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4498|回复: 3

认识香港,成长社工——赴香港学习交流报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8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www.scuec.edu.cn/ms/subject/jpkc/shgzsx/baogao_1.htm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李细香
                                                                         2007-4-27

还记得第一次认识“约翰•凯瑟克社会工作奖励”是在四年前吧,也是我刚认识社会工作这个专业的时候。我们院的库老师从北京给我们带回来了有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编注的《“约翰•凯瑟克爵士奖励暨优秀社会工作学生赴港交流”报告汇编》,大一的我就很庆幸读到了那么多优秀学长们的真实感言,让我对社工充满了无限向往,一个能打动心灵的专业让我在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中获益良多。真的没想到自己在四年后会成为其中的一位幸运者,能以同样的身份写下自己的感受,不管我的视角会怎样,但相信我与社工一样,在这四年里,一直都在成长!
     在这里,首先由衷地感谢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授予我“约翰•凯瑟克爵士社会工作奖励”(Sir John Keswick Award)以及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的诚挚邀请。此外,也十分感谢中南民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各位老师,是他们给了我这次赴港交流的机会,在港期间,理工大的各位老师也给予了我充分的帮助和支持,再次感谢他们!

(一) 从爱开始
     博爱的宽广绽放人性的美丽,有一种感动无需装饰!——题记
从香港回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以往的激动还没能让我平静下来,在反思那段短暂的学习时光的时候,我的思绪却飞到了很远,不知道其他人的感受怎样,但学习社工给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腹地的变化,虽然仍然是物质上的贫者,但社工的知识却让我感觉到被爱包围的感觉,特别是从香港参观学习回来之后,这种感觉更强烈了。
     在香港社工和与我们同行的老师们的身上,我感受到了这种爱。中国的墨子主张“兼相爱”、孔子主张“爱人爱己”、“推己及人”,说到底都是一种博爱。我想社工之爱也应该是一种博爱吧,拥有宽广的胸怀、拥有包容弱者的宽容心态、拥有为他人奉献出爱的热忱、拥有无论面对谁、面对何种情况都很够展现微笑的勇气,这些是从香港社工身上真切感受到的东西。
     关爱从我们21个人的团体形成就开始了,一路上我们相互帮助、相互分享,我们的秦老师作为社工之长一路上关照着我们,无论是在专业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上。大家来自五湖四海,爱使我们相互团结,无数的细节我不能够详尽……..
当我听到基督教无家者关怀协会的阳阳称那些无家者为宝贝、称为朋友时;当我看到东华三院赛马会复康中心为智障人士设计的各种服务设施时的细微关照之处时,我的心为之震撼,爱原来可以表现在如此细微之处。也让我不得不反思是什么信念让他们能够为弱者付出那么多?
     每个人都会体验身边人给予的爱,爱使人舒服、使人温暖,如果能将此推及到更多的人,那么社会将是一个温暖的世界,这也许就是香港社工和支持社工服务的机构的最基本理念了。这其实就是一种博爱。博爱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倡的传统美德,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为身边的人付出爱容易做到,为他人付出爱就很难了,但香港的社工和一些服务机构却做得很好。
     在参观学习过程中,我也深刻的感受到香港宗教在提供福利服务支持方面的重要作用,几乎每一个福利机构都是有宗教团体支持的,像赛马会、基督教无家者关怀协会、 香港圣公会东涌综合服务中心等。在我们内地,宗教信仰在福利方面起到的作用很小,传统思想流派如儒家、墨家、佛家也提倡博爱,但关注的是个人的修养问题,以此再来推广到他人。但在西方的宗教中,博爱已经是一种信念了。而且这种信念也影响了生活在其社会之中的人。
     就如同“约翰•凯瑟克基金会”资助我们这些内地社工学生一样,他们不会因为你的条件、身份、地位而改变对你的帮助,机会给予的是平等的人;也像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选拔学校的理念一样,爱应该是宽广的,机会也应该给予资源缺乏的地区。
     用“博爱”来表达我的总体感受,是因为我觉得终于找到了可以解释那些善的行为的理由,也许人性本来就如此。但社工之爱更为现实,就像香港人自己说的那样,“社工是真正帮助人的人”,做一位真正的社工不容易,但当你能用无所不包(包容)的眼界看待世界上的贫穷、弱势群体,能用体谅的心态看待那些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你或与社会绝大多数人相差很大的群体时,我想你已经成功了一半。

