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6-26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杀人游戏”背后的心理动机
7 S9 P1 y* v; Y) [' r) \5 }, {# s2 C, D. m; p3 B% {0 P% J- a5 F
+ [- U/ l/ B8 t( w) L 一个叫做“杀人游戏”的群体性娱乐活动在国内很多城市的年轻人中间悄然流行开来。有人称赞其为减压好手段,有人担忧游戏有暴力色彩。杀人游戏的利弊如何换算,只怕没人能说清楚。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年轻人沉迷其中?是满足征服欲、发泄破坏欲?是缓解心理压力?是考察判断力?也许都不尽然,隐藏在“杀人游戏”背后的,正是对人的行为模式
- o g3 H o9 W' c/ |. F
0 h$ k: S& l5 n与心理动机的测评。-" m. S' C; U: X: E, {. k# Z
杀人游戏的利弊如何换算,只怕没人能说清楚。对这个游戏不“感冒”的人,可以历数出它的种种弊端,而沉溺其中的人,也可以一一反驳。
: c7 }6 m- f8 B; i9 e( K [# D$ _% S( t, W) F
) M7 `5 M& d! t* U
关键词:谎言
( }) w/ f* A* D0 x3 J9 u 杀人游戏最饱受质疑的地方,就是谎言。想在游戏中获胜,关键是不管真话假话,都要说得“理直气壮”。你不能相信其他任何玩家,必须不断制造谎言或者戳穿谎言。$ k3 Q, n* d3 o" C
杀手说:一位从事警察工作的玩家对其体会是三个字:可信度。他说,就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可它却成为如今人与人之间最难以把握和捉摸的一种情愫。而“杀人”游戏虽然明里是一个人骗人的游戏,而实则是在教我们如何学会信任。3 T& ?4 |0 L6 R
4 v$ h: V& a5 p; x1 C" `! S2 h) V* u2 A! [: ]! j9 q
关键词:友情
+ z. h8 I5 }$ X! s7 C8 o2 r J1 D “和朋友,可以喝酒,可以旅行,可以逛街,可以结死党,可以相互吹吹牛,拍拍马……但就是不能一起玩‘杀人游戏’。因为,‘杀人游戏’就是一个凶险江湖缩影,一不小心,就暴露了你隐藏很深的底牌,得不偿失。”这是很多人都信奉的一句话。
1 Q+ |7 i) y+ b4 Q& l 杀手说:很多圈中人“每次去杀人吧,像回到了家”。他们在游戏中达成默契,结下友谊。这些互为“老朋友”的人,也许不会主动询问你的职业、你的手机号,甚至对你的姓名和年龄都一无所知,但是需要的时候,会给予热情的帮助。
' S$ C: y+ P, s f9 F( w: i! s% H, H8 G! p* z' }2 y) f7 n- a3 c
9 O' v+ |) w5 b- K
关键词:沉迷
* f1 x9 P; p' h9 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陈成文指出,这类游戏属于心理暗示游戏,游戏者追求游戏的快感和刺激程度往往容易沉迷其中,这对培养一个健康的心态是非常不利,过分沉迷此类游戏必将对身心带来损害。( K2 H( x) k" y- i" r
杀手说:杀手们通常丝豪不掩饰自己对杀人吧的狂热,大部分人都是“一玩就爱上了。这种感觉可能就像吸鸦片。”杀手吴新说:“我知道这样对工作和身体都不好,但就是欲罢不能。”! X$ s; E- I6 a; n
( i! D. @, K- W: e5 A2 s
' s1 l( X, Q& q( \' L关键词:过瘾8 Q+ c+ |+ v; x1 C3 o+ ]9 ^" ~+ z; F
社会学家仇立平认为,在杀人游戏的过程中,玩家需要根据不同角色或自我辩白或诬陷他人,它让人们有机会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扮演“杀手”,过上一把坏人的瘾。
2 p# L) [5 @" F* Q* `+ t3 r 杀手说:徐小姐坦言“喜欢做杀手的感觉,可以主宰其他人的命运,然而,在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也有人认为,游戏就是游戏,这种模式在现实生活不具备可移植性。“如果像讨伐小学生玩电游一样,批判这个游戏群体,无异于把高理性群体降低成感性人群。”
