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兰州2月22日电(黄爱英刘玉桃)“在中国,智障人士因智能发展迟缓,被称为"蜗牛";其亲友和助残社工也蜗居城市角落默默奉献,也被称为"蜗牛"”。这是兰州慧灵网站主页上最醒目的一句话,“80后”社工何乃柱笑着读给记者,“我们这群年轻人都是蜗牛,也甘做蜗牛”。
; o7 X) ]! v9 [# F3 `, c: R% B9 d 兰州慧灵是针对甘肃智障青少年及成人提供专业服务、旨在使其过上正常化、社区化生活的民办非营利性公益机构,于2008年成立,负责其运转的,大多都是“80后”。
! e! \* r' q" n. D7 d' ^! i 何乃柱今年28岁,是兰州大学民族社会学专业在读博士,提及做志愿者的初衷,他说,“我生在广西农村,家里孩子多,幼年家里非常困难,多亏好心人相助才完成学业。我的大学专业选择与社工相关,现在做公益既是发挥所学,也是为报恩。”
' j! P6 |+ [: {# X+ v 被人赞扬的同时,他们更多的是说不出的辛酸。何乃柱说:“多数社工家长都反对子女从事公益助残工作,找男女朋友很困难,我也遇过这种情况,很多女孩都说做公益伟大,但一旦交往就退后了。”
" r0 L; k6 A) I* I8 Q" k8 C 何方是甘肃政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大三学生,从大一至今,一直在兰州慧灵做志愿者。据他介绍,他所在班级40人中只有4人表示毕业后将从事社工行业,其他人则选择考研、考公务员或者转行。% A/ m& W+ V; X- }% |& ?0 l
尽管现实中有很多困难和阻力,但这些年轻的社工都表示舍不得这些“学员”,“其实智障人士单纯友善,对于我们的付出,他们心里都明白。时间长了,大家都很有感情。”支海云说。8 h9 d6 l+ b" ~/ j) L3 k7 H
支海云是兰州慧灵的负责人,今年26岁,却有多年社工经验。他带领记者参观智障人士服务中心,记者看到,一间不到70平米、两室一厅格局的房间里,十几个孩子正围着桌子做手工,边说边笑。
6 I ?6 J' Y) q8 C0 i8 t) {+ S) s 支海云说,兰州慧灵现有35名“学员”,白天他们学绘画、陶艺等课程,或进行户外活动,晚上回到“模拟家庭”,和“家庭妈妈”分工合作准备晚餐。 ?+ p& Y$ R, o$ ~4 V, h& r
“智障人士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对正常人来说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他们要学习无数遍,而我们,就要保持耐心,一遍一遍地教。”何乃柱在洗手间教智障学员如厕,“这是我们的日常工作,其实也能想到,这些智障人士的家长有多辛苦,他们多么需要我们”。
8 v" Y J8 x! L& U, b) s* W) I1 i0 G7 E" F2 k" ` z7 f7 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