(二)香港印象——一个注重人权的社会
     初到香港,觉得那里除了楼多点,高点,城市拥挤点,明显的行车习惯不同外,基本上跟我们城市差不多。但是,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发现,香港不仅是个充满活力的国际大都市,更是一个注重人权,尊重人权的社会。
譬如,在人行马路上我们会惊奇发现红绿灯有个蜂鸣器,随著红绿灯的切换而发出不同的声响,原来这里是个指引盲人士过马路的装置,这在我们城市几乎是看不到的。再如,听说适逢黑色暴雨的天气,政府会下令取消任何与户外行动有关的活动,无论这活动有多重要,目的是保障市民的生命安全。所有的这些发现,无不让你切身感受到香港是一个注重人性化管理,尊重人权的社会。
     我在想,社会工作也是一个注重人的价值的职业,香港社工的发展是否与其社会倡导的人权主义背景息息相关。我觉得,两者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香港的这种人权主义的社会大环境实际上为社工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除新奇之外,香港带给我的,更多是感动。无论你是贫是富,是残缺还是健全,从那触目可见的导盲道,那会随红绿灯转换而发出不同声音的交通灯,那每间洗手间所必备的残疾人专用格,都可以看出香港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


(三)香港理工大学
     人生只有走出的美丽,没有等出的辉煌。——题记
香港理工大学的校园环境实在是令人向往,但让我感触最深的不仅仅是这些,在这里与社工系的师生交流以后,一种振奋人心的感觉油然而生。社工在香港这个狭小的岛屿上已经走过了艰难的一段路程而且拥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与专业的社工教育以及那些开拓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1、 注重实践与教学相结合
     理工大的王红老师从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的学系历史、教学宗旨、培养目标、学系专业、学系特色、学习研究中心等几个方面给我们介绍了APSS的情况,我只摘录几方面如下:
    (1) 教学宗旨:培育富有社会责任感及关爱精神的专业领导人才
    (2) 培养目标:具有反思能力、文化触觉、富有使命感、为社会弱势群体服务
    (3) 学系专业:A、社会工作(在香港排名第二)包括高级文凭课程、学位课程、硕士以及博士课程 B、社会政策与行政(在香港排名第一)
    (4) 学系特色: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教师强调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者相结合 ;培育具有反思能力的实务工作者;实践导向的研究活动;与社区的伙伴关系
    (5) 学系研究中心: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医疗社会福利研究网络;第三部门研究单位;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中心:(社工技巧训练、小组工作室、辅导训练);宏利儿童学系潜能发展活动中心:(儿童学习障爱研究);中国研究与发展网络
      2、 香港理工大的老师深信学生是整个教育过程的主位。
      在香港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们给我的印象很不一样,他们愿意花很多时间在学生的身上,就如许多与我们只有一面之缘的老师却时常关注我们的行程,把自己的书赠于我们看或者复印相关的文献资料供我们课下阅读,这次带回来的许多资料都是老师们提供的,也很感动他们教授我们知识的同时能给予我们笑容,虽然我们感觉与他们的差距很大,但那笑容给予了我们很大的信心。
     “以学生为本”的标语虽然在我们内地的高校中不乏出现,但我们真正做到了吗? 我也了解在内地老师的教学任务一般都安排得很重,能够花在学生身上的时间比较少,但就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讲,学生如果能多受老师们的一点关注,学习的积极热情也会高很多,因为他们会相信他们的学习是受到赞赏的,这也许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对于我们社工来讲,意义更为重大了,内地对于社工的认可程度就较低,学生的学习士气也很低落,如果教授课程的老师能够经常积极倡导一些专业学习的活动,让学生们相信有人在积极关注社工的发展,这也就提高了学生们对本专业的信心,相信有引导者的精神,社工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3、 强调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者相结合。
      这是理工大老师的另一个特点。我也咨询过香港的社工学生,在香港想成为社工专业的老师,重要的不是你的学历,更为重要的是你的实务工作经历,社工是一个注重实践能力的学科,作为教授此课程的老师必须具备丰富实务操作经验,这也许是为什么理工大的老师们都很熟悉学生们的学习需要吧。虽然在内地社工的老师们现在要达到这种要求难度很大,但至少可以作为一些参考,相信以后我们的社工老师也会是真正的实务践行者!

