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横沥镇半仙山综合大楼,一个宣传摊位前聚了20多名刚刚放学的儿童,他们有的在玩一种叫“魔术链”的游戏,有的则在猜纸牌魔术背后的玄机。这是横沥镇隔坑社区服务中心的社工外展活动的现场,除了组织儿童玩游戏,他们更主要的任务是向接小孩回家的村民们派发宣传健康知识的传单,同时告诉他们“我们是为村民服务的社工。”
. a0 C# s+ e, L* `- k2 v$ z 与此类似的宣传活动如今每周都在横沥开展,组织活动的社工大多数是刚刚大学毕业的“80后”。随着东莞市社工制度的正式确立,社工群体越来越受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一批刚走出校园的年轻社工获得了职业发展的新机,他们正在打开东莞社工事业的新局面。
$ V* S+ |% @8 o% E1 _& |首批上岗社工均是80后 # Q U9 H! Y7 Q1 K: j: t& X/ ?& F" ? _7 E
东莞市最早的社工服务公益性组织是由香港资深社工徐祥龄在2005年创办的隔坑社区服务中心。几年来,隔坑社区服务中心致力于服务新莞人群体,这为它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创办人徐祥龄在2009年被评为“东莞市道德模范”。然而,作为一家纯民间组织,隔坑社区服务中心一直依靠社会资助勉力支撑,这种局面到了2009年有所改变。2009年5月,东莞市出台《关于加快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对东莞的社工工作做出制度规划。文件提出,“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社会工作制度框架建设;建立政府购买为主的财政支持体系,确立财政资金对社会工作发展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扶持、培育一批能够承载并促进社会工作发展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到2014年底,全市在公益性社会组织中从事社会工作的专职社会工作者人数达到2500名以上。”
( t! x: _% _% D" H# g 政府对社工行业的重视,直接惠及社工的职业发展。东莞横沥等7个镇区于2009年率先开展了社会工作试点工作,这一年,东莞市社工制度正式实施,政府部门开始向社工组织购买社工服务,服务报酬达到每岗每年6万元。在东莞市2009年首批上岗的172名社工中,一个显著的共同特征是,均为80后,其中绝大部分还是社工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事实上,这恰是内地社工群体的普遍特征。由于内地的社工服务起步较晚,在上世纪90年代才兴起,大部分高校的社工专业开办也不足10年,故目前活跃于一线的社工基本都是初出茅庐的80后一代。80后的群体特征,以及大学青年的理想追求,在这批社工身上得到显现。 & x: b2 I& y% r4 g( i. n+ f# i% D
“社工本就是一份终身事业” D% Z( K7 S- F* b9 f
由于民间社工组织在珠三角地区逐渐增多,更多的社工毕业生得到了行业内的就业机会。2009年华农社工系毕业生有100多人,其中近半数进入了社工组织,这较以往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80后的年轻社工,已经开始成为中国社工群体的主流。
8 v5 O1 z1 p7 B0 H( x 社工行业得到政府支持,也让社工对于未来的发展抱有信心。目前,部分80后社工都计划在该行业内长期发展,“前几年做社工的动力,是帮助别人之后有成就感,现在还想做社工,更多的是看到行业未来的前景。”一位80后的社工表示。 / s" i7 |4 Q: v! @( ^+ S
但也有人跳离社工行业,早期进入隔坑社区服务中心的几位社工,几年内相继离开,他们转行的原因则与当时的待遇偏低有关。“社工的薪酬不必太高,但应该要能让社工安心工作,也应是社工制度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徐祥龄说。 . {" k2 H' J* W) J) Q$ a6 T) h
徐祥龄对于80后社工的期许是,能够将社工事业长期地坚持下去,“社会工作是有系统、有计划、长时间做的,而且随着社会经验的逐渐丰富,社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更强,这本就是一份终身的事业。” 6 C/ M; }3 _& u# w: f
