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士有钱途吗?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谁谁谁跟电视台的一位制片人聊天时发现,她特别希望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她接受了由编导到制片人的提升。但她最开心的时刻还是剪片子、改台本的时候,也就是在做编导工作时——终于可以静下来做点喜欢的事,不必再和其他众多部门打交道了。尽管制片人这个职位的光环多多少少满足过她的虚荣心,但体验过制片人的收获与付出之后,她发现最理想的职业状态还是做一名资深编导,但最好薪金待遇并不比现在的制片人低。
究竟有没有这种高薪专业人士的职业状态呢?有。而且将来会越来越多。事实上,因为中国就业市场重赏管理人才而慢待专业人士,已经造成了众多资深优秀专业人士向管理人才的转型,从而使得基层技术人员普遍呈现出一派年轻化、平庸化的态势。
就拿我最熟悉的媒体行业说事吧。好多金融界的高管都指责中国传媒界缺乏优秀的财经记者,他们最喜欢拿英国《金融时报》或者《华尔街日报》的资深记者写的稿子与中国的作比,指出人家字里行间那种因为对行业、对人脉摸得烂熟而包含的海量有价值的信息。再看看中国财经记者写的,有的甚至还停留在名词解释的层面。
我可以告诉他们,那是因为在中国做一名财经记者是拿不到体面的薪水的。很少有媒体能够为一名至少工作五年以上、英文流利、懂公司经济、擅写分析报道的财经记者支付年薪三十万以上的薪水。而在财经记者采访活动密集的城市北京和上海,没有这样的待遇很难买房买车。你怎么能够期待一个活得并不体面的人以平常心天天去采访上市公司的高管呢?于是出色的财经记者们要么转型成为编辑总监,主要担任编务管理工作而脱离了采写一线,要么就干脆转行做金融家了。
而活跃在采写一线的,则多是大学毕业两三年的新记者们。不久前我见到一位《香港商报》的老记者,听他说起一块地产的前世今生,很过瘾,因为他已经跟踪采访十几年了。但遗憾的是,他能够在记者的岗位存活下来的原因是他同时兼卖广告。广告的提成让他可以在经济上很从容地继续做一名专业人士。当然,这两种角色一定是冲突的。当他在服务地产商客户的时候,你很难指望他对后者做客观报道。
我在英国或美国的朋友们则好很多。我听说过有一些资深专业人士宁可继续目前的职位也不当总监的,或者因为薪水不相上下,或者因为总监薪水高些,但付出的时间与付价则更高。因此考虑到自己的性格喜好,他们可以十分有尊严地向一个更体面的职位说“不”。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一种姿态。
据一位通信行业的工程师说,在他们行业里,做研发的技术人员待遇同样比不过当经理的,而且差得不是一点点。不过我发现在IT领域,有些资深的研发人员可以拿到比销售经理更多的报酬。
专业人士拿得比老总还多,在官本位历史悠久的中国是个让人很难适应的事。但如今电视台的老总已经渐渐习惯主持人拿得比他们多了,经理、总监们慢慢适应自己管辖着的专业人士拿的比自己多,也是迟早的事。前提是,这个专业人士真是很牛。
(作者电子邮箱:from9to5@live.cn)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