 
(四) 协青社——边缘少年可以回的家
     心灵可以逃亡,也可以转身,是否还有可以回归的家?——题记
     曾经很感叹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孩子会逃亡在街上;为什么年纪轻轻的就学会了“自谋生路”;为什么现在的青少年犯罪越来越严重?人们会倾向于把他们的成长看作是一种罪恶,而且会越来越无药可救,但社会缺乏了一种包容的力量,从一开始他们的问题本不是问题,只是为了发泄下情绪或者逃避一下不满的心情而选择了逃亡,但当他们想转身的时候,发现已经没有接纳他们的方向,当越走越远的时候,他们才成了我们的问题………
刚到香港我们就入住了协青社,它位于香港西湾河圣十字街二号。
     香港协青社于1991年成立,一直专注于为香港的边缘青少年提供危机接入服务,特别是为每年六万多名离家出走的年轻人。它所提供的服务有:
     (1)深宵外展服务。这项服务主要在每晚深夜至翌日早上6点,主动寻找通宵流连在外,无家可归或离家出走的青少年,将其带回危机介入中心作进一步协助。
     (2)危机介入住宿服务。有男中心和女中心各一,能分别收容15名男、女青年。中心每日24小时开放,为留连街上的青少年提供及时、安全及温馨的家庭式服务。中心专业社工除向青少年提供个人及小组辅导以外,还会及时联系接触其家长,以了解他们离家的原因,帮助其重新回归家庭。当这些青少年离开家庭之后,社工仍然会做6个月的跟进。
     (3)自立堂。为在职青年提供六个月的过渡期宿舍服务,其间会提供自立生活技能训练和就业辅导。
     (4)青少年就业支援计划。致力安排失学、失业的双失青年在协青社所开设的速递公司、7—11便利店以及表哥餐厅担任工作,让这些低学历、低技术的青年,迈出工作的第一步,获得实际工作经验。每名青年可在计划下工作一年,并由业内人士督导,完成计划时将获得推荐信,协助他们在外寻找全职工作。
     (5)蒲吧。是一所青少年潮流文化活动中心,24小时开放,提供多种娱乐设施及社工辅导服务,为“边青”“夜青”提供一个安全的聚脚点,同时也为社工创造了机会和空间去接触了解他们,并提供协助。这个中心同时也向社区居民开放,开设会员服务,鼓励社区的居民了解并参与协青社的发展。
     (6)历奇训练。这是协青社新创立的一个活动项目,主要是通过经历奇妙的经历,从而改变自己的观念
       我想协青社不仅提供给边缘少年一个可以回归的家吧,这里是边缘少年可以获得自尊的地方,我们也光顾过7-11便利店,接受过他们的服务,他们都干得很不错。工作是一种让人可以感受到自身价值的方式,通过提供工作机会来帮助边缘少年,这种方式远比直接赠予的方式要好,因为自食其力也是每一个成长中的青年渴望获得的能力!

 
(五) 香港基督教无家者关怀协会——关爱可以改变生命
     “提到服侍贫穷人的工作,一般人总会想到施与受的关系。然而,与无家者朋友们相处得越久时,越发现他们生命的美丽和伟大的特质,不单成为我们侍奉的延续动力,更丰富了我们的生命。”———无家者协会工作者之语
     “服侍无家者就是这样蒙福,让我们不单在头脑上默想耶稣,而是在现实贫穷人中经历与主同工,领会到主对贫穷人的爱和尊贵,信仰就如此真实动人,有血有肉。当你用心去仔细看他们时,你会看到他们也有神的形象和特质,有些更是我们所羡慕的。生命影响生命,双方的给予,双方的接受,在上帝看来是这样平等,让我更深明白到施比受更为有福的真理。” ——无家者协会义工之语
      1987年因国际联合国倡导“国际露宿者年”而成立了香港基督教无家者关怀协会,至今20年的历史,它的资助机构有香港公益基金会以及一些热心的市民和机构。无家者协会服务的对象主要有(1)露宿者:毒、酒、赌、精神病、失业、年老无依等;(2)面临无家可归威胁的人;(3)恶劣居所居民。它的服务特色是:一站式全人关怀。
      怎样理解“一站式全人关怀”呢,是指同时关怀他们的身体(食物、衣服)、心理(沉溺倾向)、灵性(人生意义)以及社交需要(支持网络)。他们的服务目标是:(1)帮助露宿者脱离以街为家,重建有同的自我、健康生活和重投社会。(2)对露宿者的价值观以及信念:重视生命,露宿者天生都有自己的潜能只要给予援助机会,也可以成为社会有用的一群。
      在无家者关怀协会感受最深的还是其工作人员的价值理念,他们遵循着“关爱为本”的理念,相信关爱能感动人心、关爱能改变生命、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尊贵的,都需要平等的对待。而这些信念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展示,当接待我们的社工洋洋称那些露宿者为宝贝、朋友时,我才深刻感受到这些价值已经植入了他们的心中。
      做流浪者的工作不是那么容易的。那些常年露宿街头的人也有他们的自尊,他们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因为认为那是怜惜。社工做的工作不是强行让他们入住无家者协会,他们一直都遵循着自愿的原则,正像阳阳讲的那样,“我们会一直等,等他们想来的那一天!”
      对比之下,与内地有多大的不同!在内地无论是哪个城市,你都可以看到沿街乞讨的人,多得让我们都变得麻木了,而社会对待他们的方式除了漠视还是漠视,在香港,情况却很不相同,香港的社工看到的是他们的遭遇还有他们可以改变的希望,接纳他们的大门永远为他们敞开着。
      参观流浪者之家时,我们也近距离地跟流浪者交流过,了解到他们的遭遇和目前的生活状况,令我们感慨的是虽然是在流浪,他们却没有放弃过生活的希望,香港社工在给他们帮助的同时,同时也给予了他们重新回归的力量。


