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国内为数众多的环境NGO相比,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以下简称“河研会”)是第一家可能也是唯一一家以河流、水环境为标的的NGO组织,目标可谓明确。 保护河流和水利开发一直是环保领域头疼的事,三峡、怒江等水利项目不仅引起国人尽关注,国际上也是议论颇多。在此大背景下,环境NGO的生存形势并不理想,但围绕水环境领域的河研会成立仅三年多,发展的确有声有色。 客观的说,河研会今天的发展和其政府背景不无关系,而2003年机构成立时也是借着政府项目的延续,这还要从1993年成都市政府治理府南河项目说起。从1993年起的十年时间,成都市对环绕城市中心的府河南河两条河流实施综合整治,是为府南河项目。为该项目,成都市当时拿出了20多亿元的资金,相当于当年全市的GDP总和,如此投入,可以看出政府层面的治河决心。决心大投入高的府南河项目不负众望,不仅改善了成都市的环境生态,还获得了1998年度的“联合国人居奖”,2000年的“联合国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联合国地方政府首创奖”,视为全球典范。 在局外人欢欣鼓舞、高唱赞歌之时,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的有关工作人员们并没有居功自傲,反而开始反思“工程竣工之日,是水清之时,还是破坏之始?”因为他们发现,由于理念、经验、技术等方面的原因,花了大价钱的府南河工程并未使府南河彻底改观,还留有很多遗憾。府南河工程实施过程中,共截除600多个直排污水口,搬迁改造1000余家污染工厂、作坊、店铺等污染源,还做了大量的雨污分流管网建设,河堤治理,两岸绿化等工程,可是工程结束后,河流的水质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问题究竟在哪里?”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的部分人员开始寻找原因。由于府南河工程治理的29公里集中于城区,属于河流下游,他们向上追溯到河流的中上游,进行实地调研,同时也做水质方面的研究分析,结果发现,上游农村地区的面源污染十分严重。 工程虽然结束了,但遗留下来的这些问题如果不予解决,无疑要带来更多的后患,成立一个专门机构研究这些遗留问题和越来越多的水问题,探索解决之道的想法步入了议程。河研会的有关人员告诉我们说,当时的考虑是单纯依赖政府模式进行水环境治理可能行不通,通过NGO这种形式能够把政府和民间甚至外围的资源调动起来,共同关注河流的治理问题。 2003年6月5日,由原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治理顾问、四川大学环境科学博士生导师艾南山教授担任会长的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英文名称 Chengdu Urban Rivers Association,英文缩写CURA)在成都市民政局正式注册成立,原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外宣处处长田军任该会秘书长,目前全职人员9人。可以说,府南河工程的政府背景和专家优势为河研会的成立和发展提供了稳固的基础和条件。 河研会在成立至今的短短四年里,从乡村环境教育到城市地表径流面源污染控制,从府南河上游可持续发展示范村的设立到保护成都饮用水源地“柏条河”行动,一项项工程进行的有条不紊。 河研会的成立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水务局、环保局等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有关人员对我们表示,NGO的发展独创性是一方面,但也不能悖逆政府发展的宏观思路,河研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背景也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比如,政府层面相关课题经常交给河研会进行,而河研会在府南河上游的示范村项目如果能够成功,政府方面也计划拿出配套资金予以支持和推广。 在河研会志愿者方面,很多从相关部门退休下来的工程师等组成了河研会志愿者的专家组,这几十位从各个岗位上退休的高工程师们工作不计报酬,而且热情极高,建立了一支稳定的专家团队。在他们的带动下,上百人的大学生志愿者队伍也参与进来。 凭借政府项目的支持和专家们的职业精神,河研会摆脱了NGO组织对基金会的依赖性,拓宽了收入渠道和合作领域。 河研会有关工作人员表示,NGO如果只是形单影只的埋头做事,和政府、企业的意愿宗旨相背离,可能运作起来会困难重重,河研会依靠工作的专业性和影响里,拓宽了与政府和企业合作的领域,收获良多。 现在的河研会不仅坚持本地化研究,更进一步将本地化研究的成果以及经验,拿与外围的其他机构进行分享,目前河研会和云南绿色流域、香港社区伙伴、WWF、美国水保护者协会、富平学校、微软公司等都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联系人:田军(秘书长) % G% C8 Y* ^0 W2 n
地址:成都市金家坝街7号交通大厦302室 邮编:610015
) c, w. b) q3 z8 r电话:+86-28-86263969
0 L* V& k" q* U9 `. w传真:+86-28-86263994
U- g2 D! O+ Q" s' U7 ^$ P/ V6 e5 H' J$ S! l3 D
1 P% Z. U8 j# q; s( k# 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