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的新闻每天都是热点,但大陆媒体只是严厉批评美国人均碳排最高,忌讳国家总量,也不说单位产值排量。 8 q& f" G1 B: Q
# u" U8 O9 R/ w
在国家总量上,大陆其实是可以大大方方的,没什么见不得人的。虽然,依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的资料,全球186个国家/主权经济体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国第1(其次为美国、欧盟、俄罗斯以及印度),但因为国与国之间的规模差别太大了。中国有13亿人、俄国有1700平方公里、美国创造了超过全球1/4的财富、欧盟干脆包括几十个货真价实的国家,把他们与马尔代夫和所罗门群岛这样的撮尔小国放一起排名,有意义吗?这个排法只能让人对碳排的大致地理分布有个概念,此外无任何意义。
* ~# w' W) a" m$ @! A* r' n3 X# n3 ~1 x& ` h( l# {* y
可是大陆不但不大方反倒刻意回避这个第一。以前京都协议的时候,中国并不回避“第一”,因为那会第一是美国,那时中国的总排量占全球的18%(记忆,或有不确),现在超过22%成了第一了,官方就开始刻意回避。其实中国体量巨大,这第一有啥见不得人的?
9 U4 t6 o4 J- a* u1 E+ `1 Q( {3 F B% U$ \6 k, I, F% Q
大陆真正比较难看的是单位产值碳排量。因为按这个指标,美国还没达到平均数,咱大陆却高出平均数好几倍。大陆号称世界工厂——虽然事实上制造业只有美国的1/5,但不论怎么说——大陆的工业品是全世界的人在消费,数据为证:2008年出口近1.5万亿美元,占GDP的37%。所以把生产这些产品产生的碳排的责任都算到中国人头上,极不公平。
+ _- P8 D" ^# G$ Q2 X. V/ p7 v. q+ \3 v" g/ _: Q' l9 X
那大陆官媒一直攻击美国的“人均排放”这个概念合理吗?俺认为也不公平。这道理很简单:有谁会认为袁隆平和爱因斯坦开车上班有问题吗?恐怕没有人,因为在考虑碳排的时候,不能忽视贡献——贡献大的人回报多,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规,至少在尊崇市场原则的WTO框架内,这个规则说得过去。美国的GDP占了全球的1/4左右。贡献不能说不大。 4 U+ C& S$ R: _9 ~
' I4 C! L! l- I3 X. p" C
而且,美国出口高达1.5万亿左右——是全世界在消费美国创造的财富,这一点和中国一样。把这部分碳排让美国人背着亦不公平。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或创新产业的碳排往往表现为员工的个人消费,比如袁隆平或爱因斯坦关在家里冥思苦想,恐怕也不能简单地把他开的空调划为消费享乐型污染。 : s; P0 @% a: V
+ U( w9 G" O# j U! K! ?. t3 y现在的问题是,袁隆平指责一群农民用化肥污染环境——好象他不吃粮食似的;农民又反过来指责袁隆平屁事不干只知道呆家里享受空调排二氧化碳——好象他们不种杂交水稻似的。这皮扯得有意思吗?在全球产业分工的情况下,哥本哈根的扯皮,具体地说,中美之间的扯皮就跟这个很类似。 8 t0 D) {. H' e& H& _, j
% K% Z" o4 Y9 A' g5 l& j) n) I附:二氧化碳2006年排放总量前20名
2 _/ I, a, [. H+ |! a- D (千吨)
[& j+ o8 [8 M- B' u- 全球 28,431,741 100.0 % % H' o; g b$ W+ L7 E8 q& R2 N8 |8 n
1 中国 6,103,493 21.5 %
' l* k3 U: `* S- a* R1 O2 美国 5,752,289 20.2 %
% n3 Q9 C ]: O$ h( Z8 [3 p- 欧盟 3,914,359 13.8 %
M6 i$ c- ]/ `, \' J3 俄国 1,564,669 5.5 %
+ w7 i# {9 G. _) U7 s4 印度 1,510,351 5.3 % 2 Q9 d9 X m% _
5 日本 1,293,409 4.6 %
- v3 o% }/ e8 |) U, U0 K/ o, u6 德国 805,090 2.8 %
( X J# U! r d, f7 英国 568,520 2.0 %
: {7 I0 I' N7 X7 Z8 加拿大 544,680 1.9 %
0 t. j4 X/ m2 j( b/ b4 Z9 韩国 475,248 1.7 %
- I- u! p) z7 o$ c, c0 o10 意大利 474,148 1.7 % / E& A$ o0 D9 p; u m
11 伊朗 466,976 1.6 %
$ ]. W% I& Z% x2 ~; B" p' T( X12 墨西哥 436,150 1.6 %
2 O: y% l# y8 u4 M! t7 h, Z0 |9 I13 南非 414,649 1.5 %
/ y8 p" K6 _1 Y) o% L2 N14 法国 383,148 1.4 %
' k- ^) o- [0 @ D& ?. B15 沙特 381,564 1.3 % + S; e$ h; i( N+ B# }& E
16 澳洲 372,013 1.3 %
- \* Q8 K2 e. @+ i) W" [2 e5 v17 巴西 352,524 1.2 % ' M3 h/ U% M' f" S3 v
18 西班牙 352,235 1.2 % - V( t2 N* h8 ?' d8 H
19 印尼 333,483 1.2 % 1 j: d' Z! t1 O
20 乌克兰 319,158 1.1 % |