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竞华
7 B; A; o4 |, o# A; D! [
3 B! ]" ~' y* s% V/ f4 s前言2 @7 @) o( E/ h6 M% L
笔者在书本上读到一位宣教士的经历,他将大半生投身在宣教工场的事奉上,即将退休时,竟没有足够金钱购买回国的机票,他在宣教工场上有很久的日子,母会已没有什么人认识他了,切实支持他的人也很少………..,我读后,内心感到一阵无名的悲哀。
9 Z" D1 s5 T, X2 {% q$ ]3 E在宣教工场上,我听见某宣教士年青时凭着满腔热诚,名义上加入了一间差会,实际上,在工场上的生活费,都靠自己「工作」谋生;间中也有少部份个人的奉献支持,差会不用在经济上供给她,她在袓国一向没有纳税,现在届退休年龄,才发现她回国后生活完全没有保障,在宣教工场上的「工作」,根本便没有退休制度,工作停止,薪金也停发,怎办?% [$ g& u$ t1 h# i, t
以上的例子,可能是比较极端的事件,但也提醒差会,要注意宣教士的退休问题。2 S+ g8 R# Y. K! Q' M# G6 I
2001年在吉隆陂举行第六届世界华人福音会议,笔者负责一个行动方案组,讨论有关宣教士的切身问题,其中一方面谈到宣教士的退休问题,参加该小组的其中数字宣教士,分别属于不同的华人差会,从他们的分享,知道仍没有一间华人差会有一个完善的退休制度,最多只是有公积金或退休金而已。笔者深深感到华人教会/华人差会要正视宣教人员退休的问题了。7 N& Q, Z# e) N: g: O( i
要正视宣教人员退休问题的原因
0 x* M& \& F* f x5 q1. 华人差会在成长中,渐有宣教同工退休1 c" Q) d6 Q/ g- P6 l
自七零年代起,华人差会渐渐较为看重差传工作,起先是着重鼓励教会从事差传,鼓励信徒投身宣教,逐渐也研讨如何关怀宣教士,宣教士子女教育,如何组织短宣,差会教会宣教士关系等等差传课题,似乎仍未有很多讨论宣教士的退休安排。但是已经开始有宣教士在工场退休,这是我们需要尽快思想的课题。
/ e G( N% B' S: G5 t2. 华人社会仍缺完善退休制度
) {+ W$ ]* R5 M/ ~' w" t' e Q西方社会已有较完善的制度,使得西差会较易处理宣教士的退休问题,华人小区大多数仍未有妥善的关怀照顾退休人仕,所以华人差会的责任也就更重了。
$ N9 ?& f: e& B& K3. 社会上的老人家增加
) c- S) ]( {" v' f例如香港未来15年,60岁的人口,将由目前90万增加至160万,占人口20%;50年后,将占人口40%。目前7个人供养一位长者,将来2个人便要供养一位,担子肯定加重了,这表示从宣教工场退休的人仕必定增加,而且负起供养他们的责任也日渐加重。; u0 r& @3 W' e; b5 O
如何关心及支持退休的宣教同工
8 e. n0 C5 C; z6 n" ?1. 订定退休制度5 }1 n# h4 u5 \( t* X6 E$ B0 d
不要因担心我们的力量不足,制度仍未完善,而停滞在那里。应该按所能做到的,先订立制度,例如:何时可以退休,差会可以提供什么福利?对任期长短的宣教士的供给有没有分别?有关住屋、医疗保险等等……要按时检讨,使制度渐趋完善。差会应该有退休制度,教会也可以订定如何关心所支持的宣教士退休后的需要。) L$ w) [3 q* [, D% s" k% V" o( X
2. 回国后的适应
6 I5 Q+ H5 \# Q( y4 s5 g# H0 ^宣教士事奉的地区,越是远离祖家,文化距离越大,离开的日子越久,回国后的适应越困难。有些事情也加增了宣教士适应的困难,例如:物价比宣教工场高涨;环境被新建设改变了;人们用新的言词和俚语,宣教士不明白其意义。现在宣教士老了,适应力弱了,另一方面大多数人以为回到祖家,适应根本不是问题,就掉以轻心,反而没有好好的留意,因此加增了适应的困难。
