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家鑫父亲难辞其咎
/ z2 K. w9 N+ _ y# G* p- j. W药家鑫杀人案的报道出来后,公众的普遍反映就是无法理解——他为何要这样做?人们只好把他斥责为“疯子”、“恶魔”。然而,人不可能天生就是“恶魔”,有必要追问,是什么样的后天环境,塑造了这样一个人。5 c+ H; _8 }/ ]+ @! C. S. |
3 v) J0 M( u- l5 l) e$ l
药家鑫21年人生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里度过的,他的家庭,对他的性格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9 K) h. p8 T) n# G6 K9 W4 n+ N4 C; \
随着更多信息的披露,我们得以看出一些端倪。( a7 t5 x* `" l/ F; z; _
1 I# _/ I: g/ E6 s3 Q9 s) ? 药家鑫父母向受害者家属道歉 2011-04-08 第 1617 期
. u9 Q8 s: U0 q1 o! A4 w/ i9 b5 Q* [8 f
今日话题 ) N% t+ z0 L- i' q) v6 f. T6 ]
药家鑫有个怎样的父亲: l G* u3 S' K1 J) w4 g
| | [url=] 中国父母习惯对孩子展示权威[/url]
U1 H* J7 t+ q* r他的父亲是典型的“权力型人格” ' a' Y i, G- O; U6 Q. D
心理学家弗洛姆总结过一种“权力型人格”,就是指一个人强烈渴望别人顺从自己的意志,一旦不顺从就会让他怒火中烧、暴跳如雷。家庭、尤其中国家庭是这种人格最容易施展的场所,因为中国家庭给了这种人格最少的制约。
0 M! G1 Q& a, G+ t2 t$ N与一般人的认识不同,“权力型人格”并不是简单的“命令——服从”逻辑,它的真实逻辑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投入——回报”,也就是说,他把对你的命令视作投入(我花了这么大价钱让你练琴),把你的顺从看做对他的回报(你好好练琴就对了)。 5 ~/ f" v! b& M! r
第二种是“贬损——听从”,也就是说,他对你永远不满意,永远否定,你做的差,他说你“不争气”;做得好,他说你“翘尾巴”或“还不够”。总之,你永远还“差得远”,应该听从于他。
" o) a2 w+ q+ ?8 k( r从新闻报道透露的信息看,药家鑫的父亲很符合这种人格。他一方面自认为对儿子倾注了全部的心血,要求儿子绝对的服从;另一方面,他很少认为孩子有做好的,不会去表扬孩子。 | | | | 这样的父亲容易对孩子惩罚、憎恶、刺激、贬低 孩子未必会喜欢父亲的这种投入,反而往往想逃离,也就是不顺从父亲的意志。
& `& t% a/ Y1 C- N8 G) l6 y' a以药家鑫的家庭为例,父亲对这种不顺从,会表现出惩罚——拿皮带抽、关地下室;憎恶——对你失望、觉得你倔,甚至说出“你那么丑,没有人会喜欢你”这样伤人的话(得有多么大的憎恶才能说出这种话啊,而且越是憎恶,越会看你哪都不顺眼,动辄得咎);刺激——误以为孩子的不顺从是因为自己的投入还不够大,所以辞职回家专门看管你,以加深投入来刺激你,让你对自己的不顺从内疚。这些是对第一种逻辑破裂的回应。
0 T7 z8 B2 [- k- m/ q而在第二种逻辑里,父亲会靠经常的贬低你建立他的领导地位。 | | |
0 |, L0 D% }' t, }; F9 J
+ ]9 w" B) L! [" S0 H7 S) @5 v0 E" s, S9 p& s& v( Z8 _/ q) `
3 K; x# }% {9 M; N# W9 q6 y | 药家鑫实际生活在一种“家庭恐怖”中
% G( G4 {2 e7 b6 Y4 p$ c H心理学家武志红把这种父亲对孩子的暴力(包括冷暴力)称为“家庭恐怖主义”。的确,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家庭还不够恐怖吗?药家鑫对自己成长经历的主要感受就是“不快乐”、“没意思”、“无价值”、“恨父亲”、“想自杀”。 ) V, u- T9 y; z! g6 m
| | 6 u C/ F# _# d+ y
, x% y. d1 L; O/ G+ a0 l* U! e/ K
“家庭恐怖”塑造了药家鑫怎样的性格
+ E. g, D6 L! b' b |
g, [1 O1 J. g& B! q6 R
- k$ Q" X5 m$ v! B, u
5 ?& n" \' J$ R; ]& J; F G8 U' z
- D8 T( }# }( o$ x9 f- K/ Q! [* A
S. s2 }: a5 \; P$ E5 Y/ ~
& m, H8 h+ y8 E5 |8 v6 C% R# g. S& z" z; S% X* _
| [url=] 药家鑫看起来像个乖孩子[/url] + u4 P$ s" C2 o6 t2 ~
! D: {7 i' M" n" p$ | g$ ~6 |怕父亲 8 U2 V( F. ^! \/ g' p4 y
我们说一个人怕蛇,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蛇会咬人,怕蛇是理智的行为。但是说一个人有怕蛇的性格,那可能他看到一条绳子都会恐惧发抖,那就不是理智的行为,而是条件反射。这样的性格形成很可能与这个人被蛇咬过有关。 " J. f1 E( Z3 W" T! e3 v q
