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一些因素严重制约其发展,如何处理好这些矛盾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L2 y4 D/ p1 o2 n
关键字:新农村、建设、农民、农业
A/ P+ }1 }, B6 A' K5 e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M9 m9 J* [5 w7 ^5 @, Q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其次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第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第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x' V) q8 k( H: b" F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R+ q2 w/ u4 | f6 N2 F" U" e
二、新农村建设中制约因素分析 : Y: \! S V, j2 j9 g! H% j7 e
1. 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虽然受到了来自市场化改革与农村制度创新的共同冲击,但迄今为止,这种二元经济结构的依然是制约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倡导城乡一体化,对于“城乡一体化”这个名词,我们也确实不算陌生,这也是我们为之付出了巨大努力的一个名词。回顾过去,我们确实看到了农村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可喜景象,农民的生活水平相对过去也确实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农村离城镇化还有相当远的路要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离我们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我们的农村绝大部分仍然是贫穷落后的,我们的农民绝大部分仍然是过着和城里人截然不同的生活,城乡非但没有一体化,两者之间的差别反而越来越大,农民非但没有因为生活水平比以前提高了而感到满足,反而对现实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不满。 2. 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广大农民在实践中的创举,这一制度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曾起过积极作用,大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方式也存在不足:(1)小农生产经营模式本身缺乏吸纳资金和技术的机制。由于小农规模经营导致土地无法适度集中,土地分散有余,统一不足,无法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大型的农机设备难以进入中国农业生产中去,无法形成对现代化基础设施的有效需要,难以吸引有关部门和企业资本进入。(2)小农生产模式既难以抵御自然风险,又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农产品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与其他产品市场相比,由于小农生产的分散性,不利于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不利于提高农业的竞争力,难以形成有市场发言能力的利益集团,因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3)小农生产模式本身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的缺陷。小农生产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3. 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是一个社会的风险规避机制,是对公民基本生存环境的保障,它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支柱。然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的落实有待进一步加强:(1)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不能适应现实需要。除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基本开展起来外,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均呈现出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等特点。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社会的风险和压力正在不断增大,农业是弱质产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市场风险高。而目前,包括进城就业的农民除了土地之外,没有别的生活保障,土地的养老保障的功能也在逐渐弱化。(2)以家庭保障为主,农民面临的风险较大。现阶段农村居民应对生存风险的基本方式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制度化的社会保障,如养老、医疗保障及社会救助,在农村社会保障中只占极小的比重。 4. 农村的义务教育制度。虽然这几年中国的农村义务教育有了较为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1)国家对农村的教育投入不足。一些政策不利于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在不断增强地方政府投资办学的积极性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和不足。由于欠发达地区财政来源极为有限,无法从根本上保证教育经费的落实和支撑教育事业的运转与发展。(2)师资方面存在突出问题。教师待遇偏低,农村教师工作在最基层、在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但享受的却是比城市教师低得多的待遇。教师除了工资,几乎没有任何奖金、福利,这对广大农村教师显然有失公平。除此以外,广大农村教师在医疗保险、养老、住房等方面也缺乏应有的保障,这就导致很多人都不愿留在农村教书。农村教育师资缺乏。(3)农村初中课程设置不近合理。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3以上,农村中小学学生占全国中小学的比例是75%。在劳动力中,中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73%,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但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农业的贡献率只占27%左右。从全国的统计数字看,农村中从小学进入初中,考入高中,继而进入大学的人数仅为15%。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农村课程设置与城市一样,采取相同的教材、教法、进度,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5、农民主体自身的局限
. C% V- x2 b4 |, Z% h. B4 W# j7 h f7 w。首先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有关资料表明,全国4.97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文化程度的只占12%,而小学及以下的占40%,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受过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在影响部分政策落实的同时也严重制约了乡镇企业做大做强。其次农民政治素质和政治心理不足。中国现阶段农民的政治参与一方面几乎全部是自发的,大多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具体利益而进行的问题性参与而没有把参与政治当作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不能自觉地、经常性地进行政治参与;另一方面传统的思想政治文化也在影响着农民的政治参与,乡土观念、重礼俗而不重法制、对权力既崇拜又疏远的心理状态、官本位思想、盲目从众”等深深积淀在许多农民的内心深处。在一定区域内产生了对政治参与的冷漠问题。1 R) g' f1 _5 c# R/ `. U F2 U2 P
所谓政治冷漠症是指“主体在有选择权的条件下,对政治生活缺乏责任心和兴趣,缺乏参与政治活动的动力的一种心理状态”。由于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因素导致中国农民普遍缺乏政治意识,对政治参与较为冷漠。第三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缺乏真正的利益代言人。农民处于高度“分散化”状态,农民进行政治参与主要以个体或者小团体为主要形式,导致利益表达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2 Y+ p) ~7 _' n% a& H* ^3 {% n三、总结4 ?- a7 Z. B0 ]1 ]4 N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虽然现阶段还存在这许多问题,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方向是不会改变的,作为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应当更好的了解新农村的变化,这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加强对农村的关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参考文献:
7 r5 {6 `& U4 f9 Q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权威解读》
, z( l0 L/ D" X* D- V0 L7 P孙君,王佛全,人民出版社1 C! H8 l2 b5 u+ m. W" T3 G
。2 P9 B7 g5 t+ m! P
2、《 社会主义新农村流通服务体系的现状与展望》吴佩勋,中山大学出版社。1 T$ c, Y; b- i5 U/ j. m
3、9 C6 ?) ^1 h& w: u4 o8 i
《 城镇化与新农村》
5 o* m. { o- \4 p8 J, }* T胡必亮,李玉祥,重庆出版社。* R8 X% I7 v6 y: k7 q* A
0 M: q' u# O7 I+ b5 _8 j2 _3 n
. z1 [: N& r# r, ]2 C; N7 C( h$ \* Z' c* r% Q3 ]1 m: x8 y1 }1 |3 \'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