■社工与义工的区别 " O# M6 X0 n) O E1 D
“社工”是社会工作者的简称,是指运用社工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机构、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帮助其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的专业人员。社会工作是一门职业,需要有从业资格,社会工作者拿薪水。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开设了社工专业。
; N u) @, Q% x' h “义工”是义务工作者的简称,也称“志愿者”,是指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技能,为促进社会的改善和发展,无偿参与社会服务的人员。 # ^' b0 v$ n3 `5 ^! H. j( c) V: l) n
■社工语录
; h! B( c. K' e' a, o5 w “可以接触不同的群体,举办各种各样的户外活动,不死板。”
6 a# b0 H' z, v/ ?- D4 I- u “只觉得可以通过服务帮助别人,同时又能锻炼自己。” ) D: ?6 @- l0 L1 s" R
“没有什么过不了的坎,有些困难熬一熬就过去了。”
1 ^/ }8 k) Q0 G, L- ^. D “有热情有干劲,前景看好。”
2 L; z+ O1 @+ s X; A* | 人物
; j+ E* Y4 @: d) Y4 Y4 s 李嘉莹
# e5 _5 R4 {' T. g+ @) I 社工工龄4年设计专业2005年毕业 ' A# z6 `/ B) G4 b8 G9 h
半路出家走上社工之路
. [$ r9 M# d1 G2 m' s# c0 w, [ 24岁的李嘉莹如今已是隔坑社区服务中心的元老级人物。2005年,刚刚毕业的李嘉莹来到横沥镇工作,当时的服务中心成立不久,李嘉莹以义工的身份加入,利用下班的空闲时间帮忙中心开展公益性的服务活动。 ( K. [: r8 T( e6 B: h2 M
设计专业出身的李嘉莹很快就在社工服务中找到了乐趣,“可以接触不同的群体,举办各种各样的户外活动,不死板。”不久,李嘉莹辞掉工作,与服务中心签约,正式成为一名社工。“其实当时并不知道社工是什么,只觉得可以通过服务帮助别人,同时又能锻炼自己。”
0 a# H. `( A3 v) P5 Q+ s8 c 然而这条路一开始走得并不舒坦。当时的服务中心只有7名社工,李嘉莹要独立设计面向新莞人的各类服务方案。然而,对于李嘉莹来说,工作最艰难的是居民对社工概念的误解。“去工厂组织游戏活动,工人一听说游戏还有奖品,就以为我们是在推销产品,要收钱的。”那段时间李嘉莹探访新莞人家庭,被人问得最多的是“社工是做什么的”,“你们是不是来卖药的”。
, k- F; P+ L/ B; t6 J& q 面对服务对象的不理解,李嘉莹的办法就是厚着面皮不断解释———社工是来协助有困难的人走出困难的,是公益性的。同时,李嘉莹还需要不断地组织活动,“去工厂的次数多了,大家慢慢熟起来,而且发现奖品真是免费的,这才相信我们。” % G+ r0 ~ y) ^; G t0 [# m
半路出家的李嘉莹做了1年多的社工后发觉,光靠热情不够,有些问题得靠专业技术才能解决。“比如活动本身并不是目的,通过活动获得了怎样的启示才是目的,那么,如何设计活动就需要专业知识来引导。”意识到专业积累的缺乏后,李嘉莹开始大量地阅读社工专业的书籍和材料,服务中心也有意识地培养李嘉莹向更专业的社工转变。几年下来,李嘉莹感觉自己在业务能力上“有了质的提升”。 ! h' p9 o7 d+ z$ K8 \! t
% n6 d5 J; g9 {4 S, Q 消除户籍居民戒心成难题 - ~. ~; [* [. ?. d& a, ?: W
. d4 V+ p* D, h 2009年5月,东莞市出台《关于加快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李嘉莹在这一年成为了横沥镇妇联的一名岗位社工,她的职责是协助妇联调解群众的家庭关系、服务单亲家庭和建设女性志愿者队伍等。身份的转变为李嘉莹带来了两个好处,一是薪酬翻了一番,二是政府的支持意味着社工服务被当地政府所认可,这让李嘉莹对于社工工作的前景感到乐观。 6 n% l# g' B% W% x7 M! Q& F- d% C
