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鄂尔多斯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探究 % t% n% O( N0 K) d( d5 _9 o* O* F( c j
2012年07月23日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T6 D! k. B, M
. G2 W0 }% G F
核心提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就是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他们在困难救助、矛盾调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等个性化、多样化服务方面的专业优势,对解决社会问题、应对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 鄂尔多斯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现状% O0 L+ W$ `2 a6 Z3 i0 |& G) O
鄂尔多斯市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主要分布在民政系统、残联系统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人口计生、教育、卫生、公安、司法、信访、工、青、妇、红十字会等部门和团体延伸到苏木乡镇、街道办事处、城市社区的工作机构中。目前,358个单位、机构中有从业人员3203名。近年来,鄂尔多斯市不断加强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视,社会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全市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社区建设趋于规范化、科学化。随着民生领域向学有优教、劳有丰酬、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的新目标迈进,社会工作对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现有人员的素质、结构、布局、数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制约了社会工作的开展。9 ^7 I" S* P* {5 v
鄂尔多斯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 ]) ?3 `9 n2 K* f$ T 从业人员数量缺口不大,但职业化程度低。鄂尔多斯市目前包括聘用人员(临时工)在内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6‰,中专、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从业人员(含聘用人员)也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37‰。总体数量不算少,但这个数量是从业人员数量,不全是专业社会工作者数量,更不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数量。况且,目前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中,大多数是以行政干部或准行政干部的身份出现,与服务对象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不是一种专门助人的职业,许多人把从事的工作当作过渡性的工作岗位,而不是当作一种职业。9 m5 a# u% s! _9 p/ M$ c
培训教育滞后,专业化程度低。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中,未经社会工作专业能力培训的占90.88%,9.12%经培训的人员也只是接受短期民政、残联、社区业务的培训。整体来说,现有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知识水平不能满足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l$ M1 Z' _7 }6 Q9 H# }
社会工作起步晚,社会化程度低。社会工作主要靠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支撑,而不是由大量的社会工作机构承担。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任务也是在2011年12月才正式提出,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对于社会生活中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如就业援助、犯罪预防、应急处置、社会秩序等问题的介入还相当不足,限制了社会工作介入社会问题的力度和影响范围。社会工作领域行政化、准行政化的体制,导致人们对社会工作职业、职能定位不清晰,对社会工作人才缺乏认识、认知、认可。社会工作面向全体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社会生活提供各方面服务的格局尚未形成。+ q( C( `" ]4 G
鄂尔多斯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1 K! ]1 D% `" F
(一)大力营造有利于社会专业工作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T3 u/ N8 K( A9 e0 c
营造舆论环境。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宣传中央关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指示精神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注重发现、培养和宣传在社会工作岗位上奋发成才的先进典型,普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知识,提高人们对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D$ v- ]+ u. }# X
营造工作生活环境。在社会工作领域公开考录、招聘有专业特长的人才,鼓励社会和个人兴办民间社会工作组织和社会服务机构,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社会工作,吸纳社会人才。将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管理人才纳入各级政府人才培养体系。重视为社会组织从业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提供户籍转移、档案管理、保险交付、争议仲裁等“一站式”服务,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大力营造有利于社会工作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
6 F0 S2 y S# p$ [& R (二)努力健全和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 O; x+ D" z7 D3 O* H/ I* J 统筹社会工作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在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鄂尔多斯职业学院、市委党校及市现有的中专学校开设社会工作类专业,开发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专业精品课程,引进、聘请一批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充分利用当地教学资源建立健全中专、专科、本科相衔接的社会工作专业学历学位体系。加强与示范性职业学院、行政院校和专业培训结构合作,拓展社会专业大专、本科成人继续教育基地。加强社会工作实习、见习基地建设,积极组织学生到社会服务机构实习和见习。7 L& ]& e$ ?! a8 K7 t7 B
大力开展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培训。采取进修、实习、短训、函授、远程教育、自学考试等形式,对涉及社会工作领域的党政部门、事业单位和群团组织、政府社会服务机构从业人员进行大规模、有计划、分层次地累计不低于480小时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培训和教育,使其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熟悉相关法规政策,具备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鼓励和支持城乡社区、民办老年人服务机构、社会工作民间组织的工作人员参加进修、见习、短训、函授等素质培训,基本实现50%的人员达到相应的岗位素质要求。
4 P, |6 a9 K: K1 p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使用体系。! @# m7 X+ O' {7 Q
建立健全职业资格制度。符合报考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资格条件的,均应参加国家、市职业资格考试、评聘,取得相应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具有其他专业技术职称的社会工作人员,可按国家有关规定转评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晋升上一级职业资格时,其转评前和转评后的任职年限可合并计算。对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以及长期在社会福利机构、社区从事社会工作、有一定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可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考试或部分科目免试合格后,发给市内认可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对取得助理社工师、社工师、高级社工师的,可纳入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推行社会工作职业资格注册登记制度。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或医师、护师、心理咨询师、律师等其他职业资格的社会工作人员,应进行社会工作职业资格注册登记,力争在4年内健全社会工作职业资格注册制度。
! ]) }3 t) N" }! @2 { 建立健全岗位设置制度。根据社会工作组织和机构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人员结构等因素,分类设置社会工作岗位。以社会工作服务为主的事业单位,可将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明确为主体专业技术岗位。需要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单位,将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管理。调整优化布局结构,明确政府社会服务机构岗位设置、结构比例和职责任务,研究建立市、旗区、苏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社会服务事业机构定编标准。研究探索城市社区岗位设置办法,大力支持和鼓励个人创办民间社会服务组织,因地制宜开发和设置社会工作岗位。3 ]% h/ h8 H- w k: C
建立健全人才使用制度。打破行业、地域、身份、所有制界限,放宽视野,拓宽渠道,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选拔、流动机制。用好用活现有社会工作人才,注重吸纳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引进特别需要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实现以用为本的根本目的。注重选拔熟悉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的优秀人才进入地方及有关部门和单位领导班子。鼓励民办社会服务机构采取不迁户口、不转关系、聘用兼职、聘请顾问和短期服务等方式引进社会工作专门人才。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队伍联动机制,丰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资源,拓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范围。
3 G& }9 x, Y4 i7 |6 c6 g
' v9 N9 `5 d* X, B Y! G
/ X! [6 v6 d: N7 d% p* L f/ K8 Z; B1 @9 X$ j$ t9 A
, K: i `0 P) P! `. }! \) }2 r6 z原文链接:http://www.ordos.gov.cn/xxgk/dtxx/ordos_3/201207/t20120723_655106.html
! Z/ A; o) S! t+ _,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