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成立,这是全国首家在高级法院中设立的针对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的综合、专门审判机构。成立仪式上,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研究与服务中心主任席小华表示,引入社会专业力量为失足的孩子提供专业帮助和矫正,是少年司法制度的一大特色。作为北京首家专业少年司法社工机构,首都师范大学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研究与服务中心成立于2010年7月,中心从成立至今,已经对900余名未成年当事人进行了干预机制,帮助他们及时摆脱心理危机,改善家庭关系,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近日,记者走进这家社工机构进行探访,让更多的人了解司法社工为违法犯罪少年重新融入社会所付出的努力。 ' K( s) ~+ Y+ [8 _( k
% m* R. O9 q- C
“我们的工作就是帮助失足的孩子顺利回归社会” “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我们司法社工是干什么的,其实司法社工是对少年司法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补充。比如法官本身承担了大量的司法工作,可能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到孩子家里开展调查,给孩子家里提供支持,对孩子提供专业帮助和矫正。而我们的工作,就是用专业的社会力量去配合司法部门的工作,以帮助孩子顺利回归社会。再通俗一点说,我们就是‘专业’帮助别人的。”中心的初级社工师李涵这样向记者解释他们的工作。 据李涵介绍,首师大少年司法社工中心与北京市门头沟区法院的“少年法庭”、海淀检察院新成立的“少年检察处”等一些司法机构合作,对违法犯罪少年的再犯罪可能性进行评估,并依据具体情况跟进帮教。 “我们每周都要去看守所一两次,对在押的青少年嫌疑人进行帮教。这些被我们称为‘案主’的嫌疑人大都处在青春期,正是最要面子的时候,因此仅靠‘批评教育’是很难让他们对自己的做法有所转变的。而且别说是‘批评教育’,很多案主一开始甚至抵触和社工们见面。因此,我们有一些独特的工作方法。”李涵说,这些方法往往涉及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犯罪学等很多学科的知识。比如他们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让案主做各种“习作”,例如设计一件T恤的图案、让他们写出20个自我的评价等。“他为什么画这些图案?他在画这些的时候心里想的是什么?其实,设计一件T恤的过程,也是帮助他们反思自己的一个过程。” 经过司法社工的帮教,很多案主在走出看守所后,又重新回到了学校,顺利找到了工作。“其实,当你真正去关心他们,走近他们,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想一些问题。你会发现,这些孩子和普通的孩子区别不大,也有很多可爱的地方。”李涵说。 + L' J g9 `1 F5 w( X
! p; h/ g1 b9 N2 E司法社工,还能为社会做得更多 “从最初成立到现在,中心的一线社工每天处于非常忙碌的状态之中。他们耐心地倾听着案主的生命故事,分享着案主的喜怒哀乐,感动着案主的细微成长与变化。同时,我们的这些社工,甚至我们这个服务中心,也在这个过程中一同成长。”中心副主任蔡鑫向记者介绍,现在,中心的专职社工基本都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社工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在校学习期间就经历了大量的实践,并取得了专业资质。此外,中心还有一些兼职社工和志愿者。“我们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更多的人认识司法社工,并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 蔡鑫说,目前,我国司法社工制度的建立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人们对社会工作的理解比较模糊,对“社工”作为一种职业的认识还不到位,经常与“义工”、“志愿者”相混淆。蔡鑫希望政府能加大投入,尤其是在财政上给予支持。“现在虽然社工服务是由政府出资购买,但在北京,每年5万元的收入对于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来说,确实还是偏低。很多社工专业出身的学生不得不迫于生活的压力放弃这项事业,这是很可惜的。”蔡鑫还提到,社会的信任和对社工工作的认同,也是提升社工应有地位的重要环节。“如果社工的工作环境是友善的,社工的社会地位是受人尊重的,那么相信即使收入低些,也还是会有很多人愿意投身到这项事业中去的。” 最后,蔡鑫认为,还应该尽快推进社工进学校,这样也能更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 5 I$ n5 O. g# ?& z3 L M,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