然而新岗位的压力也如影随行。服务中心此前的服务对象一直是新莞人群体,并在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人脉关系,而新岗位的服务对象则主要针对户籍居民,这意味着李嘉莹又要从头开始,“感觉又像回到了几年前。” ! E8 [0 T/ E/ d4 o* s0 r5 \2 d
“与新莞人相比,和本地村民沟通似乎更加困难。”李嘉莹解释,新莞人因为平常受关注度较低,所以对于社工服务相对比较热衷,而社工去介入本地村民的生活,则似乎打破了他们生活的平衡,这让他们对社工的戒备心更加强烈。
2 t. C! i6 N6 s C# E4 E6 T 事实上,如何消除服务对象的戒备心,已成为这批刚开展工作的新社工目前面临的首要难题。为此,横沥镇的10名一线社工几乎每周都会举办一次宣传活动,让村民熟悉社工以及了解社工可以开展的服务。“现在我们仍处在摸索方案和建立关系的阶段。”李嘉莹说。 ' q$ ~# ^; k I' m
当然,新的身份也为社工的工作提供了便利,因为社工岗位的政府背景,李嘉莹与村委会的联系更加紧密,“村委会拥有的村民资源非常充足,社工与村委相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资源优势。”近3个月,李嘉莹和妇联的另一位社工举办公益活动17次,其中大部分是与当地的村委会联合组织。
! ?0 E% d+ L% s% Z+ ?6 P 邬丽飞
8 a; a/ ^# ] H$ ~ 社工工龄半年华南农业大学社工系2009年毕业 ' {, W6 s2 y! C* n) Z/ m2 k T
专业对口工作仍艰难
. _! Y; k8 y! r; ] 邬丽飞2009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社工系,毕业后进入隔坑社区服务中心,社工岗位被分配的任务是横沥镇的计划生育工作,这包括妇女保健、青少年性教育等常人避讳的项目。邬丽飞坦言,这对她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接到任务时脑子一片空白。”但随后不久,邬丽飞便开始着手进行知识积累,她用一个月时间,查阅了200来份相关知识的书籍和文献资料。“没有什么过不了的坎,有些困难熬一熬就过去了。”作为初入社会的新人,邬丽总结自己从事社工工作的优势:乐观,不怕困难,勇于挑战。
; p! }/ D3 t( p/ g& j, `
7 r# ~- c K5 B _" y+ l- D 做事切忌太过理想化
# o3 C* c) y3 s( @9 ?2 g . x+ G, D1 J" R0 H; M
4年的专业理论训练,成为邬丽飞开展社工工作的一大优势。与李嘉莹刚做社工时“凭着感觉走”不同,邬丽飞对于每个个案,都事先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并严格按照专业流程进行操作。
0 d' `) B' a0 v- E; i/ l 但实践经验不足也让她的工作走了一些弯路。去年7月,邬丽飞接手一个问题儿童的个案,“一个很调皮的小孩,总是打架,不爱学习。”邬丽飞花了半个月与小孩和家长沟通,每天陪小孩一起做作业,眼看着小孩朝着她设立的目标发展,“可我离开小孩没几天,他又变回了原样。”未能达到想要的结果,这让邬丽飞有些失落。
' e! J" q9 a7 a8 y 邬丽飞事后反复思考,终于找到症结所在,“改变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却急于求成,如果小孩当时并没有改变习惯的意识,我所要做的就是慢慢引导,而不是强制。”邬丽飞总结,“这是工作经验不足的表现,做事太过于理想化。”
5 i2 F s% [4 {7 y4 j" M 大学时代的理想化色彩还体现在服务方案的设计上,邬丽飞的督导曾对她的某个方案评价:在10年之后可以实现,但目前缺乏操作空间。邬丽飞说,因为过于理想化,设计方案时往往会忽略了现实的问题,“我在方案中想到了第10步怎么走,可事实上也许第1步就难以走通。” % |8 _' ], D9 _$ `- N; u" ~3 Z
隔坑社区服务中心的总干事徐祥龄在评价新社工时表示,“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不足,但是有热情有干劲,前景看好。” : b+ e2 k' J! F5 K9 |7 T
专题撰文:南方日报记者李书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