如果父亲总是带给你伤害,久而久之,你就会形成怕父亲的性格。严重的,看到父亲的影子、听到父亲的声音都会紧张出汗,如果看到父亲阴沉着脸,那就更会惴惴不安。父亲(条件)意味着不好的感受(反射),越是接近于要攻击自己的父亲形象(比如阴沉着脸的父亲),就意味着越不好的感受。 + c+ J& u4 L2 a' b) z. a* z
药家鑫就是这样的性格,当问到“你知道些什么?”时——药家鑫回答很简单:知道的只是对父亲的惧怕、别让父亲斥责。 | | | | 进而怕“惹事”
4 p0 L8 a5 o! R& [8 Y) N7 W/ _' r怕父亲为什么会引起怕“惹事”呢?因为“惹事”就预示着那个要攻击自己的父亲将出现。“惹事”本身也许并不可怕(比如打碎一个杯子),可怕的是父亲(会因为打碎杯子呵斥自己)。这时候“惹事”(条件)就会引起不好的感受(反射),唯有把“惹事”和父亲之间的关系切断——掩盖起来不让父亲知道,才能消除这种不好的感受。 2 \ r% E5 C7 Z: ` [: x" T& K
| | : X$ K( N- }; B0 I. h9 N+ r4 q, k
9 P5 L2 e ^$ X0 T: j
怕父亲的性格影响了药家鑫车祸中的行为
6 A* F+ U' Z4 u | | [url=] 肇事车辆[/url] ) H7 r5 u0 A/ ^5 }
& X" D2 ~* z2 P) E反理智的行为如何出现
5 B, U* X- u" r药家鑫去投案自首,从理智的角度分析,他当时内心最不好的感受是由什么引起的?——显然应该是可能要面临的死亡,因此他当时应该最怕死才对。
/ m( Z2 _* f7 T& ?: }但恰恰不是这样,药家鑫说,“我去投案自首那天,我害怕我爸爸,害怕见到他”(他阻止母亲给父亲电话,因为他太怕父亲了)。也就是说,他当时最不好的感受,不是死亡引起的(理性计算的结果),而是父亲引起的(条件反射的结果)。 | | | | 车祸之后发生了什么
* z: ^7 O* [7 Y1 ]2 d6 [车祸发生后,从理智的角度分析,药家鑫当时内心最不好的感受是由什么引起的?——应该是闯祸后要赔钱、还可能坐牢等后果。但从药家鑫的性格分析,他当时内心最不好的感受实际还是由“闯祸了父亲会对自己怎样”引起的,这时候,主导他行为的是“把事情掩盖起来不让父亲知道”。 * q- F/ ]5 Z. Q! z( D* o
事后药家鑫说,他当时“怕撞到农村的人,特别难缠,我害怕她没完没了地缠着我的父母和家人”。藏在“害怕她没完没了地缠着我的父母和家人”后面的实际意思,是“害怕父母(尤其是父亲)会没完没了的对我失望、斥责”。 ( x# M* n8 P0 a( F. p# N
| |
0 A! h. m' @4 G n, C& _9 s5 l# q0 ~
0 d/ ~6 @4 K2 l- x. o2 Q“权力型人格”的极端表现——你去死吧1 {7 \6 X5 I4 R \; \$ O
| | [url=] 药家鑫案庭审现场[/url] % D' t( K! z( Q( s2 n# A& g
6 f4 l+ Y% K" G4 J张献忠为何屠蜀 6 s3 E& W3 a- F @: R
明末,张献忠把四川人杀到“虎豹比人多”的程度,这种残酷一直让人费解。其实这就是“权力型人格”的极端表现。张献忠有一道“圣谕”,文曰:“天有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意思就是说,我(天)给了你们那么多好处,你们(人)竟然还起来叛乱,我恨死你们了(注:张献忠1644年进军四川,扫除了那里的权贵,并建立了军营式社会,他自认为这是对百姓的保护,但是百姓却受不了这种束缚,反而跟着权贵叛乱)。 于是他一怒之下,就让这些“忘恩负义”的人去死了。 | | | | “我们对他(药家鑫)的恨,远远大于任何人”
1 P% X9 W# e! n( ?8 y药家鑫的父亲说,“这个(药家鑫),我们夫妻俩为他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他却以自己的行为彻底摧毁三个家庭,我们对他(药家鑫)的恨,远远大于任何人。将来法律怎么判他,都是他应得的”。这段话,浓缩起来不正是:“天有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 | | / T" b! N3 @$ x$ ~6 H6 R/ J; o
; ^6 c d% L! F" Z! \5 h* S- q( p+ \3 w( W
在专题《保护儿童 先戳破父母谎言》中,我们已经深入的揭批了父母假借爱的名义对孩子的种种伤害,药家鑫的家庭正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正可谓是:爱,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
3 \) J1 N* t* b0 ^+ \. U1 N$ F( u! P A/ Z4 Y
---------------------------------------------- 3 ]) R* E# Q! b7 ^% j
1 u6 _% G2 t; E" k6 z2 k% |
In our "culture", are the fathers the only persons suffering from such "inferiority complex"?
) f: u# i" c F- E In what ways does Confucious advocacy on absolute loyalty to the rulers & absolute obedience to the fathers still condition people's subconscious behaviou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