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4668|回复: 1

[案例] 社区青少年个案分析(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0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基本资料    葛某,女,21岁,上海市浦东新区人,职校毕业,家住本市某路某号某室。葛某由于长期找不到稳定的工作而比较悲观,情绪低落,对居委有偏见。
1 ?/ T5 z7 r" C  S) S    二、背景资料
! m1 y6 J4 C1 [6 `/ `    案主的父亲坐牢,还有三年才出狱,母亲改嫁。案主现和姑姑全家以及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姑姑以前开点心店,但现在身体不好而没有继续经营。姑姑夫妻俩没有退休工资,全家靠案主奶奶的退休工资和案主的低保费生活。二室一厅的房子有六口人住,家庭经济较拮据。案主本人享受低保,曾作过多份临时工,但都不长久。居委会安排其面试也没有结果,因此案主对居委会有不满。由于家庭贫困,案主家与邻居的关系也不好。1 ]7 C: q  h- e4 v3 {
    三、主要问题/ ~+ K5 [  ^9 ~  l& Y
    案主的家庭经济条件比较拮据,案主又一直找不到稳定工作,一直做临时工,因此情绪低落、缺乏自信、悲观。
8 q! _6 Q! x, m. R6 y* N0 F) \    案主虽然有姑姑照顾,但始终没有父母的关爱,缺乏家庭温暖。
* ]0 \/ P4 T# `; b) f' ~    案主对居委、对社会有片面、消极的看法。
/ X# @: z) m' k, {* r6 Z/ i8 C    四、问题分析
0 J8 I3 S/ r+ |4 s# p    由于特殊的家庭背景,案主得不到正常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因此自我评价较低、有自卑感。进入社会后一直做临时工,找不到稳定工作;寄居的姑姑一家也是感叹社会不公的弱势群体,这些都加剧了她的自卑和痛苦,并由此产生了对社会和机构的偏激看法。7 T- A1 t+ s  V  I; F# `: _
    社工可以同时促使案主个人、案主所处的环境这两方面改变,使得案主和环境达到平衡。
3 d! h1 T$ T- \9 q) E    五、服务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法
* s, o7 z' c% T( V    直接与案主接触并进行研究、诊断及治疗等。案主很多问题的产生都是因为受到了心理、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这三者的互动作用决定了她现在的状况。
$ ^; k3 z7 ]% h& [    六、工作计划, `  T6 }+ }% Q; T: e+ t! Y
    目标:协助案主恢复自信,改善悲观情绪,使其对生活充满信心,改变其对居委、对社会的片面看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
7 c* J) e" s; J4 w. j    具体计划:
) O$ V9 Y* o: U0 F    (一)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了解案主目前状况,舒缓可能会产生的不安与忧虑。
7 A, z8 }* i8 D    (二)从客观现实与案主心理这两个方面为案主分析问题,鼓励案主先从临时工做起;协助案主建立自信。 " W# I# A! _" P7 Q: f
    (三)从社会方面为案主分析问题,鼓励案主多交朋友、变开朗一些。; j* G2 ~! X/ F$ J' M& ]
    (四)改变案主读书无用的错误认知,鼓励案主多学习一些职业技能,并要从身边的资源和社会网络着手,同时还要主动改善与亲戚、邻居的关系。
2 W6 n* J5 M+ @* L- A$ N0 g    (五)根据案主转变的情况,适时为案主提供职介所等机构的就业信息,鼓励其就业。  N" y, n( B5 x! e8 e1 R
    七、服务实施+ a' I& `/ {3 t  N' V
    第一节:初步接触案主,建立专业关系,了解案主的情况。在和其本人及其姑姑的谈话过程中,案主和其姑姑曾泪流满面,为案主找不到一份好一点、稳定一点的工作而伤心,有失落感。案主也曾参加了一些单位就业前的培训,但培训结束后并未被留下来,以至其认为不但没有成功,白费精力,还浪费车费和饭费。由于是低保户,经济拮据,因此对于这方面的花费很在乎。案主认为读书无用,觉得要找一份好工作就要有社会关系。工作者支持案主想找稳定工作的想法,并舒缓案主的焦虑和不安。
) Z0 u7 ^' E1 Y1 t, s- G( M5 {    第二节:通过会谈,让案主明白,其首要问题是先要找到一份临时工。案主认为自己要找一份临时性的工作是不难的。工作者分析临时工即便是不稳定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家庭的经济状况,从而为家庭减少压力,减轻负疚感,在工作之中也能建立自信;而案主期望的工作可以慢慢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等有了自己的收入以后,可以参加各种培训,增加自己找到期望的工作的筹码。社工进一步针对其心理问题进行透彻性的分析。如果单单在那里悲观、自哀自怜,而不去行动、去改变是没有用的,永远也不会成功。自信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是要靠自己努力去充实自我,给自己加分,然后会越来越有自信。要相信人是有自我改变、自我实现的能力。要使其了解到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不是个人,也不是社会任何一个因素单方面造成的,而这种状况也不是没有办法去改变、解决的。
& d/ r0 O' ~# N  d4 f/ f5 n    第三节:进一步鼓励案主走出内心世界,多交一些朋友,变得开朗一些,从朋友那里了解自我、了解社会、恢复自信,从而改变对居委、社会的片面看法。人需要获得周围其他人,尤其是朋友、亲人的称赞、帮助。  b5 }, L8 \2 F  L2 g$ L
    第四节:改变其读书无用的观点,举实例来说明问题,鼓励其多参加培训,让其明白只有手中技能多,才能就业机会多。这个世界上也不是人人都靠关系生存。正因为没有关系,所以,只有更加努力才会不被淘汰。鼓励案主利用周围可利用的资源,提升自己的电脑操作水平。4 s9 d" @# ~( u+ y1 e! q  Q* V$ ?
    第五节:接触案主的家人,逐一有针对性地做工作,使他们更支持案主,帮助案主。根据案主情况和当时意愿,介绍职介所等单位的岗位信息给她,促使其就业。 0 ~+ g) f' i) U% \( \
    八、阶段成果. p" c3 I% z8 \  y- Q+ w# n
    案主的情绪已比较稳定、趋向乐观,并认同从找一份临时工开始、逐步减轻家庭负担和靠近自己的理想。其家人也愿意配合工作者,对案主更加关怀和理解。  o% T7 l7 o! ?+ X8 d, j
    九、个案反思
5 d: l7 s/ @$ n    本案例很有典型意义。因为找不到稳定工作而产生悲观的情绪,在这个时候得不到人帮助,很容易怨恨社会、走入歧途。可是,葛某的情况也有特殊的地方,就是她得不到父母关爱、寄居家庭也是社会发展产生的弱势群体,因此,心理、环境两方面都促成案主更悲观,想法也更偏激。在这个案例中,如果可以把直接法、间接法同时运用可能效果会更好。因为案主面临的问题并非只有个人原因,周围环境(比如家庭其他成员、邻居、居委会)也存在需要改变的地方,只有个人和环境同时改进才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6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5-4-10 21:25 , Processed in 0.057791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