(六) 香港东华三院复康中心
     我们始终都要相信,生命是一种奖赏——题记
     在不信仰耶稣的国度中,我仍然相信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同样可贵的。每个人都有享受生活的权利,无论是贫穷、年老,还是残缺。社会有义务为他们提供分享生活幸福的机会。
     要不是到香港参观了东华三院复康中心,我不会想象得到老年人和残障人士原来可以生活得这样好。现代社会,老人和残疾者越来越被看作是社会的无能者,我们的家庭也一直都充斥着传统孝顺的道义与现代社会追求理性价值的矛盾中,该怎样对待老人和残障人士不仅仅家庭应该考虑的问题,也应该是整个社会该思考的问题。香港东华三院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模式。
     香港东华三院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初,主要提供康复服务。目前已经为不同的弱能人士提供超过二千四百个日间及院舍康复名额。对象包括不同程度的智障人士、严重弱能人士、视障老人、精神病康复者及其他有康复需要的人士和家人。其个案主要由香港社会福利署康复服务中心转介系统转介,并按照社会福利署所订标准收取费用。
     其主要的服务项目有:
    (1)职业康复服务。它综合现实的庇护工厂服务、辅助就业服务及小型社会企业运作模式,为服务对象提供“一条龙”服务。此外,还根据服务对象不同的发展阶段及需要,提供不同层次的职业康复服务。
    (2)智障人士日间训练服务。它应用“生活目录”,通过实际生活的实践,加强其独立生活的能力。另外,强调正常化概念,注重情境,让智障人士在真实及自然的环境中接受训练。此外,还安排智障人士参与具有金钱回报的真实工作。
    (3)智障人士院舍服务。通过提供关怀、相互支持以及家居化的住宿服务,鼓励舍友就其个人事务、宿舍生活等做出参与及选择。透过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及多方面的兴趣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发挥。此外,还透过社区设施、社区参与以及义工服务,增强他们与社区人士接触,促进他们融入社会。
    (4)护理院舍服务。为严重弱能人士、视障老人以及精神病康复者提供住宿服务、起居照顾、健康护理、康复治疗及生活训练和活动。联合医护人员、社工、治疗师、家人以及义务工作人员等,共同提供服务。
    (5)社区志愿服务。依据弱能人士的个别需要,提供上门的家居训练服务或者到中心接受日间服务,同时提供有关的配套服务。支援社区内弱能人士的家庭,协助他们舒缓压力,继续在社区内照顾弱能人士。支援有突发性及紧急性的家庭,协助临时照顾其弱能成员。
     东华三院是目前全港规模最大的复康中心,我知道其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但让我感受最深的地方不仅仅在与它的规模,而在于它的人性化服务。
     他们的工作人员很多是年轻人,充满活力的同时也洋溢着包容。这里的服务对象是我们某些人认为的“特殊”人群,某些服务对年轻人来说是一种挑战,但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真心的关怀,还有残障人士满意的笑容。从睡房里的灯光到门外的把手,到游戏房间的座位,他们都精心考虑到每一位成员的需要。对于视障老人,无论年龄多大,只要有需要,他们不会放弃帮助他们恢复视力的努力。还有他们的“临终关怀”圆了许多老年人的遗愿。


