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656|回复: 0

[新闻媒体] 广东社工教育走进高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19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社工在内地处境尴尬,一方面社会认知度低,体制不健全,另一方面大学生社工不愿下基层。为此广东青年职业学院想出新办法——
浙江工商大学学生在社工实习中给建筑工人递水。社工在国内要从理论走向实践,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 CFP供图
羊城晚报记者  陈晓璇
  1月14日,由广东省财政拨款4.26亿元建设的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在白云区奠基新校区,老牌团校将变身“青年职业学院”。更值得关注的是,它将诞生全国首个“志愿服务管理方向的社工专业”,把培养社工人才从大学本科延伸至高等职业,弥补当前社工深入基层的不足。
  形势:
  10所高校每年培养社工近千
  社工,即“社会工作者”,由于此前在中国大陆并没有严格的资格认证制度,常常被当成免费劳动力的义工,不像在港台地区社工是一份非常神圣的职业。
  据统计,广东省注册志愿者超过370万人,但是专业社工严重缺乏。社区志愿站、农村志愿站更是招不到实用型社工。如何把志愿者这支强有力的生力军,培养成具有专业知识的社工人才,是广东青年干部学院转制的目标,也是广东壮大社工队伍的方向。
  早在1999年,华南农业大学在广州最早开设了社工专业。紧接着,中山大学、广东商学院、广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依次兴办了社工系或社会工作专业。遗憾的是,2003年,首批81名社工系毕业生,只有不到8人勉强找到对口的工作。
  发展至今,广东已有近10所高校设有社会工作本科专业,每年培养的毕业生近千人。欣喜的结果在去年才开始出现,有约1/3的社工系毕业生选择了“老本行”从事社会工作,人数是前几年的好几倍。
  尴尬:
  社工系学生毕业就转行
  在大学校园里,社工系并非是一个吃香的专业。大部分学生是录取时被调配过来的,大多并非第一志愿。民政部社工与志愿服务课题组主持人、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志愿服务研究所所长谭建光分析,学生之所以选择社工专业,原因不外乎有三:家里贫困,受到过社工的资助;从小做义工,理解社工的工作;社工专业分数不高,容易考上。
  但是,大学读的是社工,并非意味着他们的就业选择就是非选社工不可。现实中,很多社工专业的学生最终都脱离了本专业。首先,能够满足需求的理想岗位很少,只有下至街道、社区甚至镇乡才有提供社工的岗位,工作的内容也无异于居委会大妈般琐碎繁杂;其次,收入太低,让社工系学生受迫于生活压力。据了解,目前本科毕业的社工系学生工资约每月2500元,研究生约每月3000元,基本达到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工资水平,但长时间内很难再有提升,这让他们心理落差加大的同时,也看不到就业的前途。
  呼声:
  社会对社工的认知度太低
  2001年,考上中山大学的廖焕标被调剂到新开办的社会工作专业,他和全班四十多个同学一样:一头雾水,一片茫然,不知所措。后来香港城市大学的教授罗观翠带他们接触了一批香港社工,让阿标他们很震撼———原来社工可以做得如此洒脱且有成就,他们对社工的身份有了很大的改观。
  毕业时,全班34个同学只有5人投身社工行业,阿标是其一。其他29个人全部都转行了,成了企业职员、公务员或者媒体、销售人员。很显然,在广州乃至广东,社会公共服务仍然处于“冬眠”,何时才能迎来“春天”?阿标5人心里都很没底。“老师们经常鼓励我们,社工‘先驱’们一定是很苦很累,也绝对不会‘发达’的,我也知道投身一片空白的广州社工服务行业,五年内绝对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阿标说,那个时候社工对口的就业比较困难,几乎没有专业社工机构的岗位,或者待遇太低,只有1000多元,只是作为辅助人员,并不是正式职位,社会认同度很低。很多人觉得社工似乎就是“义工”,就是做好事。“招人的岗位基本上都把我们当成是打杂的,是‘万金油’,但其实我们不是万金油,也不想做万金油。”其间,阿标一直坚守着社工的高尚信念,并主动承担多项社工工作。
  援助:
  政府购买推动社工发展
  2008年,“春天”提前到来。阿标牵头创办了海珠区启创社工工作发展协会,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的投标,最终与海珠区政府签订了青年地带服务项目,主要服务海珠区海幢、赤岗、华洲三条街道的青少年,通过引入社工的专业技能,让不同地域的青少年得到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提高他们应对问题的能力。
