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2072|回复: 0

[美国社工] 美国大城市为低收入人群提供福利旅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24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1年08月24日13:53  《环境与生活》杂志

建筑再生与人的再生


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区的乔治王子旅馆  欧美的建筑再生,并非只为漂泊的艺术家提供工作室,为中产者提供时尚的住所,或为大企业提供办公楼。社会底层同样是建筑再生的受益者。美国大城市有不少为低收入人群提供的“福利旅馆”(welfare hotel),入住需要严格的申请和审批手续,类似中国的“廉租房”。这些福利旅馆的改造,同样属于建筑再生。

  《纽约时报》2000年3月曾刊发一组题为《在建筑再生的同时重造生命》的报道,介绍了纽约市曼哈顿区一处福利旅馆的命运。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东28街14号的乔治王子旅馆非常糟糕,被人称为“地狱在曼哈顿岛的大使馆”。这座14层的大楼是纽约市最大的福利旅馆,约500个买不起房子的家庭挤在这里,人数约有1600。这里治安混乱,孩子们在大厅里游荡,妓女在这里接客,非法搭建的炉子熏黑了屋顶,有些孩子被打死。

  1990年,该福利旅馆被关闭,所有房客被迁出。4年后,一个娇小的女人路过东28街,她的目光瞄向了破破烂烂的窗口。她名叫罗赞·哈格蒂,她回忆道:“我想,这是一片残骸,但这就是我要的那种建筑。乔治王子旅馆代表了纽约市对解决无家可归者问题的失败。”她认为,再生后的乔治王子旅馆,能够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典范。哈格蒂女士领导非营利性组织“共同点社区”(Common Ground Community),开始着手改造,并得到来自纽约市、纽约州、美国联邦政府和私人的3900万美元的支持。

  2000年3月底,乔治王子旅馆重新开门营业。再生后的旅馆有着文艺复兴风格的立柱,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时期风格的橡木地板。约1700名低收入者申请旅馆内的416套公寓。他们接受联邦房租补贴,用自己30%的收入支付房租。建筑被装饰成金光闪闪的大楼,为416名低薪工人、无家可归者、艾滋病毒携带者和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单间住宿。较高楼层的大厅被涂上了令人愉快的黄油色。乔治王子旅馆还提供现场的职业培训,旅馆隔壁的一家巴西牛排餐厅为房客提供工作岗位。装饰一新的旅馆拥有电脑房、艺术工作室、社工办公室、休息厅和装饰华丽的茶室,还计划建立诊所。

  “共同点社区”在其官网上称,该组织的理念是“通过创新计划改造人、建筑和社会,解决无房问题”。哈格蒂女士说:“我们自问,房客们并不仅仅需要一个房间,还需要一种生活。”纽约市的其他一些福利旅馆,如“时代广场旅馆”等,后来也得到改造。今年1月31日,超过2800名志愿者在纽约市进行一年一度的无家可归者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全市共有2648人没有任何居所,比2010年下降了15%,比2005年下降了40%。

  校园建筑借再生延续文脉

   坎德勒会堂,原佐治亚大学赫迪球场所在地

1870年的赫迪球场

1875年佐治亚大学的教堂

现在的佐治亚大学教堂

  当下中国,各大城市往往统一规划“大学城”,许多大学热衷于跑马圈地,打造新校区。相比而言,欧美高校往往更注重原有校园建筑再生,以此培育大学的历史气息,延续大学的文脉。

  据美国佐治亚大学校报《红与黑》2010年8月17日介绍,在耗资400万美元进行改造后,该大学北校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校园建筑师发掘到一些可追溯到19世纪20年代的古建筑遗迹,以及19世纪校园生活的日常用品,如篮球票、钱夹、墨水瓶等。有证据显示,其中的一间地下室烧毁于1830年的一场火灾。在挖掘过程中,人们甚至找到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印第安土著居民使用的陶器,这更增添了大学的历史感,这些文物还向全校师生展出。

  在校园改造竣工典礼上,该大学校长麦克·亚当斯说:“这或许是我能感受到的自己离历史最近的时刻。一想到这里就是美国的年轻人最早接受公立大学教育的地方,我内心就感受到强烈的震动。”

  该校历史学名誉教授纳什·伯尼说:“这些遗址能让你想起这个地方最初的生活方式。”当时的大学包括宿舍、图书馆、书店、教育学院和医学院等。伯尼说,复原出的建筑要比原来真实的建筑好,最初这些建筑只是堆在一起而已。