(七) 香港圣公会东涌综合服务————社区服务的典范
     “一站服务多元化 综合模式汇万家”
      这句话概括了东涌综合服务中心服务的主要特色。事实上也是如此,东涌综合服务中心给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综合性,它试图为社区提供全面多功能的服务,主张“全面思维、面面俱到、综合策略、服务至上、务求完美”的服务宗旨。它试图从四个方面达到综合:
     (1) 服务使用者层面的综合:以家庭为单位、打破以年龄、需要或问题来区分
     (2) 运用资源层面的综合:人手、地方、设施等均等综合运用、灵活调配
     (3) 工作员层面的综合:以社会工作员的身份代替老人工作者、青少年工作者或个案辅导员、小组工作员等单一服务身份
     (4) 行政及管理层面的综合:由一位督导员综合统筹多项服务、管理多元服务中心及督导所有工作员
      它的服务目标是:(1)为个人及家庭提供所需的服务,协助他们解决困难,并提升其社会功能;(2)以家庭为本位,加强家庭功能,并发展和谐的家庭关系;(3)建立社区支持网络,鼓励社区参与,培养居民的归属感,共建关怀社区;(4)与居民共同建立一个和谐共融的社区。
我们在圣公会东涌综合服务的督导主任任刚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许多的分支机构,如家务助理服务、互助幼儿中心服务、就业服务中心等,这些服务机构各自有自己的服务范围,但都统一于圣公会东涌服务中心,充分体现其综合性的服务特色。
      联系到我们内地,在社区里,我们也实习过,但发现并没有规模、功能那么齐全的统筹机构。虽然也有医疗、日托中心,还有调节居民关系的行政机构居民委员会,但其他服务大部分是具有商业性质的,无论是在服务的获取上、还是在服务的实施对象上都存在着机会的不平等,在某种程度上弱势群体的服务得不到保障,社工在社区中的角色也有待探讨。


(八) 社区实地研习:社工、社区、社会服务
      做一个social worker,更要做一个social walker!——题记
      这是孔城南老师一直给我们强调的一个理念。
      孔老师首先给我们介绍了香港的社区发展与社会服务状况,关于香港的社区工作,他给我们强调了俩点:(1)社区工作作为一种服务范畴:是指社区工作可以放在不同的对象里面,但它也是一个服务对象;(2)作为一种服务手段:是指社区工作也是香港社会工作所应掌握的一种专业方法。
    “社区”概念在香港是一个抽象概念,而不像国内社区有一定的地域。在过去,香港社区工作方法运用得不够好,因为香港的历史把它只当作一种服务范畴而不是一种专业方法,我们内地也差不多,社工一般重视的是个案、小组工作,而没有把社区工作当作一种专业方法,因此以后我们应多关注这一领域。
     在下午的实地研习中,我们来到了香港的一个小区新翠村。这次活动主要是让我们寻找一个社区中存在的不同服务机构,我们分成了小组,从不同的路线去寻找我们所认识的服务机构。真正实践的结果,比我们在书本上认识到的更为深刻。而且孔老师还给我们展现了现场的维权过程,让我们社工更应懂得维护自己的权益。

 
(九) 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社会工作的灵魂
     价值问题,是每个社工人所不可忽视的问题,社工的灵魂在于其拥有给予人不断前进动力的价值观。就像无家者协会的工作人员所说的,“看到生命的改变是社工服务的最大动力!”这就是实践社工价值的充分体现。
     理工大的Eliza老师跟我们一起探讨了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问题。在上课之前,我们一起做了“沉船遇险逃生记”的游戏。其实对于我来讲,在大一的课堂上,老师给我们做了这个类似的游戏,但现在发现,重要的并不是做没做过,重要的是我是否体会到了游戏背后隐藏着的意义。Eliza老师借助这个游戏与我们探讨了社会工作所应拥有的基本价值观。让我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因为我们都是不同的,所以社工应注重个别化、非批判、核心的价值观,社工不是“救世主”,要相信案主自己的能力。
     同样,我们也探讨了一般社会工作价值理论关注的四个层面:第一,终极层面:所谓个人的福祉,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不能把人工具化,若社工能促使受助者成为道德主体,即享受并连用自主和独立的选择能力,便成功了。能否达至个人的福祉,亦有赖于其外在的条件的配合,把分配式公义的落实便是;第二,社会层面的处理人与家庭,团体社会的关系;第三,专业层面:涉及社会工作的一般性原则和界定专业权力范围及探索,以“个体化”和对人的自决的尊重为重要;第四,运作层面:具体原则引实务,如保密、非判断性及接纳。
     对于社会工作价值探讨,总归到一点还是在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问题,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特色,有一般共享的基本价值观,但没有适用于所有情况的价值观,社工发展的动力也来源于此。关于怎样做到“价值中立”、“案主自决”也要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在一般的教学中,其实我们都预设了一个“价值中立”的原则,事实上,完全做到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因为社工是人,有感情也有自己的看法,面对的案主同样也是有感情的人,在相互交往中,或多或少都掺入了价值评价的成分,因此我们所能做到的是努力向专业上的“价值中立”靠近。


