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园里飘舞着鲜亮的红丝带 - X" b5 A4 A' u% S
特别的黄如方和他特别的防艾抗艾协会
, g: j! c0 x6 b( X! x+ P* {来源:今日早报 时间:2005-05-24
" y6 S }$ K3 h+ y# v$ |
4 g: s0 `, J* C- l; ]艾滋遗孤,儿童节不该忘记他们
+ R2 @# w; ] a1 l( B2 X5 P4 `
& j T) J8 }! v" ^" c4 [ 黄如方说,其实对“阳光家园”的孩子来说,“艾滋孤儿”这个称谓有歧义,“河南一些偏远农村因为贫困,不少农民都以卖血为生,结果感染了艾滋病,不少夫妻双双去世,留下了孩子叫‘艾滋孤儿’,但孩子本身都是健康的。”河南当地政府建立了“阳光家园”来收养这些孩子,这些孤儿缺少许多原本应该由父母给予的心理和物质关怀,有时甚至还要面对村民的误解、歧视和排斥。9 b) ?# @3 _4 |) p% `: `$ x% i# c0 {
, _( F$ g Y( c0 S- y' p9 X “四人新闻组”赴豫实地调查& J# p( s% d. q4 [2 q2 t$ x
. Y1 P. ^# y1 m; P/ E
2004年10月,由黄如方发起组织,裘利、郭栋、叶海三名同学参加的“四人新闻组”,赴河南采访调查艾滋遗孤的生活状态。“我带的三个成员分别是拥有摄像、摄影和文字专业知识的学生,凑齐这3个人不容易,许多同学的父母坚决不同意孩子去和‘艾滋’打交道,成员换了好几轮才选定。”只有黄如方没把这个行动告诉自己父母,一行人带上相关药物和摄像器材,义无反顾地出发了。1 J( ^( \' k% g" G
9 }: D% o& b+ k% ]* `! \
在开封,他们带着三名艾滋遗孤和一名感染者去吃德克士炸鸡,孩子们的表情快乐得没法形容;在商丘和驻马店,他们实地调查,走访了几名艾滋孤儿及感染者的家庭,并对柘城县和上蔡县的两个“阳光家园”的艾滋孤儿进行了分析比较;在郑州,他们拜访了“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央视“2003感动中国人物”的高耀洁老师,和她探讨了艾滋孤儿的领养方式,以及大学生应如何在社会上发挥宣传作用等问题。0 l e' i7 L3 F& l- U5 Y
+ l1 u2 g) A: y$ \$ F9 }2 ]( ?& w 《他们的故事》让师生泪流满面
$ y% O: |$ [% f8 @9 v% g* V3 H$ L # s! C2 G, ~. T5 r1 I
回到杭州以后,“四人新闻组”在城市学院报告厅举行了“《他们的故事》河南艾滋孤儿探访”报告会,四个大三学生用DV和类似《实话实说》的方式讲述了他们从10月2日到12日关于河南之行的调查实录。报告会上,有人主动上台抒发感受,有人流下了同情和感动的泪水。报告会后,200多名师生当场发起捐款;在“我为艾滋孤儿添衣裳”活动中,参与者达4000多人,共捐得衣服近万件。5 B" S7 R5 O q, w
3 c2 Z/ T0 r% Z/ a& L 2004年10月,黄如方发起成立了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生科分院“红丝带”防艾抗艾协会,协会以其公益性、参与性、学习性吸引了众多学生参加,现共有40余名来自各年级各专业的志愿者。协会成立至今,已得到了福特基金会(中国)、国际教育协会驻华办事处、北京知爱行信息咨询中心的项目资助,并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中国)、北京红树林组织、河南焦作大学红丝带联盟等组织、单位开展了合作。5 o: k* K) \ c h5 [
7 a2 m& y7 z" B7 @; w l
黄如方说,艾滋孤儿们“阳光家园”,是六一节不该被遗忘的角落。
( B9 G; h5 i2 ^0 Z0 e
5 j' n7 F w# \7 o7 o1 u# C: N) l “谁不尊重‘阿姨’,我会不客气”( o9 k4 l) Q0 D" b0 U
# S/ v. b) k4 e2 P C1 @ “红丝带”协会的成员,常会提起“阿姨”。去年,“阿姨”的到来,对于黄如方和“红丝带”来说,是里程碑式的成绩。“阿姨在树人大学演讲的时候,一名男同学激动地要求当场与她握手、拥抱,全场掌声雷动。这是真正接受艾滋病感染者的表现。”9 Q1 y* A/ F( |6 Z! H( i
; W+ I4 `- ~9 {+ J0 ^ 他们所说的“阿姨”,是河南上蔡县文楼村的一位艾滋病感染者,李茹。经过长时间的交流,黄如方的坦诚感动了李茹,首次尝试着面对学生群体敞开心扉。 x7 [6 ]5 j' l! g$ X: t$ j9 l
9 L* A* K& p. F 2004年12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树人大学联合举办了主题为“平等,倾听,战胜艾滋”的杭州高校艾滋病宣传周活动。宣传周期间,黄如方以及“红丝带”防艾抗艾协会的几位成员天天陪李阿姨吃饭、聊天,拉着李阿姨的手在校园内行走。“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向同学说明,这样不会传染艾滋病,不要把本已不幸的艾滋病感染者排除在生活之外。”
5 B, `* W9 Y* o
9 s+ [: w- {' p “谁不尊重阿姨,我一定对他不客气。”黄如方甚至还说了这样“不客气”的话。3 ?6 `, {: B$ L# z) j) |* W# k
3 t- f& |6 Z- _ x- R6 ?- E
“红丝带”,“老大”牵得有些累了
8 I1 S! t |, ^$ _( I6 P$ r 1 V& H* Q4 t. J5 O; b
虽然个子小,黄如方在协会里的“一把手”地位似乎不可替代,在“四人新闻组”中,另外3个身型高大的男孩,称他“老大”。
9 n0 T; G E* Z; S* {8 q# ?6 P x( O
1 g# l( L$ X G “一把手”自信而有想法$ e% \8 _7 R- i, U0 ?4 e
3 k$ A4 o N9 K+ ]) s 而记者在与黄如方的交谈中也确实体会到了“一把手”的自信:“我是学广告的,大学生搞防艾抗艾宣传,也要有策划、有实效、形式要新,目的是吸引同学来关注,改变现状,我大学以来一直在关注防艾抗艾题材,如果我所做的一切缺乏意义,‘北京爱知行’就不会把2000美元的调研资金和课题交给‘红丝带’,这对学生社团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 J' v0 V9 ~0 R
3 ^0 [: w9 Y/ y' C1 [7 ] M0 U 讲到资金,记者随即问他是不是为“红丝带”的活动贴了很多钱。“次数太多、太碎,我自己也记不清楚。用父母给我的大学生活费去支持防艾抗艾活动?怎么可能!我现在的生活费用基本自己承担,搞公益,还有学校、社会团体在支持我,我自己贴一点,算什么?”