  比如,海幢街的主要工作是帮助失业、待业和行为偏差的青少年,预防他们违法犯罪;赤岗街的社工目前驻扎在赤岗中学和绿翠中学,为学生提供心理疏导和职业规划的服务;华洲街是围绕初中毕业的闲散青少年做工作,特别是给“二世祖”做工作。
  他们的工作是专业而繁重的。“先要‘投其所好’地接近他们,逐渐了解他们,再对症下药。建立辅导个案计划需要制定出‘一对一’时间表,很费人力和精力。”但是,覆盖三条街道近36万目标人口的“青年地带”项目只配12个专业社工,在分配工作上常常“捉襟见肘”。
  “志愿者、街道、居委会是很难帮上忙的,即使有数量庞大、素质比较高的志愿者,但他们由于没有受过社工专业知识训练,在开展社会救助时无法触碰‘最核心’的工作,因此就不可能对个案或小组进行专业服务。”高级社工郭英慧说,“在社工不够用的情况下,只能是把工作分区分片按时间进度来开展,而且得‘一个人当两个人用’,日平均工作时间达到12小时。”
  这是广州首次以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方式,采取 “1+1+N”的运作体系。即政府出资购买青少年社工服务;共青团组织规划、组织、管理、考核、监督NGO组织提供的专业服务;NGO组织按照购买协议自行组织青少年事务社工提供服务。海珠区团委为此购买花费了200万元,阿标他们成了广州首批青少年事务专职社工。
  2009年,广州市不少街区也纷纷引进社工站,以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方式,弥补居委会服务的不足,探索社区管理服务新模式和社工工作新理念、新方法。
  未来:
  培养高职社工填补基层空缺
  社工的界定,在国内一直比较模糊。直到2008年6月,全国举行首次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至此,唯有持证上岗的人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工了。据广州市社工协会秘书长李敏兰介绍,广州市目前通过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持证社工共有1600多人。共有注册的民间社工机构31个,主要从事老人、青少年、社区自治、司法矫正等社会工作服务。
  2008年,广州市启动学习借鉴香港社会管理改革,社工的作用再次被提上日程,政府购买服务成为社工生存和发展的法宝。
  然而,即使政府有意愿购买服务,必须有符合条件的、具有资质的社工机构及社工提供服务才行。现实是,社工的不足普遍存在于广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供给中。在广东比邻的香港,社工与服务人口数的比例为1∶461;在台湾为1∶3000;在欧美等地区这个比例大约为1∶1000。而目前广州一线专业社工不到千人,基层更是少得可怜。来自民政局的统计数字显示,广州未来一段时期至少需要1.5万社会工作者,缺口之大不容忽视。
  中山大学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香港资深注册社工罗观翠说:“‘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理念已经在广州、深圳等地方先行先试,在某种程度上有助推动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这项事业。但另一个现实是,我们发现许多社工本科毕业生实务性不强,虽然学校逐渐开展了实习课程,但与政府的期望值还有一定差距。”
  谭建光也坦言,大学社工教育更偏理论教学,使有的社工毕业生“沉不下去”,基层的服务让多数社工却步。比如,中山市建立108个义工站,却招不到一个社工。
  如何填补社工深入基层这个空缺?广东青年干部学院企图突破这个难题。按照计划,新校区建成后,学院将通过“全程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去打造“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管理方向)”这一全国首创性专业,为解决当前社工教育实训不足提供经验。谭建光说,这是跟大学本科院校培养社工专业学生的互补,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将更加注重技能性,培养高职学生为城市以下的镇区基层志愿组织提供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5-1-13 16:41 , Processed in 0.053638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