(十) 香港问题——包容的文化与繁荣的背后
     Every coin has its two sides!——题记
     应该说初到香港的我们,对香港的印象十分美好。走在大街上,迎面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个地方的人,我十分感叹那么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以和谐的生活在一起,才体会到香港文化的维系力有如此强。重要的是香港的本地居民对外来人没有排斥感,走到哪个地方,都可以感受到他们对你的微笑的热情。
     关于香港文化,理工大的冯一冲老师给了我们更为深刻的认识。也许我们只是看到了香港繁华和和谐的一面,而忽视了它的阴暗面。就像冯博士讲的那样,也许了解更为深刻的东西会破坏我们对香港的美好印象,但对社工来讲,只有了解了现实,才能理性的对待问题。
     香港从一个渺无人烟的海岛发展到现在的国际性大都市,原因何在?其实就在于其的文化上,香港人强调自食其力,理念上拒绝集体对个人的扶持,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香港有那么多的中小型企业,香港人都喜欢自己当老板,尽管规模很小,但自主创业的欲望很强;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只要个人努力,一定会出人头地。这种文化理念也影响到其的福利服务,在国家提供援助的时候,应该考虑接受者的尊严。
     香港资本主义社会生活模式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但同时也必须面对“价值观重序”的问题,钱对香港人来讲很重要,成为一生奋斗的目标。而且在经济发展的背后有看不见的巨大成本,香港的学者也一直在沉思,对金钱的追逐对市民的整合与社会生活的发展而言,究竟是契机,还是危机?
香港同样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经济的增长不一定意味着社会上人人都会受益。例如,贫富差距问题,我们参观过流浪者之家,也到过富人居住区,对比之下可以真切的感受到贫富之间的差距;还有隐蔽青年问题(三个月以上没有社交生活,只是上网、看书),他们的价值观是从网上获得的,而没有现实的社交经验,对于以后融入现实生活有很大影响。香港的家庭暴力问题严重、离婚率高、医疗费用昂贵、香港的老年化越来越严重、自杀事件越来越多,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反思的问题。
     过冯博士的讲解,我们更为深刻的认识了香港。也让我们明白,认识一种现象要注重反思,注重理性的思考!


(十一) 后记
     “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 you will never know what you are going to get!”——题记
      7天的精彩活动与个人生活让我感触很大,既有专业机构的专家讲授课程、介绍其机构状况及服务等,积极的发问与质疑,也有夜晚追寻香港的夜景、shopping等等休闲的活动,还有课堂及最后小结中感人的分分秒秒,有许多老师的授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给我们讲解社会工作实务技巧的游达浴老师,通过不一样的授课方式,让我们学会了许多个案工作的技巧;还有我们的杨锡聪老师,给我们详细介绍了香港社会福利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在离港的最后一天,我们见到了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主任阮曾媛琪教授,知道她整日为香港与内地学系合作的发展而忙碌,我们也很珍惜这次与她交流的机会。阮教授很和蔼,给我们介绍了香港理工大硕士项目的一些信息,并表达了希望内地社工发展的一些期望,而且也衷心的希望我们能够认清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为社会做点贡献!
      从香港坐车回内地,一路上可谓百感交集,短短的七日之行,注定在我的生命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第一个收获就是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社工,虽然读了四年的课本,也能随口说出社工就是以助人为职业的专业,但这都是比较肤浅的认识,在香港参观福利机构以及与那些香港社工交流时,让我才真正深刻感受到什么是社工。
      也许社工就是拣海星者,茫茫大海,等待救援的海星也许不计其数,我们不能成为全部海星的救世主,但却可以尽自己的能力帮助有需要的海星,数量有限,但意义重大。这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了社工肩负的重任以及其使命。
      告别了这一片土地,我回到了自己的学校,社工在香港发展得很好,而我们要思考的是我们的社工事业该怎样发展,凤凰需要涅磐,社会肯定在进步的,只要我们坚持努力,我相信香港能做到的我们也迟早会做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9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看看,就是时间有点久,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9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位老师如今是我们机构的副总干事  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位已经是老师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4-12-24 06:58 , Processed in 0.066451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