6 U( i$ ^" S' j- Y: n: A 6 h: T3 R" C2 y) ~! ~; p( L/ Y
“红丝带”不是生活的惟一& ] z4 M" L0 k- w
; w9 k; z5 u6 {' S
问起对协会工作的想法,黄如方的回答却多少让记者有些意外:“其实,我觉得应该从这个工作上退下来了,我早该退,只是怕退了以后‘红丝带’的激情随之消退……我并不希望‘红丝带’成为我生活惟一的重心,我喜欢很多东西,摄影、旅游,创一份自己的事业。”黄如方坦率地说:“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去影响别人,虽然我确实改变了身边的一些人,可我没有能力影响全社会……”4 m e* g! E+ F5 [1 \
' ^9 G }/ M4 X0 x$ j 吴颖珊和王立斐是“红丝带”防艾抗艾协会的新成员,他们都是在“河南艾滋孤儿探访”报告会后加入协会的。现在这个协会的内部结构已经比较完善,谈到黄如方一年后就要毕业了,他们表示:“确实,我们个人的能力很少有能和黄如方相比的,但我想,诸多成员的共同努力,会把协会运作得很好。”% ?$ g7 Z+ ?, C6 \: K; \1 D$ a
& D' q4 P0 D, y9 m+ t$ u/ j. G 相关看法
; i% P1 J" e v! o( ~
1 |/ x I- o- U7 j# ]' D) U3 ~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总支副书记、副院长张兰欣:
8 R5 w, d7 c) |4 l: M' r
* \5 W9 S" A4 ]6 ?, X “黄如方最难能可贵之处,就是他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虽然他的身体情况比较特殊,但他自强不息的精神却是许多人都不如的。他善于思考,有毅力,人生目标十分明确。他从来没有把自己当弱者看待。”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一学生干部:+ u$ [9 r' X$ C# L9 p9 v; q
! W' T+ D `& m& O
“我们都觉得他是个十分理想化的人,不过他都能把理想转化为现实。他对防艾抗艾的工作是很投入很执着的,但有时候也有点偏执,据说他拒绝接受对艾滋病一无所知的人的采访。”“红丝带”协会成员吴颖珊和王立斐:小方(同学对黄如方的习惯称谓)工作上对我们的要求十分严格,也是很用心地在维持着这个协会,我们挺佩服的。
( i ^& u4 L3 Y- z {" M
6 Y- P0 |9 w7 F% ]; \ 黄如方心语
: H: v) h/ s+ t) S
, V8 I: L* T# g: u6 j7 r: ]9 h ——确实,我最不赞成的就是把我当成弱者看待,把我对“红丝带”的工作激情归结为弱势群体之间的惺惺相惜。爱心应该是人人都有的,我从小在关爱中长大,我最大的胜利就是没有任何心理阴影,别人能够给我关爱,我同样可以把这份关爱再传递给河南的艾滋孤儿。
6 T9 P- h# p5 J' m: D) ~3 a 6 o& X7 H- ~& V/ g5 U, ^( A5 C
——我有时候也觉得自己算是比较执着,那是因为我做得很开心,很充实,而且“红丝带”的运作还在上轨道,我放不下。确实我拒绝过一些人的采访,因为他们对许多简单的艾滋病常识都不了解,这或许也和我的性格有关,我希望大家来关心的应该是一个公益事业,而不是我个人。
1 h5 |! f1 F# v
2 m% B6 m# Z9 q- v, G$ f ——不错,我想把“红丝带”的意义超越普通的学生社团,“红丝带”已经和国内、国际上的许多相关组织有工作往来,同学们不能用“学生社团”来定位自己,我要求同学们学习每一封对外函件的称呼、措辞表达,这种要求或许太“成熟”,太“成人”,但我们要和国外同年纪的学生比比,人家都能自立、能成就事业,我们为什么不行?
* {2 b( s0 P1 z y/ i: [$ w2 ` ! O) E9 _# \; t
2005-5-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