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6668|回复: 1

[其他好书] 【青年、隐蔽与网路世界】【陈康怡】简介、目录、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6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ikikomori and the Internet—Empowerment and Disempowerment (in Chinese)
青年、隱蔽与网络世界—去权与充权
--- Caring for Youth Series

陈康怡、卢铁荣 著

Paperback: 144 pages
ISBN: 978-962-937-175-3      
Dimensions: 152 x 229 mm
Pub. Date: July 2010
Price:  HK$120.00 (Local delivery only)
US$18.00 (For delivery outside Hong Kong)

简介:
不上学、不工作,终日待在家里与虚擬网络为友;青年隱蔽现象近年受到大眾和传媒广泛关注。
什么是隱蔽青年?不同的领域中有不同的意见。事实是,每个青年人隱蔽的原因都不尽相同,但他们大多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丧失了掌握自己生活及人生目標的权力(即「去权」),於是选择逃避社会,並透过互联网上的互动,尝试找回已失去的权力,为被去权的自己「充权」。
本书透过引用个案例子,从心理学等多个层面去探究青年隱蔽的原因及背景,並探討「去权」及「充权」的概念,期望藉着对他们的理解,帮助这群青少年重新投入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Preface
社会对处於隱蔽状態的青少年有很多负面的批评;传媒、社会人士、教育工作者,以至部分青年工作者会使用「隱蔽青年」这个十分富有標籤意味的字眼,在网络上有关「隱蔽青年」的报道文章、討论区也多不胜数,大部分人都认为「隱蔽青年」是一个社会问题,没有把问题与人分开。事实是,大部分成年人並不了解年轻人的世界,用上一代观念套落下一代,结果是掌握不到近代世界文化的暗流甚至大趋势正影响这一代的青年人,有意无意间更將他们標籤化。事实上,社会各界对处於隱蔽的青年人之外表都有標籤化的论述。不少有关「隱蔽青年」的文章/討论,其实大部分反映香港人还是不太了解「隱蔽青年」的定义:有一些文章把「御宅族」、「尼特族」、「网上成癮」等跟「隱蔽青年」划上等號;有些中学生在网上调查的问卷中问到认识的人当中是否有「隱蔽青年」,而后面的括號是「自闭、整天玩网上游戏、一星期不洗澡」等等;在討论区上有不少人也在怀疑自己是不是也属於「隱蔽青年」;有网络成癮的青少年上网澄清他们跟「隱蔽青年」不一样等等。处於隱蔽的青少年受到关注,话题也吵得很热,但在负面的论述和其他人对他们的误解的情况下,这群青年人受到社会关注,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我做过一个小小的实验,这个实验曾在与我家吃团年饭和一个家长讲座中做过—我放了一段有关三个青年人处於隱蔽的生活的片段给他们看,再请他们说出对这三位青年人的感受;他们大都用指责和负面的说话批评这群青年人,他们的批评都是归因於青年人本身个人的问题:「我觉得『麦当当』,『鬍鬚伯伯』同『哈迪B』都好易搵到工,你得整齐少少,整洁,佢地已经请你,点解搵到呢工会好难做到几年呢?我只係知道呢工都係有得升职加薪,有午餐供应。」、「唔去搵工,就一定係懒架喇!」、「连学都唔返唔係懒咁係乜?唔满意教育制度就可以唔返学?唔返学一定要觉度日?无其他有意义事可以做?佢屋企又唔係要佢负担养家,有心搵工点会连麦记都唔请?麦记连伤残同弱智都请架喇喎!呢青年唔肯首先付出净係食饭同觉仲想对社会有影响力?」、「如果佢係我个仔,我就打死佢!」
社会上大部分人都觉得这群青年人好吃懒做,是社会的寄生虫!但是他们忽略了青少年所处的环境对其隱蔽的行为有莫大的关係。我们成人往往只会先批评行为的好坏而没有理会到行为背后的原因,见到行为就一竹篙打一船人,把大家认为的原因/曾经见过的某一个例子,草草套入另一个青少年身上。
然而,社会、家庭和个人层面是互相紧扣的。社会的制度与主流论述对家庭教育培育子女的方式有重大的影响,父母的期望大都与主流社会文化一样,希望子女能够成为社会认可的「有为青年」、成为社会的栋樑,可是青年人对自己的期望並不一定与社会及家庭的一样,由於青少年仍需要父母亲的照顾和对父母经济支持的依赖,因此他们的反抗声音可说是微乎其微,在家庭、社会层面的压力和个人因素的影响下,部分青少年选择了隱蔽作为他们反抗或宣泄对家庭与社会不满情绪的行为。
现时,有些青年人认为,网上的吸引力可能完全盖过网外的;网外「现实」愈残酷,对他们愈排斥,愈不被家庭接纳,年轻人愈难证实自己的价值,理想愈难达到,也愈多人选择处於隱蔽。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目標理想,只是他们认定了在现实中不能达成,因此喜欢在网络上寻找满足感。在倾谈的过程中,其实不难发现在隱蔽行为背后,他们也存在自己的人生目標与理想。他们低动力,不想投入社会,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找不到达成目標的方向,看不到社会中的可能性;要是让他们明白及发掘到达成目標的机会,他们也会有动力向目標进发。我们若找到他们精神积极的一面,他们重回网外「现实」时可以变得更有作为。主流社会或许需要多一点了解及接纳,令网外「现实」多一点吸引力,少一点排拒力。
观察青少年处於隱蔽之行为,我们不单要问如何令这群青少年重新投入社会,解决隱蔽这个行为,而是要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意义,协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才是有效治本之策。
陈康怡
2010年7月
Table of Contents
1.从 Hikikomori 到隱蔽青年
2.青少年的隱蔽现象—去权与充权
3.权力的运作
4.网际权力—虚擬与现实
5.中產青少年的隱蔽故事—家庭权力之探討
6.网际游戏—个人权力分析
7.网际游戏—社群与科技权力分析
8.结论与省思
备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2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书屋里有这本书吗?
备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4-11-24 01:59 , Processed in 0.040053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