免费为南宁市及周边县市居家休养的贫困晚期癌症患者提供镇痛治疗、心理辅导和护理指导。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区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服务。然而,随着晚期癌症患者的日益增多,该院面临着资金、人员不足的困境。“宁养院一年可服务550个病人,这意味着每年仅可接收新患者400多人。”该院护士林章华介绍,近几年来,申请服务的患者越来越多,该院无奈之下只能缩小服务范围从今年起只接收居住在距南宁市区100公里以内的患者。尽管如此,仍然难以满足需求。该院仅有5名医务人员两名医生、3名护士(一名兼社工)“我们的医生每周要出诊10个病人。”宁养院主任钟进才说,每接收一名患者,就要做核实申请材料、出诊、上门送药、进行护理指导、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辅导、接受电话咨询等系列工作,这让他们“每天都觉得时间不够用”。
1 U* O" B( P7 b# F
8 q+ R1 y* y+ A9 k. A$ x G0 R 在我区,也有少数社会福利院或养老院开展临终关怀业务,但大多只注重简单的护理,且发展并不顺利。胡先生曾经在南宁市虎邱村一带开办过专门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养老院,两年来护理并“送走”了47名老人。后来房东认为老人在这里去世“不吉利”,收回了房子,养老院只能停办。据胡先生说,有临终关怀需求的人并不少,“至今还有人找上门来要求提供这方面的服务。”- w! L7 k; u. L# `" [% R
3 W( ~' N4 x$ F- H
调查:诸多因素制约临终关怀发展2 k2 P, X, w; t6 ^3 ]1 `9 j4 i7 g
% C' r# S/ }( }) e5 i' }" p: L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制约临终关怀事业发展有诸多因素。, c- G: |& A2 z5 c: I
0 {5 m$ C* S% A- S2 [
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不少人对于死亡心存恐惧,临终关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难以为人所接受。“以前我们去宣传临终关怀理念时,不少市民不肯接宣传资料,说"晦气"。”林章华说。也正由于这种观念的制约,不少临终病人宁愿居家休养而不愿意接受临终关怀服务。一些民营机构想开展此类服务也遇到如场地难找、缺乏愿意从事这一服务的专业护理人员等种种困难。
* @/ k" P7 R' a9 |$ N4 Y& Q4 \! ~0 U/ u+ B
“如今,医疗机构大多重医疗结果而轻生命质量。”钟进才直言不讳。在现阶段,即使是公立医院,也由于自负盈亏而不能不讲经济效益。临终关怀的理念是不再做那些无用的、没有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将重点转为对症处理和护理照顾,从而提高病人临终生活质量。对医疗机构来说,这种“姑息治疗”利润甚微,因此不愿意或不重视开展此项业务。
) t0 N5 \2 G' M" c% i6 L. [/ [& s9 X9 I6 i
目前,我区医疗保险参保率未能达到100%,在客观上将一些经济拮据的临终病人拒之于临终关怀门外。记者了解到,一些临终病人,如癌症或艾滋病晚期患者,往往伴有剧痛等症状。“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实现全民医保,且不少止痛药尚未纳入医保范围之内。”林章华说。因此,在偏远山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有相当一部分临终病人因无钱购买止痛药而只能默默忍受病痛的折磨。1 m3 p R4 n$ n. H/ M$ R( l6 b! k
4 F* G* l' ^; ~) _
在钟进才看来,发展临终关怀,政策支持至关重要。如今医院开展临终关怀服务尚未得到财政补贴支持。其实可以借鉴台湾及香港地区的一些好的做法,如临终关怀服务经费主要来自财政补贴和慈善机构捐赠,且被纳入医疗保险范畴,病人花费较少便可享受服务。, @8 g$ u- g8 I! A( y
/ @, Y9 m7 ^# }9 t! @# c
展望:让更多临终病人接受人性化关怀
* K% `6 Z1 {9 l7 k
9 T. Q! s9 M/ C: r4 T9 j& i 随着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临终关怀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接受。有不少普通市民以义工的身份加入临终关怀服务行列,身体力行地支持这一事业的发展。3 Q4 X& o4 I/ j/ _( y* J
' y( b+ i# F+ Q+ h1 v9 N& x( B 南宁市民韦女士从2007年加入宁养院义工队伍,先后为3名癌症晚期患者服务,帮她们拿药,陪她们聊天,甚至自掏腰包为她们买日用品。“刚开始接触病人,心里是有些害怕。”韦女士坦言,但随着接触的加深,病人的孤苦无援给她巨大的触动,“觉得做义工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很有意义。”于是,她把读高中的儿子也“拉进来”陪她一起探访病人,“借此培育孩子的爱心。”在宁养院,像韦女士这样登记在册的义工有150人。经过系统培训,义工在宣传临终关怀理念、帮助医生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及为患者提供精神帮助上起到很大的作用。. E5 q( h. R- v+ l: J; G( [9 r
3 o" V# E/ h7 p" h& j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并呼吁要加快临终关怀的发展。在今年南宁市“两会”上,市政协委员莫欣萌在《关于从长计议考虑建立临终关怀医院的建议》提案中提出,南宁市筹建临终关怀医院,将会更显其人文关怀魅力。他建议,要加强宣传,让更多的人开始接受这样的观念:临终的人,应该以尽可能舒适和较有尊严的方式度过他们最后的日子;要提早招募和培训专业队伍,并建立长效机制与志愿者队伍合作,为持续做好对临终病人的身心关怀打好基础;政府要出面组织发展提供临终关怀服务这种具有明显福利性的非营利机构;要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和积极参与;用好用活医疗保险。
' _% ?& j7 Z9 v5 J7 _
6 u# I4 @" Y5 K0 H* }: b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病人在临终前得到尊严和宁静。1 b: T0 y9 A2 D. z4 j# Q
# Q% m+ A$ I3 W3 E 新闻链接( o% `, S# B7 }
* h- ^9 c4 r9 m$ l0 \ 临终关怀是近代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就世界范围而言,它的出现只有二三十年的时间。临终关怀包括身关怀、心关怀及道业关怀(灵性关怀)等内容。
) P9 H+ l( J. I
3 L# _: S6 Q7 Q# S E! _ a6 ?* O0 s2 y; Z+ ]5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