  一味拆旧建新太浪费

  客观地说,建筑再生并非有百利而无一害,对原有建筑随意改变用途,在内部私搭乱建的现象,在欧美发达国家同样存在。

  不能不提的一点是,欧美国家的建筑再生,一般由政府统一规划批准,由具有资质的设计和工程公司实施。毕竟,工作建筑、公共建筑和居民建筑的功能差异巨大,特别是设计目的不同,对消防、水电、供暖、逃生通道的要求也不同。随心所欲地拿旧建筑搞“再生”,自然会埋下安全隐患。另外,旧建筑经历了数十年乃至上百年风雨,难免存在管线老化、设计思想落后等问题,也并非都适合“再生”。当一些废弃的工业建筑,被“再生”成违章建筑,欧美的“城管”处理起来也不客气。

  3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城市纷纷进行大规模旧城改造, “China”也被戏称为“拆呐”,随之而来的野蛮拆迁等问题,也成为社会矛盾的主要爆发点之一。此外,拆旧建新也造成了资源和能源的巨大浪费。2007年8月22日,时任国家环保总局污染控制司司长的樊元生曾公开表示,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仅占世界的5.5%,却消耗了世界54%的水泥、30%的钢铁。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也曾说过,这种反复拆旧建新、过度追求建筑面积的政绩工程,消耗和浪费了大量能源。

  倘若因地制宜让建筑再生,那么中国既可以减少浪费,又能保住宝贵的传统文化。中国拥有丰富的建筑遗产:古代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各时代、各区域、各民族、各宗教的古建筑风格各具特色而又有机联系;近代又遗留了相当数量的欧美各国及日本特色的建筑;新中国前30年还留下了大量带有苏联风格的工业和公共建筑。当然,这些建筑有的带有屈辱印记,曾是外来压迫的象征,但它们都是今人历史文化和物质空间的双重财富。

  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在再生的历史建筑中,延续新鲜时尚的生活

  除了文中提及的文献,本文在写作过程中,还引用了马庆峰、陈刚的《论老建筑再生与城市空间品质的塑造》、周常的《Loft改造——一种多赢的历史产业建筑再生手段》等文,并参考了《新周刊》、美国“共同点社区”的官网、维基百科英文网站的相关词条,在此一并致谢!

  环境百科

  “再生建筑学”的源起


  “再生建筑学”(renewal architecture)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当时以工业革命成果为代表的现代生活方式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传统以居住为主的封闭社区和街区,开始让位于以交流—娱乐—购物等现代商业的空间需求,于是从阿姆斯特丹、威尼斯、摩纳哥等港口城市为先端,在全欧洲乃至大洋对岸的美国,展开了大量的建筑再生运动。到一战爆发时,许多中世纪的成熟城市,已经改造完成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初步对接。同时,经过理论与实践的积累,再生建筑学也逐步形成一门独立而完整的技术科学。

  二战结束后,面对满目疮痍、遍体鳞伤的大中小城市,欧洲各国建设规划当局再一次祭起再生建筑学的大旗,通过再现重建、改造修缮、增建扩建、功能代换等诸多方式,终于在不长的时间内使大多数遭受严重毁坏的城市获得再生。

  到过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人士,会对那里成百上千年的街道建筑还在健康得体地使用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遍布巴黎每个角落的小型家庭旅馆,大多是由一二栋多层私用住宅改建而成的;还有大量的街铺,早先也都是单纯的住宅而已,经过精心改造装修之后,仿佛是针对每家不同商铺量身定做过的一般,其格调气氛变得鲜明而妥帖……这一切成功背后,无不蕴藏着再生建筑学的技术力量。(郑国庆)

  Loft风格
  “Loft”在牛津词典上的解释是“在屋顶之下、存放东西的阁楼”。时下流行话语里的Loft,则是指那些“由旧工厂或旧仓库改造而成的,少有内墙隔断的高挑、开敞空间”,这个含义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纽约曼哈顿。在那里,一批贫穷但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把一些空间巨大、光线充足的废旧厂房和仓库以低廉的价格租下来,并以艺术家的品味,将其改造成富有艺术气息的生活空间及工作场所,开创了“Loft风格”。




该贴已经同步到 小小琴的微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5-1-23 13:37 , Processed in 0.056886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