1 x5 ^/ t& W, O/ a$ h) ?$ b" F 游戏是一个客观的东西,关键在于游戏者的自控能力。杀人吧受到高知识层的青睐,毕竟对社会危害性不大,存在有合理性,但是也不能排除,游戏过度会产生的心理问题,大脑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容易造成失衡。<BR> 也许,杀人吧的充实,正好填补了现实生活的虚无……# J& V u' l0 `* ]' Q" ^
% H0 J8 S) U3 e9 ^
1 g3 m8 X |$ ~" b, }7 w1 p
杀人游戏” 超越游戏
8 j! d6 s7 ~2 Y7 B6 D) N9 c
- t& i, r! t. |$ B据说“杀人游戏”的雏形源自格林童话:很久以前,一群骑士通过玩纸牌来决定命运,胜者过关,负者葬身毒龙口中。后来,硅谷人由此创立了游戏,并把它作为一种培训工具,用来测评人的心理素质与潜能,培养团队精神。一些敏感的同行们往往只知道这游戏由“海归”们带回,却不知它正是网络人套搬国外商业模式的产物。这个游戏往往能在新员工培训和客户交往时收到奇效,因为它迅速地把陌生的人们挤压到一个封闭的圈子里,让他们休戚与共,大家能迅速熟悉,并了解每个人的个性。虽然它强大的娱乐性掩盖了工具的本质,但究其根源,我们不难理解这种对心理素质和判断力的考验,决不仅仅是在虚拟世界中“发泄”、“减压”那么简单。# G9 q% J. o( I; }! Q7 r* p Q+ q( e
8 r7 k: R: a) ~6 t& r, D“杀人游戏”的参与者面对的是一个信息残缺,虚实难辨的局面,敌友与将来都存在不可预知性,由此,参与者人性的本质和弱点也会不自觉的暴露出来。人的行为模式表现为金字塔形,而塔底则是主导行为的心理动机。据此我们可以把参与游戏者分为这几种类型:0 O( F. p1 j! k4 z
4 I6 }" s9 t. b0 }' R5 E5 |- Z* u
权力型:力图保持权威,充当意见领袖者;/ ?% V, v0 f/ k
协作型,缺乏主见,追随意见领袖;
6 H" V0 X- H0 P! ~! r4 S控制型:无论成功与否,只求游戏继续,乐于操盘;
' U3 }" J) W7 y7 a1 ?- u4 c% N, m成就型,把游戏当作工作,苛求成功,从中获得成就感。/ }% d u: ]# n$ t* ~0 v
当然还有一种,不擅言辞,容易紧张,往往惨遭错杀者,我们称之“无辜型”。" I: R$ K4 y- E/ v
回头看看,人们在游戏中的表现不正与事业中的表现相符吗?现代人力资源理论认为,苛求人不断发现自己的弱点并不断克服是事业误区,人只有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集中发展才不会造成资源浪费。据统计,即便美国也只有1/3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能找准自己的定位,能通过简单的游戏为人生定位提供参考,游戏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游戏本身。0 \' }% J' ~3 b6 w& a r9 n
林林总总“游戏民”
% F1 E" k) H( t既然有“股民”、“彩民”世象百态,“游戏民”也不例外。一旦你成为“游戏民”,你就会发现,原来自己如此多疑,记者冷眼旁观了一番“游戏民”们的种种表现。% d7 T& R* n- z1 D+ x* b5 M& D& s
先看看我们的同行,记者们接近于SOHO一族的生活方式和定题采访的工作习惯造就了强烈的主观意识。他们玩游戏时往往先设立出假想敌,不停搜集素材佐证自己的判断,直觉往往让他们忽略了一些真实的信息。有口舌伶俐的本钱,他们还很容易成为意见领袖,这种领袖往往会误导无辜者,实战中记者就在“老陆”和“老孙”两位胖同行身上证实了这一点。
" p- s5 u' c, p$ h% l6 i8 ?
5 J8 }4 m# h6 G; s相比而言技术人员就可信得多,与机器常打交道令他们理性思维极佳,判断时很少感情色彩,“冷酷无情”,评判均衡,误差较小。另外一种IT人则全然把它当作工作,属于成就型,拼命想当法官,而当了良民往往“闹情绪”,常被当奸细“干掉”。
2 f6 E8 h/ \+ k" } B公司领导和下属一同玩游戏不是好事,领导往往会不自觉的成为下属们的意见领袖。尤其是对于规模不大的私企,盲从比率异常的高,而大公司则好得多,“斗争” 也会更有趣。最后给您提供一点秘技:老练的杀手虽然很冷静,少有小动作,但眼神多少会有些惶恐不安或志得意满,盯着他们的眼睛吧,成功率超过6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