4 A$ s/ e3 n8 m @' U! Y) ~我们可以怎样帮助退休宣教士的适应呢?
8 W r1 E/ J; T; E; u(1) 他需要我们的聆听,陪伴和了解体谅,安排信徒经常探访他们,与他们接触。
" r7 _9 u& n0 K(2) 当宣教士退休回来时,确定有人到机场欢迎他,这是一个很大的鼓励。+ J4 o' Z! z$ l+ r
(3) 为他们预备居所,即使是暂时的也好,让他马上有个地方安顿下来,告诉他们附近那里有商店,超级市场,银行,诊所,邮局,交通工具的情况等等。
. @1 ^3 W3 H& x9 Y(4) 在合适时间为退休宣教士安排一次荣休聚会,让更多人可以向他表达心声,也让信徒有机会向他表达关心,更重要的是让差会和教会有机会公开的向他表示欣赏,亦感谢他在差传工作上的投身。
* w2 C- y" t- w, A(5) 有不少事情使退休人仕面对极大压力,例如:从满有意义的工场事奉退下来,有如失业的感受;还有丧偶;发现患重病或长期病;或是不慎跌倒而至骨折等等,都可能导致落入生命的低潮,甚至患上抑郁症。这些日子特别需要别人关心问候。
8 {# B6 l; N8 A, F3. 生活上的供应1 `0 _0 ]% }- c q4 \8 u% Q N
一般的退休年龄都订为65岁,闻说起初是一位欧洲总理订定退休年龄的,他以当日人类平均寿命(40岁)再加25岁,成为65岁,他的心意是使可以享受长俸的人仕减到最低。今天各地经济的困难越来越大,政府对退休人仕的福利势必渐渐减少,差会若是以生活费制度供给宣教士,平日宣教士可能没有什么积蓄,那么退休后的生活更需要关心了。, c% J% G1 |7 I1 X( u
差会应该关心宣教士所获得的退休金是否足够基本的生活费。如果是提供一笔过的退休金,对于单身,或没有儿女,或是儿女经济能力不强等宣教士,是否有更周全的安排?- p, j8 u' [, o% x
退休宣教士的一个基本需要是居住间题,很多在本地事奉的传道同工,借着分期付款,已有自己的房子,又或已申请住在政府的楼宇,租金不高,退休宣教士仍在工场的日子,便没有可能作这些准备,我们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是否为他们安排住老人院,或有退休宣教士宿舍供应给他们呢?。7 z. m+ \( [4 s# a3 I# c
4. 事奉上的安排; W& j8 z2 V: g) C
按现代人的健康情况,六十五岁退休后,仍有很多年日可以参与事奉,让他们参与合适的事奉,是对他们的信任,虽然年老了,但仍有所用,有所贡献,生命仍有意义,这种动力,使他们的晚年活得更有光彩,有什么事奉是合适退休的宣教士呢?例如:3 ^( ~8 w8 p( w) s$ H( |
(1) 鼓励老年信徒参与差传事奉:1 Y# Q( ~3 X6 {8 p" }
老年信徒当然无法出外宣教,他们有的是时间,可以用很多时间为差传事工代祷。退休宣教士可以鼓励、教导年老的信徒祈祷,及为差传事工奉献,将一些对他们是即将无意义的财富,投资在永恒的事业,是何等有意义呢!由退休者鼓励退休者较亲切,会有事半功倍的果效!0 f2 V1 b; k" S# Z
(2) 在本国向曾作宣教地区的侨民布道
* c" ]3 t& Z- M3 s7 y9 H" @例如:很多从事华人宣教工作的宣教士,退休后回到欧美,便努力向华人留学生、移民等传福音,今天这个世界村,各大城市都有不少不同民族居住,退休回国的宣教士,已熟习某一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和语言,是最合适继续向这些人仕传福音。
6 W; S6 R& h; S(3) 从事宣教训练
8 P0 ]* B5 }/ h+ Z* A4 o' o9 o+ s+ t# s尤其是成绩斐然的退休宣教士,可以安排他们在神学院教宣教系或到教会分享经验,又或参与宣教士职前训练,甚至是对短宣队的训练,都是很好的人选。
& a2 m1 n# O4 m+ E(4) 分享差传异象,鼓励信徒投身" R# k/ Q- o/ X3 ~
退休宣教士经过多年宣教事奉,他本身的宣教热诚,工场经验,使他成为一位合适人选向别人发出挑战,参与宣教。
/ R% c. l0 R3 u; [; Y1 {+ u6 W. q(5) 参与短期宣教事奉7 ^7 m' `3 i4 }
从某一宣教工场退休下来,身体健康仍然合适,他们已有跨越文化事奉的经验,若没有语言的问题,是可以参与其它宣教工场的短期事奉,短则一两个月,长则两三年,有不少西教士便再到工场教授英文。如果宣教士原来工场有需要,若没有引起行政困难,例如,使年资较浅的工场主管产生领导上的困难,也是可以重回宣教工场作短期事奉。今天各地有学中文热,华人退休宣教士可否再到工场教授中文呢?, ]) L& g' I- d0 _
(6) 带领短宣队
: v& ^/ U$ j9 T( a' L( d担任领队带领教牧同工,或母会的信徒,或差会的队伍回到宣教工场探访,了解工作。# S' `& N5 N! p1 G( E& `
(7) 藉文字影音分享宣教经验
% d# ^' V! f0 P( O鼓励退休宣教士将过去的资料整理,写成自传,又或将他的宣教经验等留下文字记录,在差会刊物分享,或出版书籍,可以成为后辈的参考,当然如果能制成Power Point或录像带,在这个着重动画的世代,便更加理想。) i; O1 U9 I+ A) U
宣教士投身工场多年,期望我们能尽力照顾他们退休后的生活,达到年老仍有倚靠,年老仍有作为,年老仍可以成为差传事工的祝福,那就真是宣教士的福气,也是差传事工的福气。+ A* M) W$ [! E. y
(作者为香港宣道差会总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