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讯(记者陈凤莉) “我国现在仍缺少大量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倪邦文近日直言,这是目前社会工作的短板。在他看来,现在的社会工作者不仅缺质量,也缺数量。“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提出需要各种人才力量参与进来。”他说。
$ s$ R% h/ P" |( @; R3 x3 S 中国缺少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 ?- Q1 A" \5 ` L% n
在2007年一个志愿者论坛上,香港浸会大学社工系主任黄匡中曾经谨慎地表示,“中国将迎来社会工作的春天”,但是如今,似乎还并没有看到这个春天的影子。' M( r; F( k/ n- c8 ?+ l
尽管近几年社工团体和社会工作者的数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5年,注册社工团体已有1.5万个。但是,“未来社会工作在需求上仍然存在大量的专业人才缺口。”在深圳市民政局社工处处长骆冰看来,目前的社工数量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 G0 `/ X& e) O* @ 据了解,现在中国的社工专业科班出身的,总共不到10万。而开设这个专业的学校有240所,每年培养社工人才大概在一万人左右。
+ C4 U" x0 P8 ~) Q9 I “这与社会需求差得太远了。目前社工体系发展比较好的是深圳和上海,可是即使是在起步较早、模式较成熟的深圳,专业社工的总量也仅仅只有1300多名。”深圳市政协副主席、深圳市司法局副局长钟晓渝告诉记者。) D- w+ l9 g- C( _8 k
不仅是数量,在专业水平上,中国的社会工作者也有不小的差距。& B, I8 ?+ a. A! C% U8 D, R, l
“你们的社工都是实习生的水平。”骆冰清楚地记得深圳市民政局社工处请来的香港社工督导,在给社工们培训时说的这句话,原来并没有具体感受的他,在督导培训的过程中看到了差距。
0 E& ^0 Z3 ?6 C3 {" S6 z! E8 I. T3 D; J “即使是科班出身的大学生社工,也要在督导的培训和指导下,经过一年时间才能熟悉工作。”骆冰坦言。7 B& H. h. k: p
社会管理创新呼唤更多力量
5 b5 C, k2 z7 F8 H2 `' _7 L 事实上,不只是专业社工,在社会管理创新提出以后,整个社会管理体系中都缺乏各种社会工作人才。
' @7 o$ X$ U, b2 b: o 据全国政协常委、农工党中央副主席陈勋儒了解,目前,全国有84689个城市社区、59.9万个建制村(社区),共有社区居委会成员43.1万人、村民委员会成员234万人,社区公共服务从业人员215.8万人,社区志愿者2900多万人,还有一批具备专业知识的兼职工作人员进入社区工作。
( g9 ]# ^- V$ f! D3 E _ 但是这样的规模对于整个社会管理来说,仍然不够。* A- d6 V* U' p3 \
有统计显示,如果千人以上的学校每校配备一名社会工作者,全国即需要8~10万名。若每个县级中心医院都配备1~2名社会工作者或心理咨询医生,全国大约需要1万多名。若每个老人院配备一名社会工作者,全社会共需2万名。另外加上社区工作、矫治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等需求,有人预言,到2020年中国的社会工作人才至少需要16~19万。
, g. L. [5 i% \! ?& _" r! ` `1 f 而这还只是一个保守的估算。去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300万社会工作人才的目标。4 U4 }- _1 g1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崇富认为,社会管理是个新的领域。“它涉及到教育、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这样就需要大量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来参与,进行社会服务。”他说。比如在碰到家庭暴力的问题时,一些社区工作者或社会组织就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帮助咨询、呼吁、寻求解决。在他看来,类似这样的工作者还需要很多。
9 {0 x9 V( w# q5 F 钟晓渝跟社会工作者打过交道,“我们做法律援助,请他们来做辅助性工作,做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因为有些人求助的不仅是法律方面的问题。他们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认为,中国应该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各行各业的社会管理中。
0 T, h9 {- e+ X' {8 d 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杨胜群认为,社会管理是为大众提供公共服务,而且公众对这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在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社会管理体系中,政府不能唱独角戏,更多的工作是需要各种社会工作者来做。
1 ]. k2 }: A9 p 社会工作人才应向专业化发展
& E$ x* T3 x' o1 q 钟晓渝认为,中国的社会工作者应该向专业化发展。因为很多工作,如果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是做不了的。“比如假释犯的社区矫正,比如学生的心理辅导,比如介入法律援助等等。”5 h$ I, f9 z0 ?: W1 R! ?2 l
对此,倪邦文也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中国的社会工作应该在学校里就加强其专业化。9 _. i) W. Q2 K/ q: T
“现在很多高校都有社会工作专业,但大都比较偏重理论。”倪邦文认为,这阻碍了社会工作人才的产生。( Q9 \% @! N' Z% v# s
“很多学生毕业后进入街道居委会、老年人护理中心、残疾人服务中心等,其实这些工作都需要一定的专业性。”钟晓渝说,不过更多的人并不是科班毕业,而是来自于各个岗位并参与社会管理中的某一项社会服务,“比如社区志愿者”。" }8 m* Y, M8 j9 Y% C
在杨胜群的印象里,“社会工作者”这个概念还没有进入到大众的生活中,更多的时候,这种社会管理的参与者是以志愿者的身份出现的。
, r B0 N# o) u/ N& Q 今年的“两会”,倪邦文带来了一份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提案。他建议,要加强高校的专业设置。他认为,社会工作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高校教育中还要加强职业培训和实践。社会工作专业不能只看论文,更重要的是实际操作。
0 d. o7 }4 @* c# w( G9 G( j 骆冰也认为,目前的大学只提供了一般的基础教育,事实上,在社会实践领域中加强社会工作者的培训也是大学的职责所在。& V% q( ]* r( N& h/ |, J$ u
“我们希望招收一些实习生来从事社会工作,最主要的是希望给他们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骆冰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以及目前的香港督导培训指导的方式,让更多的人成为专业的社会工作者。% x+ R- N/ o: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